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的一生中,总有一段经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总有一些往事,需经岁月沉淀,方能真正读懂。于我而言,那便是35年前的海湾战争时期——我作为援外建设队伍中的一员,亲历了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海外撤离行动。时隔三十五年,重读《冲出战火中的科威特》一文,再度触动了我的记忆。那些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又一次在脑海中清晰浮现,恍如昨日,却又遥远如隔世……。</p> <p class="ql-block"> 1990年5月底,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北边缘沙漠地带的科威特,迎来了史上最炎热的夏天。骄阳似火,暑气蒸人,白天气温持续高达51ºC,极端时甚至达到53ºC。我当时担任市二建公司党委副书记、副经理,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几名管理干部抵达科威特,准备接手早在三年前由市建工局赵瑞清局长任总指挥、原市委秘书长沈善宝任党委书记的“417项目”(417套别墅住宅)的竣工扫尾及维修工作,并同时筹备承接科威特大学图书馆新项目。</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正积极开拓海外建筑市场,在科威特承接了大量公共设施和住房建设工程。当时的援外建设仍实行政治审查与技术考核相结合、国内外双薪制的外派选拔制度。在热带沙漠超过45ºC的高温环境中从事高强度施工,异常艰苦。这些项目不仅为科威特的发展作出贡献,也为中国积累了宝贵的国际工程承包经验。“417项目”在中国江苏国际公司总包管理下,经过三年奋战已接近尾声,国内外各项工作原本正按计划有序推进。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海湾危机及后续冲突升级,彻底打破了平静。</p> <p class="ql-block"> 1990年8月2日凌晨两点,伊拉克出动十万大军、50辆坦克和200多架战机越过科伊边界,仅用14小时就击溃了仅有两万兵力的科威特军队,对这个面积仅17818平方公里、人口180万的小国发动全面武装侵略并迅速占领全境。当天上午我正乘车前往科威特城办事,沿途所见,商店、银行、学校全部关闭,政府机构瘫痪,公共服务停摆,所有对外通讯中断。建筑遭砸烧、内部被抢劫,街道上广播声滚动呼号,往日的繁华景象荡然无存。街上车辆行人稀少,取而代之的是隆隆驶过的坦克、运兵车,以及低空飞行的直升机——甚至能清晰看见舱门旁俯瞰的士兵……随行翻译从电台广播得知科伊谈判破裂,不祥的预感袭来,我们立即掉头返回工地。途中还遭遇伊军拦截盘查,进一步证实了伊拉克已全面入侵科威特。</p> <p class="ql-block"> 当时中国在科威特共有13家中资公司,约4700多名劳务人员,加上其他侨民总计4885人。我们“417项目”连本应近期回国但因此事而滞留的人员在内,共有130多人。在伊军严酷的军事占领下,180万科威特人和近百万外籍人员生活日益艰难,衣食住行与人身安全均受严重威胁。战争恐怖令人窒息,各国侨民惶惶不安,纷纷试图离境,海湾地区迅速出现大规模难民潮。项目工作已完全停滞,我驻科威特大使馆明确发出“处变不惊、保持镇静、稳定情绪、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不得外出、安全第一”的指令。项目部在赵总、沈书记领导下召开各队组会议,安排人员就地休整,严禁外出,每半日点名核查;三餐由原集体开伙不限量改为定量分发、自行解决;为作长远打算,我们千方百计储备足够一个月使用的粮食、饮用水、肉蛋、蔬菜和液化气等生活物资。同时,针对部分员工因突发事件而对应急管理新措施产生的抵触情绪及急于回国的焦躁心理,我们耐心开展思想疏导,一切等待祖国的统一安排。</p> <p class="ql-block"> 8月13日,中央领导果断作出“不惜一切代价接运我劳务人员和侨民平安回国”的决定。外交部发言人发表谈话指出,由于海湾局势恶化,我在科人员已失去基本工作和生活条件,中国政府决定组织接返,并要求伊拉克当局提供必要安全保障与便利。坚守工地十余天的员工们从广播中听到这一消息,顿时一片欢腾,“可以回家了!”大家情不自禁高呼“祖国万岁!”</p> <p class="ql-block"> “可以回家了” ,真正的撤离开始了。大使馆发挥核心指挥作用,强调撤离须严守纪律、听从指挥、共同进退,严禁擅自行动。要求各单位分批编组、确定负责人,将行动细节落实到每一个班组,并积极与伊方协商寻求安全离境途径和外交手续。伊拉克占领伊后,导致所有外国人离科只能经由科威特—伊拉克—约旦这条唯一陆路通道,汽车成为唯一交通工具。各劳务公司接到指令后迅速准备,将工地卡车、翻斗车铺上木板、搭起遮阳篷,每车指定车长,配备有限的食物、饮水、药品和汽油。车前玻璃贴上五星红旗与车队编号,悬挂阿、英文“中国”标识,车辆间规定统一旗语与联络信号。自8月18日至23日晚,在大使馆统一安排下,滯留科威特全部劳务人员、侨民包括台湾130多名同行同胞,共分六批全部撤离。由于“417项目”已经竣工,没有自备车辆,我们通过大使馆向伊方租赁了旅行大巴,作为最后一批劳务人员离开了科威特。</p> <p class="ql-block"> 撤离路线全长1800多公里,其中800公里为无人沙漠地带,沿途充满未知的困难与危险。科威特外籍人口众多,伊拉克入侵后,近百万外国人几乎同时涌向唯一出路,混乱与拥堵可想而知。漫漫沙漠公路上车辆滚滚、互不相让,仅8月22日一天,狭小关口过关人数就超过4.2万人。约旦政府因汹涌无序的人潮多次临时关闭关口。在伊约边界过关时,还需携带行李徒步近两公里。烈日之下,等待入关的人群横躺竖卧、喧嚣嘈杂、饥渴交加,边境四处可见被丢弃的汽车、冰箱、电视机、行李箱等物品,一片狼藉。</p> <p class="ql-block"> 得益于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正确的外交政策和充分的国内外协调,伊、约两国政府各方面为我们的撤离提供了许多便利。集体撤离人员均由使馆出面统一办妥所有海关手续,一批批撤离人员都比较顺利通过边境进入约旦。我们一出伊拉克,就受到我驻约旦使馆的热情接待与安抚,休整一天后,次日从安曼国际机场搭乘中国派来的包机短途飞至阿联酋迪拜,再转乘民航专机抵达北京,然后无缝衔接转飞上海,最后由公司专车接回,平安到家。短短一周之内,在科4741人分乘中国民航24架次加班包机与班机,全部从约旦安曼安全、顺利回到祖国的怀抱。</p> <p class="ql-block"> 三十五年光阴流转,每当回首这段难忘经历,中国政府保护海外公民的坚定决心与强大能力,依然深深感动着我。“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的理念,让我真切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与温暖、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力量。只有亲身经历,才更加懂得:还是咱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好!</p><p class="ql-block"> 丁国平</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24日于广州</p><p class="ql-block">后记:我一直念想将“科威特撤离”这段经历诉诸文字,然而由于当时所有资料与照片均已遗失,加之年岁渐长,记忆不复从前,这一心愿迟迟未能实现。时隔三十五年再度提笔,实属不易。撰写本篇回忆过程中,我特意阅读、参考并引用了当年亲历该行动的领导和同行已发表的回忆文章中的相关内容与数据,同时从网络上选取了一些相关图片,终得以完成此文,以此留存纪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