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4看电影《坪石先生》

林子

<p class="ql-block">今天去看了电影《坪石先生》。</p><p class="ql-block">抗战期间,国内高校为躲避战火、保存教育与学术力量,大规模向西南(如云南、四川)及西北等地迁移,形成了中国教育史上著名的“高校西迁”浪潮。</p><p class="ql-block">正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的“西南联合大学”一样,中山大学也在1938年广州论陷后开始迁移。</p> <p class="ql-block">看看他们的迁徙路线——</p><p class="ql-block">首次迁徙(广州→粤西罗定):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前,中山大学仓促迁往粤西罗定。</p><p class="ql-block">​二次迁徙(罗定→云南澄江):1938年11月,因罗定局势不稳,中山大学计划迁往广西龙州,后因日军计划在广西北海登陆,学校改变计划,于1939年初从龙州乘越滇铁路赴滇,最终选择澄江作为新校址,1939年2月底,全校师生员工先后到达澄江。</p><p class="ql-block">​三次迁徙(澄江→粤北坪石):1940年8月,中山大学在代理校长许崇清主持下,从云南澄江迁回广东省北部的东昌县坪石镇,12月前师生陆续抵达。</p><p class="ql-block">​四次迁徙(坪石→粤东、粤北连县、粤西仁化):1945年1月,日本侵略者进犯粤北,中山大学不得不再次迁校,学校一分为三,部分师生在代理校长金曾澄的率领下赴粤东办学;部分师生在总务长何春帆的率领下到连县组成分教处;未到粤东和连县的师生则到仁化县组成分教处。</p> <p class="ql-block">电影就是介绍了中山大学当年在坪石的情况及1945年初从坪石迁移出来这个时期。</p> <p class="ql-block">抗战期间,中山大学虽历经多次迁徙、办学条件艰苦,但始终未中断教学,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培养了大量人才,是战时中国高等教育“弦歌不辍”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 迁徙过程中,师生还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如组织宣传队、战地服务团等,将教育救国与抗日斗争相结合。</p> <p class="ql-block">虽然是电影,有部分人物是虚拟形象,但其表现的确是真实历史情景。在山间寺庙里上课,没有电灯用松油火把照明,<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窄小的民宿里居住生活……。师生们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仍坚持学习。看到这些镜头我就联想到自己的父母,他们也是在这段时期随西迁的浙江大学在贵州山区中苦读。我曾去过当年他们在贵州湄潭的校区,电影里的场景与我所见到的山区旧景几乎一样。从苦难中走出的学子更懂得珍惜学习的机会,历史上的高校西迁为中国的教育保留下这些火种,为后来的新中国建设贡献了很大的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因为自己从小生活在这些人群之间,对知识分子的了解多些。电影里多次提到的钟集先生,就曾是我家的邻居。还有地理系的“昭璇”,曾昭璇先生我也认识。虽然都是长辈,我只是耳闻大名,不了解他们当年。看过电影,再查下资料,他们竟然都是国内有名的学者。</p><p class="ql-block">这个电影告诉我们: 知识救国的重要性。文脉传承的意义。知识分子的担当与坚守。 青年的价值与未来。</p><p class="ql-block">激活历史记忆——</p><p class="ql-block">向远去的长辈们致敬!他们的精神永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