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晓平的美篇

苗晓平

<p class="ql-block">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p><p class="ql-block"> ——参观四川梓潼两弹城</p><p class="ql-block"> 苗晓平</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20日,我去四川省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位于绵阳市梓潼县的两弹城参观。一到这里,只见苍松翠柏,群山环绕,在一座小山下,一栋栋红色砖瓦小楼隐藏其间。1965年八月,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内迁至此。邓稼先,王淦昌等一大批科学家,就在这里开始工作。他们默默奋斗了23年,完成了原子弹、氢弹的武器化与定型,以及新一代核武器研制攻关等国防科研内容。</p><p class="ql-block">在参观两弹城博物馆时,墙壁上醒目的12个大字:“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深深振撼了我。我在心里默默念着这12个大字,站在大厅23位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勋章的科学家塑像前,凝望着这些大国功勋,深深觉得这12个字就是他们的生动写照。从他们的可歌可泣的事迹中,看到了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思想境界。他们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了国家的振兴,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毅然回国,投身到核武器研制工作当中。在展厅中,我看到了一个木箱。这是一个珍贵文物,上边写着“王京”两个字,这木箱又有着动人的故事。1959年。时任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副所长的王淦昌接到回国密电:“停止手中的工作,马上回国受领新的任务。”在祖国的召唤面前,他依然放下手中熟悉的研究工作,回到祖国秘密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面对国家的迫切需要,王淦昌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向核武器研究之中。当被问是否愿意为研制核武器改名时,王淦昌毫不迟疑地写下了“王京”两个字,掷地有声地说:“我愿以身许国!”如果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辈子活得很值了。这些话充分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这个木箱,正是王淦昌在梓潼工作生活时所使用的。1948年邓稼先赴美留学,他仅仅用一年零十一个月就获得了博士学位。在拿到学位的第九天,便于百余名爱国青年一道乘船回国,投身到新中国建设之中。1958年,钱三强找他谈话,神秘地说:“我们要放个大炮仗”,邓稼先心领神会。他知道加入这项计划,就要隐姓埋名。他对夫人许鹿希说,我要调动工作,调哪,不能说。干啥,不能说,我还不能跟你通信,以后这个家就靠你了。我的生命就献给将来要做的工作了。科学家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炽热的爱国情怀。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这个精神。在参观邓稼先故居和实验时,我看到了老科学家们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精神。邓稼先的故居,就是一张单人床,一张写字桌,几把椅子。而实验室连个像样的计算器都没有,全靠算盘和计算尺。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落后,工业和科研基础薄弱,资金设备极其缺乏,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极其困难。但两弹研制者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顽强拼搏,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搞出了原子弹和氢弹。正是在这简陋的条件下,使这里成为大国重器的铸造之地,“两弹一星”精神的孕育之地。特别令人敬佩的是老科学们为科研舍生忘死的献身精神。邓稼先在一次核试验中。核弹直接从空中摔到地上,没有代表着成功的蘑菇云。邓稼先为查找原因,硬是一个人亲自去查找核弹碎片。当他捧着核弹碎片回来时,受到了严重的辐射。其实他也知道这样做会受到一次致命的伤害,但他却依然去了。在这之后,他衰老特别快,最终患了癌症,但他无怨无悔。1984年第二代核武器试验取得成功。邓稼先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红云冲天照九霄,千均核力动地摇。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可以说,这是老一辈科学家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参观完两弹城。我觉得这次旅游太值了,自己的思想又受到一次洗礼。</p> 邓稼先的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