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长征有多难:曾八次选择目的地(修改稿)

老卢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长征曾八次选择目的地:最初是湘西,最后历史性选择陕北</p> <p class="ql-block">长征的难度</p><p class="ql-block"> 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艰苦卓绝的战略转移之一,通过大数据可量化其艰难程度:中央红军平均每3天经历1场战斗,每行进300米就有1人牺牲,总行程达25000里,累计翻越18座山脉、跨过24条大河,最终减员率超过9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战役强度与伤亡数据</p><p class="ql-block">‌战斗频率‌:中央红军在25000里长征中平均每3天经历1次战斗,累计战役600余次,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p><p class="ql-block">‌伤亡密度‌:每行进300米就有1名红军战士牺牲,湘江战役中5.6万红军将士血染湘江,红五军团34师6000人几乎全军覆没。‌‌</p><p class="ql-block">‌减员率‌:中央红军出发时8.6万人,抵达陕北时仅剩不足8000人,减员率高达91.8%;四路红军总人数从30万锐减至3万,相当于每10人中仅有1人存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然环境的极端挑战</p><p class="ql-block">‌地理跨度‌:途经15个省份,翻越18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如夹金山),跨越24条湍急河流(如大渡河、金沙江),穿越松潘草地等1500平方公里沼泽。‌‌</p><p class="ql-block">‌行军强度‌:平均每日步行71华里(约35.5公里),相当于现代人每日3.4万至3.5万步,连续行军235天无休整。‌‌</p><p class="ql-block">‌气候威胁‌:草地昼夜温差超过30℃,单日可能经历暴晒、暴雨、冰雹,红军仅着单衣行军,冻伤、疟疾等非战斗减员占比超60%。‌‌</p><p class="ql-block">生存条件的人体极限</p><p class="ql-block">‌食物匮乏‌:</p><p class="ql-block">平均每人携带青稞麦仅能维持2-3天,后期被迫食用树皮、草根、皮带甚至粪便中未消化的青稞粒。‌‌</p><p class="ql-block">红三军团曾屠杀包括彭德怀坐骑在内的6匹骡马分食,每人仅得四两肉。‌‌</p><p class="ql-block">‌装备短缺‌:</p><p class="ql-block">80%行军锅被丢弃,常以冷水拌炒面充饥,暴雨中青稞麦结成硬块需用开水化开。‌‌</p><p class="ql-block">红二十五军战士平均年龄仅15-18岁,最小战士向轩参战时年仅9岁。‌‌</p> <p class="ql-block">1934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 失败,中央红军不得不撤离中央苏区,实施战略大转移。寻求战略转移的落脚点,成为当时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最主要的任务之一,直到1936年10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央红军从最早选择湘西,到最后落脚陕北才站稳了脚跟。</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呢?</p><p class="ql-block"> 1934年9月,蒋介石在庐山牯gu岭召集了两百多名国民党高级将领,秘密部署一个代号“铁桶计划”的终极围剿方案。计划手段极其狠毒:调集150万大军,配合270架飞机,在瑞金周边拉起30道铁丝网和封锁线,以每天5公里的速度向内压缩,要把中央红军主力像铁桶里的鱼一样活活困死。台下,赣北剿共司令莫雄随着众人一同鼓掌,手心里却全是冷汗,因为他比谁都清楚,这份计划一旦实施,对红军将是毁灭性的打击。会议结束当晚,莫雄没有半点犹豫,把那份重达三四斤的绝密文件摊在了地下党员项与年、刘哑佛等人面前。项与年看完后脸色煞白,按计划,包围圈将在10月中旬彻底合拢,留给红军突围的时间只剩下不到二十天。为求万全,项与年等人连夜用特制药水,将所有核心情报密密麻麻地抄进了四本《学生字典》的字里行间。随后,项与年脸上抹了把泥,听从莫雄的建议,往身上洒满烧酒扮成醉汉,踏上了九死一生的情报之路。谁知越靠近瑞金,沿途哨卡的盘查越严,情急之下,这位信使抄起路边的石头往自己嘴上狠狠砸去,当场磕掉四颗门牙。满脸是血的他瞬间成了一个疯癫乞丐,当他佝偻着身子爬过哨卡时,哨兵们闻到他身上混杂着馊饭与血腥的恶臭,都厌恶地捂着鼻子把他赶走。没人想到,那几本散发着异味的破字典里藏着拯救九万红军命运的最高机密。10月7日,这份情报被送到周恩来手中,仅仅三天后,也就是10月10日,中央红军提前半个月开始战略转移,在“铁桶”尚未焊死的缝隙中惊险地跳了出去,开启了悲壮的长征。后来,毛主席感慨:“我们能活着出来,搞情报的同志立了大功!”</p> <p class="ql-block">01 首先计划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并创建新的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了战略大转移。起初中央红军计划沿赣、粤、湘、桂边境到达湘西会合红二、六军团。</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发现红军的战略意图后,布置了四道封锁线。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由8.6万人减少到了3 万多人。</p> <p class="ql-block">在这危急关头,毛泽东、张闻天等人向中央政治局建议,改变原定计划,立即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12月12日,中共中央在通道城举行临时紧急会议,会议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通过到贵州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主张。</p> <p class="ql-block">02 黎平会议决定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12月15日,红军穿越湘南进入贵州占领了黎平。中央政治局遂于18日召开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指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决定,在目前已经是不可能的,并且是不适宜的”;“新的根据地区应该是川黔边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随后, 中共中央又在贵州瓮安县猴场召开了政治局会议,重申黎平会议的决议。</p> <p class="ql-block">03 遵义会议决定在川西南或西北建立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黎平会议后,红军进行了缩编,占领遵义。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进行了认真总结,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p> <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讨论了红军的行动方向。大家认为贵州山多人少,少数民族居多,党在这里的工作基础较薄弱,要建立革命根据地困难很大,决定放弃以黔北为中心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想法。会上,刘伯承和聂荣臻建议中央红军打过长江去,到川西北宽阔的地域去建立革命根据地。会议经过讨论,一致决定红军渡过长江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建立苏区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04 扎西会议确定建立云贵川边根据地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扎西会议是中国革命在遵义会议实现历史转折后的新起点,其核心作用体现在改组党中央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新阶段。 ‌</p><p class="ql-block"> 扎西会议通过常委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在党内负总责,毛泽东成为周恩来军事指挥的助手,进一步巩固了遵义会议确立的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p><p class="ql-block"> 中央红军渡过赤水河向长江进军时,蒋介石此时也预料到了红军可能渡江北上,急令川军刘湘集中兵力在长江南岸堵击,又令薛岳和黔军王家烈率部渡乌江尾追,形势的变化使渡江变得十分困难。</p> <p class="ql-block">根据敌情的变化,中革军委和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暂缓执行北渡长江的计划,立即改向川滇边境的云南昭通地区的扎西集中,然后在川滇边境进行机动作战,争取在川滇黔三省广大地区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05 川滇黔根据地到川西北根据地</p><p class="ql-block">扎西会议后,经过整编的红军二渡赤水,回师遵义,取得了娄山关大捷。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这一仗为实施川滇黔边根据地计划开了一个好头。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首先在黔北建立新苏区,赤化全贵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期间, 根据敌情的不断变化,中央红军多次渡过赤水河, 忽西忽东, 迂回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 使敌军感到扑朔迷离, 疲于奔命。4月上旬, 中央红军趁滇军调到贵州之机, 立刻奔袭敌人兵力空虚的云南,云南当局急调兵力回援, 削弱了金沙江的防务。中央军委决定利用有利时机, 争取迅速渡过金沙江, 转人川西建立苏区根据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4月29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野战军速渡金沙江转入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认为“中央过去决定野战军转入川西创立苏维埃根据地的根本方针,现在已有实现可能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军渡过金沙江,彻底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5月12日,中共在会理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式决定放弃在云贵川地区建立根据地的计划,改为继续挥师北上渡过大渡河,同红四方面军会师,在川西或川西北创建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06 两河口会议决定继续北上创造川陕甘根据地</p><p class="ql-block">会理会议后,中央红军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然后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胜利实现会师。会师后的工农红军共有10万多人,这一带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高山深谷, 交通不便, 人口稀少, 经济贫困, 而不利于红军的生存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两河口会议是1935年长征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小金县两河口镇召开的关键会议,确立了红军北上方针。</p><p class="ql-block">‌时间与背景‌:1935年6月26-28日召开,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首次重大战略决策会议,16名中央委员出席。‌‌</p><p class="ql-block">‌核心决议‌:</p><p class="ql-block">通过《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p><p class="ql-block">批判张国焘南下主张,确立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方针。</p><p class="ql-block">制定《松潘战役计划》实现战略转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