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情怀在现实中的藩篱

鴻騫鳳立·清白世家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家族情怀在现实中的藩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董鸿骞</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世说新语》中有一个经典的“知心”例子是‌管宁与华歆的故事:两人年轻时曾一同锄地种菜,地上突然出现一块金子。管宁视若无睹,继续劳作;华歆却停下动作,捡起金子看了看又扔掉。后来他们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门外经过一辆华丽的官车,管宁专注如初,华歆却弃书出门观望。管宁从此割席断交,因为他看穿了华歆内心对名利的热衷——这种“知心”并非言语争辩,而是通过细微行为洞察对方灵魂深处的追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管宁与华歆的故事,恰如一面明镜,照见人性在利益面前的微妙变化。管宁通过华歆对待金子和官员车队时的反应,看穿了其内心对名利的向往,遂割席断交。这番举动看似决绝,实则是对纯净精神世界的坚守。若将这个故事置于家族情怀的框架下审视,我们便会发现,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纯粹的情感往往被各种现实因素所围困,如同被困于高墙瓮城之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家族情怀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承载着血缘的温厚与文化传承的重任。然而,随着时代的嬗变,这份本应纯粹的情感却在现实的重压下,逐渐显露出复杂的面貌。在社交媒体广泛渗入日常的当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虽更为便捷,却少了份深入灵魂的理解与真诚。孟子所言的“相知”与“知心”,如今似乎成了奢侈品。大多数人之间的关系,被“有用”或“无用”的标尺丈量,趋利避害成为潜规则。这种风气蔓延至家族内部,使得原本应充满温情的亲情,也不免沾染上功利的色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一切都显得如此功利,那股祖传的“魂儿”似乎正逐渐消散。我们必须警醒,若连这份“魂儿”都丢失了,那家又何以为家?难道只剩下空荡荡的门楼和冷冰冰的墙壁?这祖传的“魂儿”,如同陈年老酒,历经岁月洗礼愈发醇厚。它承载着老一辈人一生的智慧与经验,通过一代代的口耳相传、躬身力行,才得以传承至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近年来,在网络中广为流传,福建闽南某市区一姓氏修谱的纠纷事件,便是这种困境的鲜活写照。其族人曾自豪地延续着六百多年的家族史,但在数年修谱的拉锯战中,本应是家族文化传承的盛事,却因内部权力博弈与利益算计,演变成一场纷争—‌—‌使之一度搁置,裹足不前。众所周知,族谱乃承载着血脉文化和历史情感,修订活动是由宗族自治完成,有助于维系家族认同与寻根问祖。当编纂者东奔西走,不辞辛劳地去采集资料,抢救泛黄的老谱,酒桌上的权谋算计已暗流涌动,却不得不面对觥筹交错间的勾心斗角。当修谱的铁笔在宣纸上晕开墨香,某些人的算盘也在族谱文本里哗啦作响。那些“语言巨人,行动矮子”的虚伪姿态,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中尤为刺眼。面对成了你不一定有功,败了你一定有错的残酷现实;权力与私欲的渗透如同锐利的手术刀,将家族情怀的外壳层层剖开,暴露出血缘伦理与契约精神碰撞后的阵痛。在农耕文明的血缘伦理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契约精神之间,家族情怀往往是左右为难,“无地自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血缘联结的稀释,是家族情怀面临的严峻挑战。在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的现代社会,家族成员散布各地,传统以地缘为纽带的家族结构逐渐松散。物理距离的拉大,不仅使家族成员间的互动减少,也让共同的文化记忆趋于模糊。与此同时,利益算计的侵蚀更是雪上加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这个世界上最稳定的关系就是利益”,“商业女王”赵然女士的这句箴言,揭示了商业社会的运行底层逻辑——‌利益是驱动协作与创新的永恒引擎‌,但其应用需兼顾效率与伦理边界。当修谱这样的文化事业,被视作权贵妆点门楣的工具;当家族事务的决策,沦为个别人谋取私利的舞台,家族情怀的纯粹性便身无立锥、荡然无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守护家族情怀的纯真,需要建立透明公正的运作机制。唯有以制度约束人性之恶,以文化升华宗族之义,才能使带头人从“封建领主”蜕变为“文明火种”的传递者——用文化浸润替代“宗法”,将“光宗耀祖”转化为人才培育实践。修谱工作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基业,本应充满敬畏之心。考据者需以严谨的态度辨章学术,编纂者当以坚定的志向缀补残阙。唯有通过构建制度之笼,推动宗族事务的运作公开化、规范化,才能有效压缩权利寻租空间,杜绝利益输送动机。正如闽南修谱事件的启示,透明化运作是防范家族式腐败的关键,需要建立登记备案、财务公示、善后处理等制度,削减权力与私欲的干扰,为家族情怀辟出一方净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家族情怀若要适应现代社会,实现从“血缘认同”到“文化认同”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这不仅意味着要突破传统家族治理模式的束缚,构建与现代社会治理结构相契合的新型宗族关系;更要求我们建立开放包容的家族文化体系,在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价值理念间架起桥梁。优秀家风的培育与弘扬,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补充,而非与之对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回望,现在社会治理框架下,法律对宗族自治的调整保持边界意识,在尊重民俗传统与法治精神间寻求动态平衡。看看那些在狂风暴雨中翻动的老谱纸页,承载的不仅是家族历史,更是文明传承的密码。我们期待在未来,这些密码能完成基因层面的解码与重组,形成既能安放乡愁又能超越血缘限制的家族新形态。“管宁式”的纯粹精神与“华歆式”的现实智慧,并非不能和解。关键在于守住初心、找到平衡点,在尊重传统的同时拥抱变革。唯有如此,家族情怀才能冲破现实的迷雾,打通“任督二脉”,在新时代如江河奔流,使宗庙香火既接继传统的温度,又焕发创新的光芒,真正照亮家族精神的归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古人有云“愚者千虑一得”者,余千虑之后,草成《家族情怀在现实中的藩篱》一阙,此非答案的终章,而是思考的楔子。余慧根浅薄,教化不果,诚如是耶?姑且不论,徒费楮墨以作劝世之谈。复申“萤烛未光,增辉日月;尺土微尘,补益山河”权作自勗云尔。</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