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南极+走进南美系列之秘鲁(1)首都利马

2U-Angela

<p class="ql-block">秘鲁,是众神曾经光临的国度,不少人来这里探寻印加文明的踪迹。利马,作为秘鲁的首都和最大城市,坐落于秘鲁西海岸线的中心地带,其历史可追溯至前哥伦布时期,那时多种印第安部族在此定居。15世纪,印加帝国曾短暂统治这片土地,但最终不敌西班牙殖民者的铁蹄。在殖民者的统治下,利马经历了历史的风风雨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首都利马是全国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市内建筑壮丽,多广场、教堂、博物馆;有南美最古老的圣马科斯大学和其他12所高校。气候潮湿,气温宜人。终年阳光灿烂,海风阵阵,市区建筑与绿树繁花相辉映,被人们称为南美洲风景秀丽的“花园城市”。</p> 我们曾经在世界的尽头阿根廷乌斯怀亚站到了世界最长的公路 - 泛美公路Pan-American Highway(贯穿整个美洲大陆的公路,它北起阿拉斯加的费尔班克斯,南至火地岛,全长约48000公里)的终点,如今又经泛美公路来到利马,秘鲁的首都。泛美公路串起了美洲的17个国家。 <p class="ql-block">泛美公路经过许多不同类型的气候带和自然环境,包括沙漠、热带雨林和高山。</p> 由于穿越十几个国家,因而没有统一的道路标识,并且路况差异也很大,有的路段只有在干季才能通行,不少地方行车时有危险。也因此被人认为是全世界40大危险公路之一。 <p class="ql-block">公路右邻南太平洋烟波浩淼一望无际,公路的左侧是绵延起伏的安第斯山脉。</p> 说不上秘鲁段的泛美公路有多美,但景色十分独特。仙人掌都长成了树的模样。 停车休息时水果摊贩很受欢迎!水果很便宜,游客们纷纷下车买买买。秘鲁水果凭借独特自然条件培育出高性价比的优质品种、以口感独特和营养丰富而闻名,近年来在中国市场也颇受欢迎。<div><br></div> 沿途一片片沙漠绵延起伏,太平洋的海水与沙漠相伴。首都利马被称为无雨之城,全年降水量在15毫米左右,据说已经有600多年没有下过像样的雨。街道没有下水道,商店没有雨伞出售 当你踏上秘鲁的土地,首都利马或许不会以艳阳高照吸引你目光,但它却是一座让人难以忘怀的城市——全球罕见的“不下雨却不缺水”的都市奇迹。 <br>一年几乎不下雨,却四季如春。其降雨特点是由浓湿雾形成的露珠以霏霏的粉状飘落下来,天空灰茫茫一片,阴霾多日不散,迷雾蒙蒙,时间一长,路面湿润,草木滴水,土地渗透,但这远远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降雨。<div><br></div><div>利马老城由西班牙殖民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于1535年建立,初称"王者之城",是西班牙殖民时期南美洲的政治、宗教与军事中心,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div><div><br></div><div>下图为政府宫,是前西班牙殖民政府和独立后的秘鲁政府所在地。</div> 这是利马老城的圣马丁广场。圣马丁是阿根廷人,却被秘鲁、智利、阿根廷三国尊为“国父”。他是南美独立战争时的领袖,军事才能突出。1812年,他领导阿根廷获得独立;1818年,把西班牙人从智利赶走;1820年,率阿根廷和智利联军从海路北上进攻秘鲁。1821年7月,联军攻下利马(当时西班牙在美洲殖民第的总督府在利马 ),圣马丁在利马市中心广场向全世界宣布秘鲁独立。 1878年,为了纪念圣马丁诞生100周年,利马将原有的马尔特广场改为圣马丁广场。因为独立战争期间,圣马丁将军曾在这里训练骑兵。圣马丁的名字,刻在雕像上。女神手握橄榄枝,代表和平;头顶羊驼,秘鲁盛产羊驼。 <p class="ql-block">利马主教堂:教堂正门雕有耶稣门徒等许多圣经人物,有两个尖顶,呈西班牙风格。该圣殿的外墙是巴洛克风格,其正面精美装饰的所罗门柱被认为是极具审美价值的历史和艺术遗迹。除了宏伟的主体大堂,教堂两侧还分布着14个小礼拜堂,其中一个小教堂安放了西班牙殖民军首领、印加“征服者”以及利马建城者皮萨罗的遗骸。</p> <p class="ql-block">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利马最高法院,当年对前总统藤森(执政期间:1990-2000)的审判就是在这里进行的。秘鲁前总统阿尔韦托·藤森(Alberto Fujimori)在秘鲁是一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支持者认为他在执政期间抑制了恶性通货膨胀、打击了反政府游击队,为秘鲁的经济稳定和社会安全做出了贡献;反对者则指责其执政方式专制,并严重侵犯人权、腐败盛行。</p><p class="ql-block">对他的审判和判刑,以及后来的特赦与释放,都在秘鲁国内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和不同的反应。</p> 总统府的正门立着拉蒙·卡斯蒂利亚(Ramón Castilla)的雕塑,他是一位混血军官,在秘鲁独立战争中崭露头角,并凭借其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最终登上权力巅峰。他曾多次担任总统,其统治时期被认为是秘鲁早期共和国阶段最稳定、最进步的时期。被誉为“秘鲁共和国的奠基人”,在任期间废除了奴隶制 (1854)并利用鸟粪经济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Ramón Castilla至今在秘鲁仍是十分受尊敬的人物。 <p class="ql-block">利马著名的武器广场 Plaza de Armas 步行街上三步一岗五步一哨,都是荷枪实弹的警察。这个广场由皮萨罗修建,最初广场四周是刚刚建成或在建之中的各种风格的建筑大杂烩,还有许多帐篷和西班牙人仆人及非洲奴隶的住所。今天,广场周边环绕着主教堂、总统府、市政厅等著名建筑。</p> 大兵们执勤中十分松弛,合影有求必应。 和士兵合影 和长官合影 <p class="ql-block">利马老城区的重要地标——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Convento de San Francisco)的钟楼。建筑融合了西班牙殖民时期的巴洛克风格与安第斯地区的本土特色,尤其是钟楼上醒目的蓝白相间瓷砖装饰(azulejos),是秘鲁混血文化(Mestizo)的典型体现。</p> 仁慈圣母圣殿 Basílica la Merced 非常引人注目,拥有繁复巴洛克立面的教堂历史与利马城一样悠久,其用大理石雕刻的立面是1746年大地震后重建的结果。 市政府大楼一侧的皮萨罗的雕像。 市政府大楼位于老城区中心广场,其建筑风格融合了西班牙殖民特色与欧式新古典主义元素,最具标志性的特征为外挂的木质阳台‌。<br> 这些阳台不仅具有装饰性,也反映了16-17世纪西班牙建筑对利马老城的影响‌;阳台采用深色木材雕刻,工艺精细,部分结构带有摩尔式建筑风格的几何图案‌。老城区因木质阳台数量众多被称为“阳台之城“。<br> 拍到幸福一家人的欢乐瞬间。 从圣马丁广场前往市政广场的一条商业步行街。 ‌街头还见到“一只眼的女人”雕塑 Diosa de los Ojos,以女性形象和独眼为特征,雕塑以扭曲变形的人物形态为特色,通过夸张的单眼设计传递强烈的情感张力:象征秘鲁独立战争时期的抵抗精神与自由渴望。 广场一偶处的小花园喷泉。 利马市中心有一座古老的百年老酒店,玻利瓦尔大酒店GRAN BOLIVAR,有着精美漂亮的穹顶。 <p class="ql-block">这家酒店1924年开业,以纪念100年前秘鲁独立战争中决定性的阿亚库乔战役,纪念当时的指挥官西蒙·玻利瓦尔。</p> 这家百年老店依旧门庭若市。 这辆“老爷车”,是上世纪20年代生产的福特T20汽车,应该是当时用于接送酒店贵宾的。 这里展出的雕塑反映了古老的印加文明。 广场上见到穿10号梅西球衫的游客正在被画着。 画家作品展示,拉美风格拉满。 街头艺人 不知道为何浑身涂黑? 利马充满了欧洲韵味并聚集了秘鲁约1/3的人口。利马人口中有60%是欧洲与印第安人混血,构成了社会文化的中坚力量;原住民占25%、在城市中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印记;以西班牙后裔为主的白人约占15%,历史上主导着政治经济,影响力依然显著;此外还有非裔秘鲁人、亚裔社群(包括100万华裔及以前总统藤森为代表的日本移民)的卓著贡献,在利马,中餐馆和日料都影响深远。<div><br></div><div>下面这一组照片是街头随拍,看看利马人口的多样化;其中不乏世界各国来的游客。</div>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前序:走近南极+走进南美系列之智利(2)复活节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后序:走近南极+走进南美系列之秘鲁(2)纳斯卡大地画及鸟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