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的故事

暗夜微澜

<p class="ql-block">——读《包浆》有感</p> <p class="ql-block">我喜欢喝茶,但对茶未曾深入细致地了解过,只单纯依据口感来感受茶与茶之间的不同。对于茶具,往往也仅凭着对外观的喜好来粗浅地认识。无论是采茶、制茶,还是制壶、养壶的工艺流程以及背后所蕴含的一些文化,都知之甚少。</p><p class="ql-block">看了小说《包浆》,对紫砂壶的工艺历史和文化发展有了一些认知,更多的,是通过几把老壶的传奇故事,看到器物中凝固的匠心情怀与生命哲学。</p> <p class="ql-block">书中的制壶高手古希伯有个观点,他认为即便是一个伟大的壶手,当他的茶壶经过窑烧出品,也不过才完成一半。壶上的火气、土气,要靠一个忠实的饮茶者,用不消停的茶水来消弭。也就是说,茶壶的另一半,即壶中内蕴的气质、品味、格趣,壶上的包浆,都要靠茶水来养。而壶上晶莹华贵的包浆,则是对饮茶者最好的回报。</p> <p class="ql-block">确实,一把紫砂壶,要经过茶汤无数次的浸润,经过饮茶人用手掌无数次抚摸,才会渐渐褪去新壶生涩的火气,慢慢显露出老壶的温润。</p><p class="ql-block">对于壶来说,“包浆”是时间留下的珍贵痕迹,是做壶人与养壶人共同赋予紫砂陶艺的灵性,正如书中所说,“人世间云谲波诡的沧桑都留在了壶上,日子久了,就成了包浆。那是岁月沉淀显现的光泽,也是人经历磨砺后达到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就普通人而言,很少有人能拥有古董名壶。但我们在生活中,总会保留着一些老物件。比如一本读了很多次边缘磨损的旧书,一本装着家庭成员不同时期照片的厚相册,一台老式收音机,甚至是几封纸张泛黄的信......这些寻常物品,因为承载着我们某段时期的记忆或是有着某种特殊意义被保存下来。</p> <p class="ql-block">母亲有个小石臼,她说这个石臼比我年纪还大,已经用了将近50年。其实与电动研磨工具相比,石臼使用起来费时费力,但母亲一直在用,我们也都更喜欢石臼研磨出来的食材口感。在这几十年无数次研磨使用的过程中,石臼从内到外都磨去石材本身的粗粝,一整个都变得温润光滑。我跟母亲说,以后把石臼留给我吧,我会继续用下去。</p> <p class="ql-block">这个暑期,高考结束的女儿去打了一个月暑期工。她用她人生第一笔工资给我们买了两对茶杯。茶杯不是紫砂材质,或许再经过多少次茶汤的浸润都不会在杯上形成包浆。但又有什么关系,我会一直用下去。</p> <p class="ql-block">在我看来,真正珍贵的不是物件本身,而是人与物之间建立的情感联结,是时光在上面留存的痕迹。我想留下母亲的石臼,是因为石臼上有母亲这几十年来为我们准备食物留下的痕迹,承载着她满满当当的爱。同样,我也会好好珍惜女儿送我们的茶杯,用岁月的包浆把她的心意包裹住,留存在茶杯上。</p> <p class="ql-block">岁月的包浆不止沉淀在器物上,更沉淀于人心。在书里有这样一段描写,“新壶泥料纯净,工艺严谨、精细,但那种心急火燎的样子,就像魂魄附体,赶都赶不走。老壶呢,做工不那么考究,但气度悠闲,那种老到沉潜的味道,会让人越看越舒泰。这,就是老壶的魅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或许,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对于人而言,“包浆”是每个人在面对各种好的坏的人生际遇时的觉醒与成长,以及产生的智慧与勇气。每一次经历,每一次选择,每一次爱与痛,都在我们身上形成一道包浆,使我们的生命因沉淀而更加丰厚,因经历而更加温润。正如作者所说,“过日子的诚意,留在物件上,才是包浆。那种光亮,是人的精气神啊。”</p> <p class="ql-block">前日听车载电台,刚好听到罗大佑那首《光阴的故事》,他用沙哑的嗓音唱着“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诚然,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时光的流逝中失去很多,但失去的同时,也会得到岁月的馈赠。</p><p class="ql-block">“生活就是这样,它总是会在不经意间在人身上加一些东西,又减去一些东西。”无论壶还是人,有些价值只能由时间赋予,有些光泽只能经过岁月的磨砺才能显现。那些逝去的时光,那些光阴的故事,都会成为我们人生的一道道“包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