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景德镇记事.缤纷夏日2025

筱藏斋主(陈建欣)

<p class="ql-block">68届高一1班陈建欣</p><p class="ql-block">再访景德镇记事</p><p class="ql-block"> 八月十九日,为探求晚清浅绛彩瓷——这一被张浦生先生誉为“中国古代彩绘瓷最后一个亮点”的文化现象,我再度踏上瓷都景德镇的土地。这已是我第三次来访,此行目的明确:一赴市档案馆查阅同光时期御窑厂画师的史料;二访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三游明清御窑厂遗址公园与御窑厂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幸得友人鼎力相助,行程虽小有遗憾,却更多是收获与感慨。在档案馆,工作人员热情接待,虽未觅得心仪史料,却为后续的博物馆之旅埋下惊喜的伏笔。令我未曾料到的是,如今博物馆的热度竟如此之高:昔日多是专家学者徜徉之所,如今却需提前一周预约,门庭若市、人流如织。多亏友人提前备好预约二维码,我们方得如愿入馆。</p><p class="ql-block"> 中国陶瓷博物馆外,等候入场的观众络绎不绝,其中青年人与中小学生尤多。展厅内摩肩接踵,人气鼎沸,叫人生出几分“盛世收藏”的感慨。景德镇正积极推进“世界非遗”申报工作,御窑厂遗址经整治修缮,与周围老街巷、老作坊连片规划,形成规模宏大的非遗景区。御窑博物馆新馆建筑别具一格,陈列更是令人震撼——元青花、洪武釉里红、永宣青花、成化斗彩、清三代青花五彩粉彩及单色釉等历代官窑名品,依考古发掘瓷片精心修复,宝光内蕴,底蕴深沉。唯有“震撼”二字,可略表我当时心境。虽已是第三次到访,我仍如初识般频频驻足,拍照记录,汲取知识,丰富自己对古陶瓷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然而参观之余,亦有遗憾萦怀。我致力于浅绛彩瓷收藏与研究二十余载,这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彩绘瓷最后一个亮点”的彩瓷品种,在中国陶瓷史上应有更重要的地位。可惜从2004年至此次2025年重访,在官方陈列与研究展示中,仍只见寥寥数语、错误未改的展板,仍称其“创烧于晚清,流行于民国”(实际上浅绛彩瓷在清代同光时期就已经大放异彩了),并对其艺术价值与历史贡献轻描淡写,令人唏嘘。在很多人看来,晚清战乱频仍、陶瓷式微,浅绛彩瓷细如涓流,不堪大雅。然其文人意趣与彩绘创新,实不应被湮没于故纸堆与偏见之中。一所号称“中国陶瓷博物馆”的机构,对此竟长期固步自封,实为可惜。</p><p class="ql-block"> 衷心盼望将来学术界能予以更多关注,推动晚清浅绛彩瓷的深入梳理与重新评价,赋予其应有的历史地位。则吾愿足矣。</p><p class="ql-block">记事之余,感慨如是:</p><p class="ql-block">《浣溪沙·再访瓷都感浅绛彩瓷》</p><p class="ql-block">三访昌南为浅绛,</p><p class="ql-block">御窑瓷片识天工。</p><p class="ql-block">青花斗彩映瞳朦。</p><p class="ql-block">千载窑火留遗韵,</p><p class="ql-block">浅绛何人肯细论?</p><p class="ql-block">唯愿幽光不负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