达城有座 “梅葛庙”

私人影像(杜世全)

<p class="ql-block">  达城大西街,有座古庙,叫“梅葛庙”,也有人叫它“白衣庵,在我小时候没有它一个准确的名字。也许几百年的光阴荏苒,时过境迁,还有多少人能记住有这么一座庙宇,即便年愈花甲的老人。</p><p class="ql-block"> 名不见经传的梅葛庙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它不再是人们的信仰,而是一个落拓的拾荒者,衣衫褴褛,宛如风中的野草。颓皮的泥墙塌了,孤独的山门苦苦支撑着它碎片化的往昔容颜,但那荒凉与迷茫,似乎也在为自己的衰落而忧伤吧。</p><p class="ql-block"> 梅葛庙门前,我清晰地记得有青石相砌的台阶,台阶四周的土质大都开始松软,小半截都快悬空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梅福和葛洪二位先贤也不例外,想想于建庙之初,再平的地方,人们也要给它垒上青石,砌成台阶,或许就是信仰者心想事成步步高升的本质在作祟吧!</p><p class="ql-block"> 然而,石阶不高,抬脚即至,不过十来步的样子,石阶相衔的缝隙处生出手指般高的野草和青苔。由于年代久远,青石阶被岁月磨得光洁如卵石。有一次我拾级上去,跨过木门槛,穿过山门,里面一片空阔光亮,水泥铺成的地面清扫得一尘不染。周围低矮简陋的青瓦房里,住着好几户人家,后来才知道,这个院子巳然成了京剧团家属院,黄叔叔一家就住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黄叔叔是京剧团的鼓手,在大西街算有点名气。后来戏剧业的不景气,就提早退休摆了个小人书摊,我经常去,久而久之就熟络起来,去他摊子上看书,少给钱,甚至不给。 </p><p class="ql-block"> 瓦房上的袅袅炊烟,是市井人世的一个侧影,但失落的是,民俗替代了至高的神圣,也替代了给它敬奉千年的香火。</p><p class="ql-block"> 过去的殿宇早已荡然无存,如流烟般地消散了。当我走出山门时,夕阳像醉了酒,红红的脸庞,斑驳的余辉打在梅葛庙朱漆剥落的木门上,如同刷了一层鲜艳的油彩,而山门歇顶上的琉璃瓦上积重的灰土随毛茸茸的狗尾草在风中的摇曵,苍凉与悲歌在萧声陌然重合。</p><p class="ql-block"> 山门左右各有一颗几百年的黄葛树,粗壮豪放,像门神一样依旧守候在那里,虽然梅葛庙名存实亡,山门孤立。</p><p class="ql-block"> 老黄葛树身如铁,虬枝苍苒,宛如冲天飞龙,树冠如盖,翠绿如玉。回忆童年,欢乐的笑声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它的拥怀里度过和成长。</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我同小伙伴们围着黄葛树爬上爬下嬉打闹,忽然听见“吱”的一声,窗门开了,叱责和叫骂声接锺而至,我和小伙伴懵了,顿失失了声,连忙爬下树,再回头一看,是一位头发花白老太太冲着我们好一阵骂,可能是吵闹声惊扰到了她的午休,怒发冲冠之际竟端上满满一盆水,朝窗外的我们泼来,幸而我跑得快,但小名叫“尾巴”(事隔多年大名都记不得了)的,没来得及被泼了一身,浇了个透心凉,好在那年正好是夏天。</p><p class="ql-block"> 后来知道,原来老太太,跟黄叔叔一样也是京剧团的,据说还是唱花脸的,但,自从那次我们被骂以后,再也没听到有关老太太的任何消息。</p><p class="ql-block"> 大西街有了梅葛庙,才有了历史,没了晨钟暮鼓,才有了与世俗惯通的文化。如今,梅葛庙潸然消失于岁月尘风中,两棵老黄桷的先后倒下,摧毁了大西街那道古境幽远的风景,但我的记忆深处,仍然挥不去它们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原创文字: 杜世全</p><p class="ql-block">编 辑: 杜世全</p><p class="ql-block">视频制作: 杜世全</p><p class="ql-block">视频中的达州老照片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