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草低见牛羊(15)

严尊湘

正定隆兴寺 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 关键词 <p class="ql-block">1辆七座车,6名亲友,退休人员,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古城,隆兴寺,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17日,星期日,正定晴天,气温22-32度</p><p class="ql-block">正定古城的旅游景点有12个,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我们离开荣国府,没有去赵云庙,直接步行来到隆兴寺——一个可以称之为古建筑博物馆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这是隆兴寺外面的照壁和石桥。这座石桥是一座三路单孔石桥,重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它属于庙桥,为寺院的附属建筑,是寺院等级的一种体现。桥望柱上并列着雕刻的石狮子,憨态可掬,栩栩如生。石桥做工精细,雕刻构思巧妙、匠心独特,堪称古代石桥雕刻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隆兴寺,一座著名的佛教寺院,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寺院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初名龙藏寺,唐改额龙兴寺。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奉宋太祖赵匡胤之命于寺内铸造一尊七丈三尺金铜千手观音菩萨像,并盖大悲宝阁。自此大兴土木进行扩建,历时百年,以大悲阁为主体的一组气势恢宏的宋代佛教建筑群落成,被誉为“海内宝刹第一名区”,深得历代封建皇室的青睐。清朝康乾时期两次奉敕大修,寺院形成了东为僧徒起居之处,中为佛事活动场所,西为帝王行宫三路并举的建筑格局。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赐额隆兴寺并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此图片在隆兴寺的微信公众号上下载)</p> <p class="ql-block">隆兴寺占地面积135亩,寺院建筑依南北中轴线作纵深布置。南端为一座高大的一字琉璃照壁,自三路单孔石桥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牌楼门、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大悲阁、御书楼、集庆阁、弥陀殿、毗卢殿等十几座殿阁,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气势恢宏,是研究我国古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典型实例。同时寺内还汇集了大量的雕塑、壁画、碑刻等艺术珍品。其中崇伟甲天下的金铜千手观音立像,宋代建筑的艺臻极品一摩尼殿,被誉力“东方美袖”的五彩悬塑自在观音,我国现存最早的宋代转轮藏,“楷书之祖”隋龙藏寺碑,精美绝伦的铜铸毗卢佛像等六处文物堪称全国之最。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赞誉:京外名刹当首推正定府隆兴寺。</p> <p class="ql-block">这是天王殿,隆兴寺的第一重殿,兼做寺院山门,建于北宋初期,是一座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七檩中柱式建筑。清乾隆年间大修时掺入了清代建筑风格。2014年3月至2015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天王殿进行修缮。</p> <p class="ql-block">木雕大肚弥勒佛,为金代遗物,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像高1.9米,体态胖硕,笑容可掬,左手执一布袋。其形像源于我国五代时期浙江奉化一位名叫契此的僧人。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契此于奉化岳林寺入灭。圆寂前留下“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四句偈语。据此,世人视契此为弥勒化身,之后便以其为原型塑像供奉。宋代契此作为弥勒化身于佛寺天王殿供奉成为定制。</p> <p class="ql-block">大觉六师殿(遗址)</p><p class="ql-block">大觉六师殿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原为面阔九间、进深六间、单檐庑殿顶建筑,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金、元、明、清均进行过重修。民国初年因年久失修而坍塌。据《隆兴寺志》记载,大殿的佛坛上原供有七尊佛像,即释迦牟尼佛及其成佛之前的六位先师: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他们在佛教中合称 “过去七佛”,因而大觉六师殿又俗称“七佛大觉六师殿(遗址)殿”。</p> <p class="ql-block">石香炉</p><p class="ql-block">此石香炉为宋代雕制,由炉身、炉座两部分摞置而成,通高1.4米。炉身正面浮雕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四周待立药师十二神将,手持宝杵、宝剑、宝棒等兵器,给人以威武勇猛、栩栩如生的感觉。寺庙中早期的香炉保存下来的并不多,此座以佛教题材为雕饰的宋代石香炉保存至今,实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摩尼殿</p><p class="ql-block">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面阔和进深均为七间,重檐歇山顶,殿身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平面布局呈十字形。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柱子用材粗大,有明显卷刹、侧角和升起,与宋《营造法式》相近。为隆兴寺现存古建筑中价值最高的一座,隆兴寺六最之一。</p><p class="ql-block">1977年至1980年由国务院拨款进行了落架复原性重修。</p> <p class="ql-block">摩尼殿内各壁满绘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因面积大,光线暗,不方便拍摄,因此仅有此文字记录。</p><p class="ql-block">除内槽东西扇面墙内壁的“十二圆觉菩萨图”和“入大菩萨图”为清代补绘外,其余皆为明代遗存。现存面积约422平方米,为四抱厦绘护法“二十四尊天”。檐墙生动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降生、出家、苦行、成道、涅槃等整个过程,称“释氏源流图”。东、西扇面墙分别绘“西方胜景”和“东方净琉璃世界”。壁画采用沥粉贴金的艺术处理,色彩艳丽,层次清晰,在现存明代寺观壁画中实属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摩尼殿内的五彩悬山。</p><p class="ql-block">五彩悬山长15.7米,高7.5米,以雕塑与绘画相结合的壁塑艺术形式,将观音说法的道场——普陀洛珈山壮观热烈的场景微缩于壁面。踞坐正中的观音菩萨,突破了宗教佛像的呆板作风,形体曲线柔美,姿态优雅端庄,是诠释宋代观音造像世俗化特点的上乘之作,故被誉为“东方美神”。又因其坐南面北,与大殿坐向相背,又称“倒坐观,是隆兴寺六最之一。</p> <p class="ql-block">牌楼门,面阔一间,庑殿顶,曾被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珍品”。现存建筑为1986年依据梁思成《正定调查纪略》中的文字及照片复建。南面题额 “妙庄严域”,即赞美佛门乃绝妙善美之境地。北面题额“通津宝筏”,比喻佛法为普波众生脱离生死苦海之宝船。</p> <p class="ql-block">戒坛,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为一座重檐三滴水、四角攒尖顶亭台式建筑,现存木结构部分建于清康熙年间,石坛为明代遗存,面阔、进深皆为三间。戒坛是寺院用以举行受戒仪式的坛场。</p> <p class="ql-block">这棵槐树的树龄已超过1000年,</p> <p class="ql-block">铜铸双面佛像</p><p class="ql-block">此铜铸双面佛像系明弘治六年(1493年)铸造。面南者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双手做禅定印,面北者为东方净琉璃世界救主药师佛,左手作禅定印,右手做慈悲印,二者均为民间广为尊崇的佛像。在药师佛像下莲座正中阴刻铭文“大明弘治六年真定县滹沱河南古城村善女吕氏讳旺谨造”。此种形制的造像在汉传佛教寺院中极为少见。</p> <p class="ql-block">韦陀殿(遗址)</p><p class="ql-block">韦陀殿,原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的建筑,现仅存遗址。殿内原供奉一尊铜铸五彩韦陀像。韦陀是驱除邪魔、保护佛法的天神,手持金刚降魔杵。韦陀殿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坍塌后,韦陀像已移至弥陀殿内.保存。</p> <p class="ql-block">慈氏阁,建于北宋,是一座平面近似正方形的二层楼阁。内部梁架结构采用减柱造,简洁明朗,檐墙内立柱为宋《营造法式》所记永定柱的唯一实物例证。元、明、清均有重修。1958年由国务院拨款进行了落架复原性重修。</p> <p class="ql-block">转轮藏阁,建于北宋,是一座平面近似正方形的二层楼阁。在建筑结构上采用大弯梁和移柱造、又柱造的做法,被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赞为“木构建筑之杰作”。元、明、清均有重修。1956年由国务院拨款进行了落架复原性重修。</p> <p class="ql-block">康熙碑亭,面阔、进深皆为三间,重檐歇山式。亭内碑刻为皇帝御制,故以黄色琉璃瓦覆顶。亭内之碑系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圣祖玄烨所书《御制隆兴寺碑》。</p> <p class="ql-block">乾隆碑亭,面阔、进深皆为三间。重檐歇山式。亭内碑刻为皇帝御制,故以黄色琉璃瓦覆顶。亭内之碑是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高宗弘历所书《重修正定隆兴大佛寺记》。</p> <p class="ql-block">弥陀殿,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此殿为一座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青瓦覆顶的单檐歇山式建筑。临济宗第二十五代嗣祖沙门梦堂和尚主持修建。梦堂,为隆兴寺明代高僧。</p> <p class="ql-block">毗卢殿,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原为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崇因寺的主殿,1959年迁建于此。此殿面阔、进深皆为五间,重檐歇山顶、青瓦覆盖、绿琉璃瓦剪边。檐下悬挂清乾隆皇帝御书“毗卢佛殿”匾额。</p> <p class="ql-block">铜铸毗卢佛</p><p class="ql-block">毗卢,为梵文“毗卢遮那”之略称,意思是“光明普照”。此铜铸毗卢佛像为明代万历皇帝与其生母慈圣皇太后御制,高6.42米,由三层四身相连、面向四方的坐式毗卢佛和三层共雕饰一千尊小佛的圆鼓型莲座摞置而成,通体共有佛像1072尊,形成“千佛绕毗卢”的格局。此尊造像构思巧妙,造型独特,做工精良,为一件难得的明代艺术珍品,是隆兴寺六最之一。</p> <p class="ql-block">龙腾苑,2005年增建的一处集文物展示、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寺庙园林。乾隆皇帝巡幸隆兴寺时,曾留下“龙腾故苑寻霸业,狮吼初地礼法轮”的壮美诗篇,故名龙腾苑。</p> <p class="ql-block">龙腾苑园林占地40亩,有金代广惠大师经幢、北朝石造像、元代壁画墓、明代许家牌坊、明代龙泉井亭及古碑刻等众多文化遗产,另有湖光山色、亭台楼榭、小桥流水、奇花异草之美,仿佛一副美丽的历史文化画卷。</p> <p class="ql-block">龙腾苑内随手拍</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碑,该碑通高6.07米。碑阳镌刻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辛巳暮春之初隆兴寺礼大佛再叠旧作韵》。碑阴刻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正定隆兴寺三叠旧作韵》。碑仄分别刻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丙午春三月正定隆兴寺礼大佛四叠旧作韵成九言长歌一首》和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正定隆兴寺五叠旧作韵》。</p> <p class="ql-block">18:25离开隆兴寺,抓紧时间去开元寺。开元寺将在18:00闭园谢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