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75年8月20日,我们近60名沈阳知青来到盘锦向阳农场三道大队开始了全新而又陌生的插队生活。如今50年过去了,但许多往事仍历历在目。整理我们插队50周年纪念活动的照片时,几张照片又引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与静伟的合影,她大我几个月,名字比我多了一个字,当年在农村,我俩情同姐妹。那时我们真正做到了“同甘苦、共患难”,她有一个面包,一定会分给我一半,我有一块月饼,她也一定能吃到二分之一。冬天,她寻得一棵大白菜,我把它洗净,切开,加上一点酱油,我俩竟能把它吃光。</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拍摄于1976年,一次我俩回沈探亲,在照相馆留下了我们青春的影像。</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与任国兴的合影。任国兴是当地的回乡青年,年龄稍长于我。1975年,他时任大队团总支书记兼民兵连长,我担任大队团总支副书记。我们只是在工作中稍有交集。那时他给我的印象是,话不太多,谦和儒雅,是回乡青年中少有的高素质人才。</p><p class="ql-block"> 我返城工作后经常回忆起在盘锦的往事,任国兴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当年他给了我们足够的尊重。后来他担任了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再后来担任乡长兼乡党委书记直至退休。</p><p class="ql-block"> 任国兴是我在农村时,非常敬重的人,分别时,我们相约:保重身体,下次再见。</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与欣宝的合影。欣宝下乡晚我一年,由于我们曾就读同一所中学,所以她下乡后我们就成了好朋友。我们不在同一小队,平时劳动不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们一同参加了77、78两届高考。备考期间,我们一起复习;考试期间,我们顶着严寒、冒着酷暑,往返于青年点与考场之间(走小路也有近15里路)。那经历,是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与郭荣生的合影,插队时,我们是同一小队的,当时他对我帮助很大。</p><p class="ql-block"> 插队期间,三个春节我都买些大米、猪肉等带回家,这些东西几乎都是郭荣生及队里的其他男生帮助我带回家的。特别是1977年春节前,我买了200斤大米、近70斤猪肉还有粉条、干豆腐之类,正在我为这么多东西如何带回家而发愁时,是郭荣生及其他男生的鼎力相助,让我及所有物品顺利回家。患难见真情,同学给我的帮助让我永记于心。</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与李秋的合影。李秋与我同年下乡,之后不久,就转到其他地方去了,有一件事让我记忆深刻。</p><p class="ql-block"> 1975年国庆节刚过,农场举办“知青学习班”,记得当时的名字是《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大队先派一名女知青去,报到后得知学习结束回到大队要为全体知青“讲课”,她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于是大队又派我前去学习。怎么去?学习地点在朝阳村,距离我们大队有八里多路,因为是秋收季节,队里无法派马车送我。正在我为难之际,恰巧李秋骑着自行车来到我们青年点,她二话不说,直接把我的行李放到车上,将我送到学习地点,帮我解决了大难题。几十年了,这件事始终留在我的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 我与凃军、静伟的合影。下乡时,我们来自不同的中学,下乡后我们在同一个小队。我们之间最有趣的一件事是“包饺子”。</p><p class="ql-block"> 农村艰苦的体力劳动,加之食堂的伙食实在太差,有一天我们突发奇想,晚上夜深人静时包饺子。记得当时我们用家里拿来的“糕干粉”做皮,馅料记不住了,凃军的箱子盖做“面板”,饺子包好后、煮熟,感觉好吃极了。这次聚会时我们又聊起当年的“饺子”,都开心地笑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与何卫国的合影。何卫国小我两岁,童年在沈阳度过,后来随父母去了四川。1976年底,他远离父母来到我们青年点插队,后来入伍去西藏,转业后定居珠海。近些年,卫国频繁往返于珠海与沈阳,只要我们知青有活动,他都积极参与。这次为参加我们下乡50周年的纪念活动,专程从珠海回沈阳,并为活动准备了酒与茶。可见卫国是个重情重义之人。</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卫国离开盘锦,刚到部队时所拍摄的,当年他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是这样阳光俊朗的。</p> <p class="ql-block"> 50年,我们青丝变白发,但插队时我们结下的知青情谊却永久的留在我的记忆里。愿我与我的知青朋友在未来的日子里,寻快乐、保健康,携手笑对夕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