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力奖学协会发奖会上的发言

缉志思考

<p class="ql-block">  在广西博白县有一个以我父亲命名的“王力奖学协会”,每年高考结束后,该协会会对当年考试成绩好的学生颁奖。这些奖项分为五级:考上职高的、考上大学的、考上硕士的、考上博士的、出国留学的。该协会从成立到今年为止已经31年了,累计奖励了一万多名学生,奖金来自乡亲们的捐赠。</p><p class="ql-block"> 今年8月24日,我应邀参加了该协会的发奖大会,下面是我在会上的发言:</p> <p class="ql-block">“各位领导、各位同学,朋友们:</p><p class="ql-block"> 大家上午好!</p><p class="ql-block"> 今天站在这里,看着台下一张张年轻而明亮的脸庞,作为王力先生的家属,我的心里满是温暖与感慨。每年此刻,王力奖学协会与大家相聚,为在学业上勤恳耕耘、崭露头角的同学们颁奖,这不仅是对大家努力的肯定,更是对先生“勤学、深思、笃行”治学精神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王力先生一生与学问为伴,从故乡博白的乡间私塾到学界的殿堂,他总说:“做学问没有捷径,唯有‘笨功夫’——把基础扎牢,把心思沉下去。”他研究汉语语法时逐字逐句梳理典籍,教学生时总强调“既要读万卷书,也要懂人间事”,这份对知识的敬畏、对后辈的热忱,正是我们成立奖学协会的初心。而这份初心能在31年里年年落地、温暖学子,离不开协会每一位同仁的真心付出——这些年来,他们始终带着对王力先生的敬意和对教育的热忱,从奖学金的筹措、评选标准的细化,到每一次发奖会的精心筹备,事事亲力亲为、细致周全。他们中有的已年近古稀仍奔波联络,有的在本职工作之余挤出时间梳理材料,正是这份不计回报的坚守,让“王力”这两个字与“鼓励”“传承”紧紧相连,让先生的治学精神能通过这样具体的方式,实实在在照进同学们的求学路。这份坚持与担当,值得我们所有人由衷地感谢与敬佩。</p><p class="ql-block"> 我们希望这小小的奖励,能成为大家求学路上的一点微光:是遇到难题时,想起先生“啃硬骨头”的韧劲;是面对选择时,记得他“为学先为人”的叮嘱。</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你们此刻的成绩,是书桌前无数个深夜的坚持,是课堂上求知若渴的眼神,更是青春最动人的模样。但奖学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先生曾说“语言是活的,学问是长的”,希望你们带着这份鼓励,既要在书本里探求真知,也到生活中观察思考——就像他当年从方言里发掘语言的温度,从古籍里感受文化的力量那样,让学习成为一辈子的习惯,让知识真正生长出改变自己、温暖他人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最后,要再次感谢协会同仁的默默奉献,是你们让这份事业有了沉甸甸的分量;也要感谢学校和老师们的悉心栽培。我更要对同学们说:前路漫漫,亦有可期。王力先生的精神会一直在这里,看着你们带着热爱与执着,走得更远、更稳。并且希望你们在学成工作之后,也能像捐助你们的乡亲一样,拿出一点收入捐回协会,帮助更年轻的优秀学子,继承和发扬博白崇文重教的光荣传统。</p><p class="ql-block"> 谢谢大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