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五篇 中国汉字传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十三章 殷墟甲骨重现天日</b></p> 1908年,“甲骨四堂”中的“雪堂”罗振玉,经多方探寻得知,甲骨文真正的出土地在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他通过对大量甲骨的研究,进一步考证出小屯村为晚商时期的都城,20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首——安阳殷墟就此浮出水面。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殷墟博物馆,作者摄于河南安阳</h5> 当甲骨文“一字抵千金”的传言在古玩市场炸响,小屯村瞬间变成疯狂的掘金场。深夜的麦田里,镐头掘土的闷响此起彼伏,断裂的甲骨在麻袋里发出玉碎之声;北京来的古董商蹲在田埂上现银交易,碾碎了千年文明的寂静。最痛心者莫过于看着殷墟的魂魄流散四方:在大英博物馆的玻璃柜里,在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的库房中,在东瀛学者装裱的屏风上,那些刻着祭祀占卜的骨片如同被迫离枝的花瓣。据统计,殷墟村民私自盗掘出的甲骨约在8万片以上,约有26000余片甲骨漂洋过海,在异国展柜里组成一幅破碎的中华基因图谱。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流落在海外的甲骨卜辞,作者摄于大英博物馆</h5> 面对甲骨文持续20年的快速“失血”,社会上有识之士纷纷呼吁科学发掘小屯。中央研究院历史与研究所所长傅斯年决定派“彦堂”董作宾,到安阳殷墟甲骨的出土地进行实地探究。董作宾通过访问当地民众,获得了大量关于甲骨盗掘及贩卖渠道等情报,最后在一位小学生的带领下,找到了一处甲骨的埋葬地。随后,怀揣着史语所提供的1000大洋发掘经费,董作宾带着6名考古队员,携带测量、摄影等器材,开始对小屯实施了第一次发掘。这不仅是殷墟科学发掘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起点。发掘工作进行了24天,董作宾果然不负众望,获石、玉、铜、陶等商代器物近3000件。更重要的是挖到了有字甲骨784片。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29年春殷墟发掘现场</h5> 受第一次发掘成果的鼓舞,史语所决定由“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领衔,调集董作宾、梁思永、石璋如、郭宝钧、胡厚宣等精兵强将,自1928年到1937年间,采用西方最先进的科学考古方法,对殷墟进行了共计15次大规模科学发掘。其中,专业考古学家梁思永采用按照土质、土色、包含物来划分文化层,还成功地区别出不同时代的古文化堆积。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29年,李济(左)和董作宾(右)在安阳殷墟压道车上</h5> 李济先生认为,小屯遗址明显是殷商时代的最后一个首都,有字甲骨出土的地方一定是都城遗址的重要中心。在这种发掘目标的指引下,考古队终于找到了梦寐以求的殷墟宫殿宗庙区。考古队共发现了13座大墓(含1座未完成墓),以及王陵周围的1200多座小墓和祭祀坑。发掘的大墓规模宏伟,虽经历过盗掘劫难,丰富的出土文物仍举世震惊。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安阳殷墟王陵区M1002大墓形制</h5> 这些大墓中,标号为M260的墓有一条墓道,后世的考古学家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后,确认这座墓便是抗日战争中被盗掘的后母戊鼎的出土地点,因此这座墓的主人是“后母戊”。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国宝后母戊鼎,以其832.84千克的重量,荣居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国宝后母戊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h5> 令人欣喜的是,在宫殿宗庙区,李济带领的考古人员找到了为数众多的堆放卜辞的甲骨窖穴。在这些窖穴里,多数是龟甲,也有牛骨,形状规整,集中堆放,并且有大块的、小块的,正面的、反面的,有字的、无字的,大字的、小字的,腹甲的、背甲的,彼此叠压,相互枕籍。层层叠叠的有字甲骨犹如天上繁星,辉耀着考古人的双眼。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宫殿宗庙区的甲骨窖穴,作者摄于殷墟</h5> 在数十年殷墟的15次发掘里,发现了35000多片甲骨文。虽然从数量上看只占甲骨文总片数的23%。但因农民私掘出土的甲骨,多属小片,其上的文字较少,而考古发掘品,大块的和完整的数量较多,其上的文字也多,内容丰富。不仅如此,科学发掘的甲骨,是按田野考古的操作规程获取的,可以了解甲骨埋藏的情况以及与甲骨共出的其他遗物,因而其科学价值远高于私掘品。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完整清晰的出土甲骨文</h5> 有关甲骨的最重要的一次发现,发生在1936年对殷墟第13次发掘、编号为YH127的甲骨窖穴。这是殷墟考古至今出土甲骨最多的一坑,被誉为“世界最早的图书馆”、“中国最早的档案库”。参与此次发掘工作的河南籍考古学者石璋如等人采取了整坑窖穴搬运至南京的方法,同时也开创了中国室内考古发掘的先河。 1936年6月12日下午,就在由石璋如领衔的考古队准备结束当天的作业,突然在YH127坑里发现了大量的龟甲。由于时间的关系,现场清理完这些龟甲已不可能,因此考古学家决定对坑中龟甲进行整体提取,然后在室内进行整理。经过四昼夜的挖掘,这块3吨多重的地下“档案馆”,被装进一个长、宽均1.8米、厚1.1米的大木箱,内含甲骨的灰土柱装于木箱之中,用铁丝牢牢加固。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YH127发掘现场</h5> 6月24日,大木箱好不容易运送到了安阳火车站,石璋如先生这样写道:“如注的大雨连绵不休,到7月4日才装车起运,这箱在车站上冒雨候车,又10昼夜”。后代文学家抓住这个细节,与古代传说中“仓颉作书,而天雨粟”相提并论。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36年YH127甲骨坑搬运</h5> 由于工人操作的失误,“档案馆”大木箱打开时才发现,整个甲骨完全被倒置,清理工作最后只好是从最下层开始。经过董作宾、梁思永、胡厚宣等人三个月的工作,才清理完成坑中甲骨。YH127坑总共出土了17096片甲骨,除了8片牛骨外,其余都是龟甲,坑内还葬有一人,埋葬年代是武丁时代。这是商王室有意保存起来的一批占卜档案。因该坑未经翻扰、蕴藏丰富,因而对甲骨学研究意义十分重大。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YH127甲骨运抵南京后情形</h5> 例如,出土于YH127坑的完整龟甲,甲骨文为“般无祸全甲刻辞”,记叙了贞人为贵族“般”卜问是否有灾祸,而商王武丁断其没有灾祸。YH127坑的甲骨中,还有在文字或卜兆上涂上朱砂或者墨的情况,有的填涂朱砂的甲骨,历经三千年依然色彩鲜艳。这就颠覆了人们长期以来以为甲骨文仅是契刻文字的观念,有些刻辞还出现了先写后刻的现象,书写的痕迹依然保留,说明了殷商时代就有用毛笔写字的可能性。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般无祸全甲刻辞,中国国家博物馆藏</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殷墟文字丙編》填朱填墨龟甲</h5> 在整理研究中,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YH127坑卜辞有成套卜辞现象。所谓成套卜辞是指甲骨上那些可以结合数条而成一套的卜辞。如《殷墟文字丙编》12、14、16、18和20,都是卜问殷王武丁是不是应该联合望乘去攻打下危。因为事关重大,所以每一轮都占卜了若干次,共占卜了五轮。这些成套卜辞构成的甲骨文连续字书,可视为成熟文字的例证之一。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殷墟文字丙編》成套刻辞甲骨</h5> 再例如,高中语文课本(苏教版)插图的这版甲骨就出自YH127,被称为“明星甲骨”。我们可以看到,插图照片上的甲骨基本完整,文句清晰可读,是体会古代语言文字的好材料。经过甲骨文专家辨识,这块甲骨是一位贞人宾占卜的记录,大体意思是从正反两方面卜问:武丁朝的某个臣属能否战胜被征伐的方国?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插图的甲骨就出自YH127</h5> YH127坑的这些甲骨是有意埋藏在这里还是无意埋藏在这里,今人无从知晓,其中包含的历史信息,逐渐为我们揭开商朝的神秘面纱,可以说今天的学者比司马迁更加了解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