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各位看官朋友:下午好。</p><p class="ql-block"> 现在家里有小孩的,都喜欢说,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这当然是一个赞美和羡慕的话,同时也包含鼓励自己家的孩子。我这就有一位同学家的孙子,他家在广西平果,放假来我们这里玩,长的到不高,但灵活聪明,充满活力,爱动,喜欢新事物,喜欢画漫画。</p><p class="ql-block"> 这两天宝宝的奶奶发来一张照片,惊讶了我,和两个月前相比,真是进步很大啊!一副黑白的画,展示了一位英俊帅气,正在思考的男人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七岁的凝视与思考《木童画的画》</p><p class="ql-block"> 木童在炎热的夏天里,在桌子上用那支削得尖尖的铅笔在纸上画过时,应该带着怎样的认真?用两天的光阴,足够让蝉鸣爬上窗棂又落进暮色,足够让冰淇淋融化成一滩甜腻的水渍,却让一个七岁孩子的笔尖,画出一幅足以让成年人沉默,惊讶的黑白人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木童铺开画纸的瞬间,最先攫住目光的可能不是线条,是他对这幅图的喜欢和自己的理解和思考。那些线条带着孩童特有的、微微发颤的生涩,却像老画家般执拗地伸向画面深处。浓淡不一的墨色晕染出奇异的层次,像雨后初晴的天空,云层的阴影里藏着尚未说尽的话。最令人心头一震的,是画中那抹沉默的身影,站在空荡荡的墙边,背对着静静的一面墙,更是突出了画面清晰里的人。肩头的线条沉静得不像出自稚嫩的手笔。没有夸张的表情,没有跳跃的动作,只有一种近乎肃穆的姿态,仿佛在凝视什么,又仿佛在凝视更遥远的时光。一副思考人生的思想者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木童画的吗?分明是一颗童心穿过了岁月的褶皱,提前触摸到了成年人世界里的某些质地。那是对生活里的温柔体谅,是对寂静的耐心倾听,是把转瞬即逝的感触,凝固成了纸上不会褪色的凝视。铅笔划过的痕迹里,没有糖果的甜,没有玩具的闹,只有一种洗尽铅华的素净,像泡在玻璃杯里的茶,初看平淡,细品却有绵长的回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余站在画前,忽然觉得语言有些多余。七岁的手掌还握不住一支沉重的钢笔,却已经能用铅笔,在黑白之间画下成年人需要半生才能读懂的风度。看来有些思考从不受年龄的限制,当一颗心足够敏感、足够真诚,它便能跳过时光的阶梯,直接与事物的本质对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暮色漫进房间时,画纸上的光影仿佛也跟着流动起来。那小小的画家或许此刻正在灯下啃着苹果,浑然不知自己两天的涂抹,已在观者心中投下了一片悠长的影子——关于成长,关于感知,关于那些藏在年轮之外的、属于思想上的初探与情义。</p><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放在这里,是对木童画的画和一个七岁小孩的记录,未来的岁月,他可能会是一位传奇的画家,也可能会成为一个专业的专家,但是画画总是令人感叹羡慕的事。是一件用画笔记录生活的好事。</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一位爷爷给木童的祝福和希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