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AI与摄影:摄影爱好者的探索与思考

张志明

<p class="ql-block">  看来我还不老,依然能敏锐捕捉到学生们听课的情绪与态度。我本想通过课程让大家借助科技之力跟上摄影潮流,特意编好课件试讲了第一课,却发现多数学生兴趣不高,更期待听些照相机操作的“干货”。他们对AI的认知五花八门:有人觉得用AI是“造假”,有人认为AI生成的是绘画而非摄影,还有人觉得普通人根本学不会。这让我有些迷茫——为什么我始终坚信AI是摄影的助力?更让我纠结的是,昨天在网上刷到一位“大师”说:“摄影作品不能追求完美,太完美就不叫艺术了。”这句话像块石头堵在心头,让我这个想跟上时代的老头陷入了死胡同:想用新科技帮大家进步,却得不到认可,好心办了“费力不讨好”的事。但即便如此,我还是想“顽固”地说说自己对AI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一、AI是摄影的助手,绝不是替代品</p> <p class="ql-block">  科技的本质是“为人服务”,它由人创造、被人研究、随人发展,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为解决困难、实现想象而探索的成果。前几年我出差时总遇到堵车,曾空想“要是汽车能临时起飞越过拥堵路段就好了”,没想到短短几年,真有科研人员把这种“空想”变成了现实。AI之于摄影也是如此——它解决的是摄影中的“堵车问题”,而非取代摄影本身。 比如那些曾让新手望而却步的摄影技巧:延时摄影的参数调试、多重曝光的精准控制、追随拍摄的时机把握、移位摄影的构图平衡,如今AI都能轻松实现,让更多人不用耗费大量时间练习技巧,就能快速将创意落地。这绝非“造假”,如果用技术手段实现创意算造假,那过去靠这些技巧获奖的作品,是不是也该把奖状退回?真正的摄影核心永远是人:你的独特思维、你的情感表达、你的生命体验,这些AI永远替代不了。决定作品价值的,始终是镜头背后的人。</p> <p class="ql-block">二、AI的功能,全靠人来驾驭</p> <p class="ql-block">我是个“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人,自从接触了AI工具,就总想弄个“究竟”。经过反复追问、刻苦摸索,我终于明白:AI完全是靠人的指令行事的“工具”。如果输入的需求模糊、思维混乱,AI生成的结果自然难以让人满意。所以使用AI时,清晰的表达、明确的思路比什么都重要。在一次次用AI生成图像的尝试中我发现,它至今不具备独立的创作思维,作品的好坏、情感的深浅,最终还是由使用者的思想和情感决定。就像画笔不会自己画画,AI也不会自己创作出有灵魂的作品——驾驭工具的永远是人。</p> <p class="ql-block">三、别怕批评,探索本身就是进步</p> <p class="ql-block">新事物出现时,不被所有人理解是常态。只有经得住质疑和批评,探索之路才能越走越宽。摄影领域本身就有“批评摄影”的课题,尤其是评价自己的作品时,更容易遭到不同意见。但“在批评中学习,在批评中提高”,本就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因为我们追求的是更清晰的方向和更开阔的视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对AI的态度也是如此:刚开始接触时可能只是好奇,但当你真正感受到它为学习带来的便利和启发,就会从“观望”变成“拥抱”。就像人与人的相处,当你真心接纳它、用好它,它就会成为你的“得力伙伴”。这个比喻或许不够精准,但摄影与AI的关系确实如此——当你的作品能引发讨论、甚至招来批评时,其实已经成功了,因为你找到了让创作更高效的助手。</p> <p class="ql-block">四、坚守基本功,才能让AI为作品“加分”</p> <p class="ql-block">AI生成的作品能让人“另眼相看”,但它绝不会纵容“偷懒”。如果你想完全靠AI替代自己,科技是不会“买账”的。摄影的核心功底——构图的平衡、光影的层次、节奏的把控、色彩的协调、质感的呈现,这些AI都能精准识别。你对作品的描述越专业,AI的反馈就越出色,这恰恰说明:AI不仅不会替代摄影,反而会倒逼你提升摄影技术和艺术认知。它不会打乱你的创作思路,不会否定你在拍摄中积累的技巧,更不会扭曲你对作品的理解,反而会成为检验你基本功的“镜子”。</p> <p class="ql-block">五、灵活运用AI,才能得心应手</p> <p class="ql-block">  新科技的出现,早已打破了“高端相机垄断摄影”的局面。全民摄影浪潮中,越来越多爱好者涌入这个领域,这是摄影文化普及的可喜现象。经济条件不同,大家用的设备有差异,但事实证明:手机拍的作品获奖早已不是新鲜事。这再次印证了“照相机后面的人比相机更重要”——无论摄影技术发展到哪一步,人的创意和用心永远是核心。</p> <p class="ql-block"> 既然AI是摄影的助力,就要学会灵活运用。比如在图像生成时,精准调动画面元素、传递情感氛围,作品就可能从“普通记录”升华为“高端艺术”。好的艺术作品往往藏着“微妙之处”,可能是一束光的角度,可能是一个眼神的瞬间,这些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奥妙,恰恰可以通过AI去探索和实现。AI生成只要做到三个坚持:坚持实地取景、坚持原始构图、坚守光影真实、这样你的作品就不应该属于造假。</p><p class="ql-block">做事情不能太固执,我过去也曾坚信“摄影不需要后期,更不用碰AI”,但现在看来,保持认知的更新太有必要了。时代在变,技术在进步,对摄影的理解和探索,也该跟着往前迈一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