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为什么怀念他?一一谒贾英杰革命事迹纪念馆 作者:李文海

东海晓阳

<p class="ql-block">编者注: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首都将在9月3日举行盛大阅兵式。8月25日,恰逢曲周县老县长、38年入党参加抗日工作的贾英杰同志逝世50周年。古人有诗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为纪念这个盛大节日,同时告慰早已辞世的抗日前辈,特转载原邯郸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李文海先生这篇《人民为什么怀念他?》表达对革命前辈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1964年贾英杰同志在田间。</p> <p class="ql-block">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人们期待的“贾英杰革命事迹纪念馆”开幕了!</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印象中,曲周人最为认可的有两位县长,一是郭企之,另一位便是贾英杰。郭企之河北南宫人氏,生于1915年,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任曲周县县长。是冀南区第一个民选抗日县长。1939年被日军杀害,年仅24岁。当时日军把他押到县城东北角一个已挖好的土坑旁,刑前还劝其投降,郭企之坚定地说:“共产党员是不怕死的!”一边说,一边纵身跳进土坑。当黄土埋到胸口时,日军宪兵队长再次劝降,郭企之用尽最后力气高呼口号,慷慨就义。之后,冀南行政公署将曲周县改为企之县,并在郭企之就义处建亭纪念。我在曲周读书时,每逢清明节,都要到此处扫墓。郭企之是曲周人引以为豪的大英雄。</p><p class="ql-block"> 贾英杰是曲周前寨村人,1921年生人,1938年入党,一位土生土长的共产党干部。解放后连续担任六届曲周县县长,长达15年之久,直到文革后他才离开了生活工作了48年的曲周,到地区生产指挥部任副主任,后又担任成安县委书记、地区财贸民政办公室副主任。1975年因病去世,享年55岁。</p><p class="ql-block"> 我常想这样一个问题,论职务贾英杰不算太高,论勋功也不是惊天地泣鬼神;论时间,去世已近半个世纪,按说应是“风流 总被雨打风吹去”,然而,到如今曲周人仍在怀念他,人们一提到他,一口一个“贾县长”,其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在建党百年之际,又为他修建贾英杰同志革命事迹纪念馆。这是为什么?</p><p class="ql-block"> 看完纪念馆,我似乎有了答案。出身于贫苦农民的贾英杰,不忘初心,心里装着劳苦大众,以全部的革命经历,诠释了一个坚守信仰,热爱人民,扎根沃土,奉献一生的人民公仆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在曲周,乡亲们似乎特别喜欢说实话办实事的干部,不待见夸夸其谈、形式主义花架子。贾英杰长期在曲周工作,他从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放下架子,带头实干是无声的命令。”</p><p class="ql-block"> 曲周县地处黑龙港流域,盐碱地多,且十年九旱。为改变曲周县贫穷落后的面貌,让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他率先垂范,身先士卒,忘我工作。常常是裤褪沾满泥土,常常是下乡蹲点,一去就是半月二十天,有时回县里开会,结束又回到点上。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据县志记载,当年贾英杰作为县长不顾危险,亲自下井挖泥找泉被传为佳话。那是在北龙堂公社吴庄大队。他的行为深深感动了全县干部群众,打井抗旱灌溉农田运动很快掀起热潮。全县共打井300多眼。老百姓跟他说话没顾虑,什么都可以说。群众心里想的是什么,他也清清楚楚。能掏心窝子。这种干部和群众的鱼水关系,是多么值得怀念啊!</p><p class="ql-block"> 贾英杰对群众的感情不是装出来的,是他内心 的自然流露。在战争年代,解放区流传着一首民</p> <p class="ql-block">谣:把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把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把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人民是我们的父母啊!共产党人是不能离开人民的,离开了人民就如安泰离开了大地。贾英杰对此一定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理解。据记载,1944年夏天的一个早晨,贾英杰奉命到曲周县衙后李庄执行一项重要任务,谁料刚走进村里便迎面遇上了鬼子和伪军,他急中生智快速拐进抗日堡垒户李永庆家,还未来得及打招呼,两个鬼子和三个伪军便破门追了过来,把贾英杰团团围在院子里,准备把他捉走。正在这紧要时刻,李大娘疾步从屋里跑了出来,挡到贾英杰的前边哭喊着:“这是我的儿啊,你们不能乱抓人!”鬼子和伪军信以为真,用枪托把李大娘砸倒在地,顿时额头鲜血直流。这样贾英杰才脱离了险境。从此,贾英杰视李大娘为亲娘,日后年年都去看望,直至李大娘去世。</p><p class="ql-block"> 李大娘是父老乡亲的一个代表而已。贾英杰对曲周这一方热土,充满着深情。他要以自己的全部行动,来报答人民的恩情。共产党是鱼,人民群众是水。水可以离开鱼,鱼永远也不能离开水。况且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啊!</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曲周县艰苦创业,兴修水利,前后实施了十一期大型治河工程。1958年贾英杰带领曲周兵团24000名民工参加了岳城水库大建设。他在工地上一干就是六、七个月,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晚上还要开会调度各营连任务进度。1959年10月东风渠大型水利工程开工,贾英杰带领县领导和民工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当时天寒地冻,时有雪花飘扬,领导们依旧和民工一起破冰下水,掀挖、筐抬、车推,昼夜施工,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胜利战歌。</p><p class="ql-block"> 1963年,曲周县遭受了特大的洪水灾害,为千年一遇。贯穿曲周境内的滏阳河、东风渠、民用渠、支漳河200多处决口,全县境內一片汪洋,万顷良田被淹没。平时视民瘼为天、“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贾县长,紧要关头更是心急如焚,他作为抗洪抢险的总指挥,按照县委的安排,请示、汇报,联系、研究,不眠不休,夜以继日。为了深入准确地掌握情况,他蹚着洪水,顶风冒雨,到最危险的地方去观察指挥,到重灾区去慰问,到灾民点去安置灾民,组织群众生产自救。从抗洪抢险开始直到洪水过后,贾英杰20余天没有顾上回家看一眼。一位老干部回忆中深情地感叹:他的心里装的是国家和全县人民啊!据《曲周往事三千年》记载:“在这次抗洪抢险中,县委书记李志新和县长贾英杰,带领干部群众在与洪水搏斗中抢救出群众9400人,牲口412头,粮食60万公斤,打捞残秋粮食265万公斤。”</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在一完小上学。我父亲在人委人事科工作,我在他的办公室住过一个时期。当时县委一个院,人委一个院,后来人委这个院做了县招待所。贾英杰县长和几个副县长都在人委办公。我依稀记得,人委院南北很深,最北头有个月亮门,门前有一个假山。这个假山就是人们说的三山不见四海不干中的一山。过了月亮门从东到西有一排房,大概有十几间。县长们的办公室就在这一排。这一排的后面是个很大的院子,院里有儿棵槐树和一片片的野生野长的馒头花,院子的北墙外边就是北海。挨近北海的墙头东北角是一个厕所。人事科在进月亮门后那一排的最西头。因此来去总会从县长办公室的门前通过。那时我见过贾县长,在我的印象中,他身材高大微胖,常骑自行车进进出出,风尘仆仆的样子。穿着朴素,冬天头戴一顶深蓝色带沿的夹帽子,夏天穿白衬衣,手里拿一把芭蕉叶扇子,两眼炯炯有神。那时候我虽小,但从大人只言片语和表情上,也看到了他们对贾县长的那种由衷的好感和敬佩。</p><p class="ql-block"> 贾英杰对自己的子女要求很严格,曾约法三章:一,不准以我的名义走后门,办私事;二、工作调动服从组织安排;三,只要是党的工作,不能讲价钱,必须干好。1955年,国家开始贯彻执行《义务兵役法》,曲周县第一次征兵工作开展得不顺利。贾英杰见此情况,带头动员自己的长子贾维民参军。好男儿,当兵去!他对儿子说:“你是县长的儿子,要带头服兵役,全县都在看着我们当干部的,咱们得带个好头,做出表率。”当时已经结婚成家在城关完小教书的儿子毅然遵命,报名参军。儿子在部队工作积极,表现突出,被保送到东北哈尔滨工业大学深造。后来因身体原因,提前退役。部队领导特意到曲周县联系,要求妥善安排贾维民的工作。但贾英杰硬是让儿子停止应有的待遇,回家养病,返乡务农。直到1975年贾英杰去世后,按 照落实政策的精神,贾维民才有了一份工作。</p><p class="ql-block"> 1962年中央决定压缩城镇人员、精简职工和行政机构。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事关个人的切身利益,城市户口一下子成了农民户口,这在当时是天壤之别,工作难度很大。又是在此关键时刻,贾英杰挺身而出,面对全县干部,在会上毅然表态:三天内我把全家七口非农业人口从县城迁回前寨老家转为农民。县长的模范带头作用是巨大的力量,曲周县在邯郸地区率先完成了精简任务。</p><p class="ql-block"> 党的十八大以后,对领导干部的办公室的面积作了规定。贾英杰历来不讲排场,有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操守。在曲周当县长是这样,文革后调到邯郸仍是这样。一位老干部这样回忆说:“1974年8月,贾英杰同志被任命为邯郸地区财贸民政办公室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他住在一间约12平方米大小的屋子,办公室兼宿舍两用。室内有一张一头沉的办公桌,一个双开门的文件橱,一张旧床和两把椅子。他吃在专署院机关食堂,住在办公室。”</p><p class="ql-block">在贾英杰纪念馆碰到一位前寨村的老者,我顺便和他聊了几句。我问他,贾县长当了十几年的县长,你听说过他为你们前寨村有过特别的关照吗?比如铺路、打井、架电一类的?老者摇摇头说,没听说过。他没听说过,我倒听说过。听说过贾县长从不假公济私,对老家有特殊关照,为此村里有的人还有微词。我理解贾县长的胸怀,办事公道,作风正派。手心手背都是肉,岂能亲亲疏疏。一县之长决不能成为一乡之长,一村之长。这种大格局是共产党人的一种品质,我是很敬佩的。不能甪公权力谋私利,也不能用公权力谋私德,博取浮名。</p><p class="ql-block"> 文革时,贾县长被打成了“走资派”,遭受批斗。人们都知道他是共产党优秀干部。连机关食堂的大师傅都知道他是个好人,好领导,对造反派的做法很看不惯,暗暗地想保护他。机关食堂有个炊事员,每当贾县长买饭,他就往贾县长的碗里多放些肉,上面蒙上菜,然后故意大声说:“‘走资派‘没人理你,端着碗一边吃去。”这个真实的故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可见人心向背啊!我的朋友说:为民着想者民必敬之,为民谋福者民必颂之。此又一例也。</p><p class="ql-block"> 贾英杰革命事迹纪念馆,就建在曲周县前寨村贾家老宅。如今院内整洁,布展有序,文图并茂。贾县长事迹生动感人,看一次犹如</p><p class="ql-block">上一次党课。参观结束后,我的好友贾淑琴、王旭东夫妇拿出签名册 </p><p class="ql-block">让签字留念。淑琴是贾县长的女儿,筹建此纪念馆,他们夫妇也忙里忙外,参与其中。我拿起笔想起了臧克家的诗句,于是写下了:有的人活着如同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贾县长永远活在曲周人民心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文海,1953年生,河北省曲周县人。曾任河北省记协副主席、邯郸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出版新闻论著7部11本,计300万字。先后被评为首届河北省十佳新闻工作者,第二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河北省资深省管伏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十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