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人治”与“法治”,读懂乡土社会的秩序密码 | 《乡土中国》荐读</p><p class="ql-block">“仁智礼义信”是指社会层面的五常。子曰:不学礼,无以言。说明“礼”的重要,我们一般也认为</p><p class="ql-block">礼治社会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但费孝通却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又好像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论语中:“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p><p class="ql-block">他们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p><p class="ql-block">鲁迅说:“礼教杀死人……”就是这个意思,它不管公正只管习俗。</p><p class="ql-block">因此,我们在《白鹿原》中看到田小娥受到的残酷的惩罚看到古代妇女被“浸猪笼”……都是乡土社会的的“礼”!</p><p class="ql-block">《乡土中国》太值得一读!</p><p class="ql-block">读这本书,如同跟着智者穿梭乡土社会,看礼俗如何浸润生活,看“人”与“法”在治理中怎样交织。它帮我们打破对“人治”“法治”的简单认知,理解中国社会独特的运行轨迹。不管你是社科爱好者,还是想读懂中国社会根脉,《乡土中国》都该在书单里,翻开它,开启一场洞察乡土、读懂中国的奇妙之旅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