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是2025年8月24日,在村庄被拆迁后得以幸存的陈氏家庙,<span style="font-size:18px;">陈井村老人理事会,如</span>期顺利举办第二届奖优助学活动。</p> <p class="ql-block"> 在赠与新大学生的纪念品的正面贴上家庙祖祠照片,背面附上标注老地名的家乡地图,陈井村老人理事会的这一“创举” ,不说全福建,至少是全厦门,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发明创造”。</p> <p class="ql-block"> 这一届的老人理事会,在会长陈环成的领导下,奋发有为成绩斐然,令人刮目相待。</p><p class="ql-block"> 你看他们多有心,特意给我一个特别大的纪念品,说是补一下38年前的村老人会没有完成的功课,让我好生意外。</p><p class="ql-block"> 当年有没有老人理事会,我不知道,只知道那时,没有任何人代表理事会跟我们家接触过。还是当作没有存在吧,这课补得有点冤屈又难能可贵。</p> 我的第一份职业是大学老师。许是这个缘故,看着今天的新大学生,“好为人师”的毛病再次发作,在活动现场,有完美倾向的我,一是坚持村两委领导要发言,二是新大学生们要发言,这样的活动程序才是完整的。<div> 于是,从受邀参加活动发言人,我擅自便成了临时客串的主持人。经过我三番两次的沟通、动员和鼓励,事先没有思想准备的新大学生们,还是一个个地勇敢地接过麦克风,站上发言位置,三言两语表达感受。虽然有些闽南人天生的腼腆害羞,但青春向上的气息总是满场迸发。<div> 爱拼才会赢,拼个出头天,陈井先人正是秉持这个理念和精神,才能开疆拓土筚路蓝缕,在马銮湾畔生根发芽站稳脚跟稳定发展,作为后人我们应该学习遵从。</div></div> <p class="ql-block"> “今年陈井村新出了14个大学生,明天将举办一年一度的奖优助学活动,老人理事会邀请我回去讲几句,给年轻新秀鼓励鼓励。咱不好空着手回去。怎么办?”昨晚想了一下,我赶紧签名了十四本拙作《陳井.陈井》。</p><p class="ql-block"> 38年前的1987年,我考上大学(文革后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临行的前一天晚上,大队和生产队郑重其事地,破天荒地,第一次地为学子,分别送来了钢笔、脸盆、笔记本、口杯、毛巾作为奖品,让我一直感念到今天。</p><p class="ql-block">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摄影大师野熊(秦宏才)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离土不离腔?骗人的,其实是很难。今天上午,用陈井腔的闽南语发言二十多分钟,发现思维容易卡壳。普通话转闽南话,岛内腔转陈井腔,思维链上老堵车。</p><p class="ql-block"> 老友谢励荣说,“普通话译说本地话,没有人会全能。[呲牙]以前我们这边嫁去岛内,或者在岛内呆久了,回家讲岛内腔,会被人笑骂。[呲牙]”</p> <p class="ql-block">【本篇作者:陈福阵,厦门本土律师、A萌地头舌——厦门本地人、法律人、码字工人、呷茶人、城市漫步达人、“走寻老厦门”发起人、写书人、家乡变化记录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