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的故事

马锦凯

<p class="ql-block">卢沟桥因横跨卢沟河--即今天的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11联拱桥。建于金代1189年,已有830多年的历史。桥上保留了原石桥面上的车辙和践踏的印痕,见证历史的苍桑。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这里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第一枪。</p> <p class="ql-block">永定河自西山奔腾而下,至卢沟桥一带水势较为平缓,河道相对稳定。商周以来卢沟渡口就伴随蓟城而生,宋辽时期已有浮桥记载。随着金迁都北京,为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联通,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章宗敕命修建卢沟石桥,初名“广利”,期望一桥通而广利天下,成为北京南下中原的门户。</p> <p class="ql-block">永定河水凶猛浑浊,卢沟桥以下河道游摆不定,时常泛滥,因此又称无定河、浑河。作为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滋养了北京城,同时也带来了隐患,其治理是历代帝王的要务。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直隶巡抚于成龙开渠改道,下游方得稳定,康熙皇帝赐河名“永定”,并在卢沟桥南建永定河河神庙祀之,表达了山河永定、安流润物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卢沟桥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跨度最长的厚墩厚拱多孔石桥,开启了北京地区厚墩厚拱石桥建设的先河。它横跨永定河八百余年而坚固挺立,与因地制宜的勘察选址、别具匠心的结构体系、世代相承的精心维护密切相关,虽历代皆有修缮,但主体结构基本为金代遗存。“厚墩厚拱”、“铁柱穿石”、“铁剑斩龙”、“铁锭锁石”等高超的建桥技艺凝聚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桥基“铁柱穿石”等建造技法,更是被专家誉为“今世人们从未见过”的创举。</p> <p class="ql-block">卢沟桥桥墩的迎水面,修筑了楔形“分水尖”,用以迎击上游冲来的洪水。在分水尖凤凰台上加筑了多层压面石,既保证了桥的整体平衡,又使得分水尖更加坚实稳固。</p> <p class="ql-block">康熙重修卢沟桥碑。位于桥东端北侧雁翅桥面上,原有碑亭已毁,仅余基础,尚能看出台基和柱础的情况,碑共高5.78米。</p> <p class="ql-block">这是现存最早的卢沟桥全景照片,英国摄影师托马斯·查尔德1877 年拍摄。</p> <p class="ql-block">清嘉庆年间日本刻印的《唐土名胜图会》中的卢沟桥,写实且详细地描绘了卢沟桥地区景观风貌,图中标注了卢沟桥、拱极城、御碑亭、永定河神庙的具体位置,还画出了远处的高山,近处的民舍、树木以及汹涌的卢沟河水。</p> <p class="ql-block">马可·波罗是著名的意大利商人和旅行家,他曾在1271年,年仅17岁时随父亲和叔叔来到中国,并在中国生活十余年。他创作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了关于卢沟桥的内容,该书问世后影响广泛,保存至今的各种版本的译本和抄本有143种之多。</p> <p class="ql-block">在约1412年《马可·波罗游记》法语抄本的插图中,出现的卢沟桥形象。这是作为西方理解中国卢沟桥形象的首次出现,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卢沟狮象,是卢沟桥的艺术名片。卢沟桥栏板望柱上的狮子石雕,是该桥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表现出独具匠心的设计、精雕细刻的工艺,是同期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它们不仅形态各异,而且数量众多,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大亮点。</p><p class="ql-block">民间有一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现在人们把这里的狮子数清了,总共有501只。</p> <p class="ql-block">卢沟桥上精美雕刻的镇水瑞兽</p> <p class="ql-block">卢沟晓月——金代时北京燕京八景之一,清乾隆皇帝亲笔书写的“卢沟晓月”四字石碑矗立于卢沟桥头。古时,早起进出北京城的行人,经过卢沟桥,在茫茫晨曦之中,举头遥望,月轮斜挂,晨霜薄铺,柳影摇曳,青山横,燕京伏,鸡鸣报晓,行车穿梭。朦胧中融和着清朗,喧哗里透露出幽静,石桥、明月、远山、近水组成浑然一体,构成意蕴万千、独一无二的“卢沟晓月”胜景。</p><p class="ql-block">皓月当空时的“卢沟晓月”碑及碑亭。</p> <p class="ql-block">明代王绂的《卢沟晓月图》,以远景的方式,展现卢沟水弯弯曲曲迤逦而来;远处峰峦叠嶂,缕缕白云萦绕在山腰,一轮残月闪躲在西山之间,玲珑剔透的白石桥,镶嵌在两岸浓郁苍翠的树木之中,桥上有骑牲口的,有挑行李的,车马辘辘,行人熙熙。</p> <p class="ql-block">清代画家张若澄曾作《燕山八景图》,其中的《卢沟晓月》图,采用鸟瞰视角,将远山、当空皓月、奔腾的永定河水、近处的宛平城、路边的旅舍房屋以及近处的卢沟桥尽收眼底,并详细描绘出卢沟桥的结构特征,十分写实。</p> <p class="ql-block">卢沟桥对于中国人民还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1937年7月7日这里爆发了“卢沟桥事变”,也称“七七事变”。日本侵略者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进一步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而“卢沟桥事变”就成为了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同时也是中国八年抗日战争的起点。</p><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距北平(现北京)十余公里的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谎称有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宛平县守军的拒绝后,就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开枪开炮。7月8日早晨,日军包围了宛平县城,并向卢沟桥的中国驻军发起进攻。中国驻军第29军37师219团奋起还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战况惨烈……</p><p class="ql-block">“卢沟桥事变”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从此,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万众一心,前仆后继,英勇抗争,经过八年抗战,牺牲三千多万中华儿女,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卢沟桥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历经腥风血雨的战争之后,终于安详的跨在永定河之上,诉说着当年的枪林弹雨,倾听着永定河的流水,仰望着一片和平的天空。</p> <p class="ql-block">守卫在卢沟桥头的29军士兵。</p> <p class="ql-block">29军士兵在卢沟桥上抗击日军的进攻。</p> <p class="ql-block">1984年卢沟桥结束了通行公共交通的历史,随后北京市政府出资对卢沟桥进行了大修,使古桥焕发新的活力。随着宛平城区改造和抗日战争纪念馆、抗战雕塑园等设施建设,卢沟桥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打卡地。抗战精神穿越历史烟云依然闪耀,激励后人砥砺前行。</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发展变化,卢沟桥文化内涵不断丰富,表达形式更加多样。卢沟晓月中秋文化节演绎着千里共婵娟的团圆情思;抗战纪念馆、“七七事变”爆发地告诫后人不忘历史珍爱和平;卢沟谣、晓月诗、卢沟月杂志等文学作品是当代人对卢沟桥文化的沉思和延续。时至今日,卢沟桥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重要文化象征的永恒之桥。</p> <p class="ql-block">通行公共汽车的卢沟桥。</p> <p class="ql-block">1985-1987年再现古桥原貌施工现场。</p> <p class="ql-block">谢谢分享!</p><p class="ql-block">2025.8.2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