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橘子洲是湘江中最大的一个冲积沙洲,西靠岳麓山,东望长沙城,四面环水,坐长沙地铁2号线直接到橘子洲风景区。大凡中国大江大河都有沙洲,如长江扬州段的扬中岛、上海段的崇明岛;闽江福州段的古山洲、江心岛;珠江广州段的沙面、二沙岛等,但都没有长沙橘子洲名气响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究其缘由是伟人一篇《沁园春·长沙》,让橘子洲被誉为“中国第一洲”。沙洲形状恰如一艘巨轮航船,载着四万万同胞的坚强信念,引领中华民族浴血奋战、前赴后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满怀豪情迎接新中国成立的曙光!橘子洲这个千年冲积沙洲不仅是一处自然景观,更承载着革命历史的印记,青年毛泽东叩响一声“谁主沉浮”的天问而名震华夏,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座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出2号地铁线橘子洲站,漫步在江洲之上,西侧的岳麓山的视线已被湘江边的高楼挡住,但滔滔的湘江水还是静静地流淌着,诉说着1925年晚秋32岁的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参加国民党“二大”的途中,途经长沙期间,身上无分文,手下无一兵,重游橘子洲写了《沁园春·长沙》的豪迈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坐上景区的电动小火车上,听着车载广播青年毛泽东在长沙读书求学、革命工作介绍:1911年18岁毛泽东离开韶山冲来到长沙,十多年来先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求学,然后在长沙修业小学、湖南一师附属小学等校任教,创办新民学会,去北京请愿“驱张运动”,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与何叔衡赴上海、嘉兴参加党的“一大”,建立中共湖南支部,到韶山开展农民运动等等,在军阀混战的黑暗社会中,从一天天黑夜中盼望黎明,从一桩桩事件中分清敌友,从黑暗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火车开到“青年艺术塑像”站下车,映入眼帘的是高32米、长83米、宽41米的毛主席青年艺术雕塑,分别寓意32岁时在此指点江山、伟人享年83岁、执政41年。驻足仰望伟人雕像,宽阔的额头、笔挺的鼻梁、坚毅的唇廓,秀气的双眼皮,英姿丰采透露着伟人的睿智和刚毅,一头浓密而飘逸的长发焕发着诗人的浪漫,深邃的目光流露着家国天下情怀。“独立寒秋”的江风吹拂着他的卷发,但目光依然坚定,深情“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在他眼里万山红遍是“星星之火”之具象,百舸争流有“可以燎原”之势头,鹰击长空对自由的向往,鱼翔浅底对个性的追求,积极乐观的心志寄寓在群山和天空、江面和水底等景物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毛主席青年艺术雕塑”广场前的扇形“问天台”前,望着北去的湘江,昼夜不停地奔向洞庭湖去拥抱长江。青年毛泽东仰望苍天,俯视大地,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中华同胞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残酷现实,迫使他在怅惘中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天问,这是他对中华民族走向何方的深层思考,对改造旧中国坚定信念的主动加固,对投身中国革命一腔豪情的自我砥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离开“问天台“,我和两位老同事一直走向橘子洲的最北端----橘子洲头,仿佛站在航船的船头,欣赏洲头“劈波斩浪”分隔江水的壮观。遥想当年青年毛泽东与一大帮“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胸怀 “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激情豪迈,纷纷跃入湘江“中流击水”,即使滔天大浪,也不能阻挡像小舟一样的娇健身姿。他期待和昔日的“百侣“一起,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敢于改造旧世界,建设新社会,肩负起“谁主沉浮”的担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望着滔滔的湘江水,追随着当年32岁的毛泽东游历橘子洲头的情绪表达,回味着伟人观秋景、忆同窗、思往事、励斗志的壮美华章,写秋景而不衰秋,忆往事而不怀旧,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的结合缝隙注入浪漫豪情的满格剂量。伟人站着橘子洲头恰似领航的船长,引领着党和军队、人民走向井冈山,走向延安,走向西柏坡,怀揣“两个务必“赴京赶考,牢记“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的初心,1925年在橘子洲头种下“谁之沉浮”的执念,终于在1949年天安门城楼发出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豪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回望伟人雕像,飘动衣袂永远定格在飞扬的弧度,冷峻的脸庞里藏着最炽热的灵魂,若有所思的眼神、炯炯有神的眼光,深沉望着北去的湘江。我想中国革命历史始终与船有缘,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嘉兴一叶红船,在此扬帆起航;四渡赤水时用竹筏、船只搭建浮桥,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八路军东渡黄河动用民船100多只,开启烽火连天的抗日征程;解放南京横渡长江动用钢制蒸汽机“京电号”和众多民用木船,把五星红旗插上总统府的门楼。而眼前的橘子洲,如同湘江中永不沉没的巨轮,在历史的长河中迎风破浪,而伟人“谁主沉浮”之天问如同一束追光,始终照耀着中国前行的航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部分照片来自网络,如侵权告知即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