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新华日报》旧址礼赞

草色遥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题记:一直记得抗战电影电视剧中,小报童的形象;一直记得皖南事变中《新华日报》上刊登周恩来总理的“江南一叶,千古奇冤”八个大字;一直记得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曾高度评价《新华日报》:我们不仅有一支八路军、新四军,还有一支“新华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次在重庆期间,专程去了新华日报总编辑部旧址和营业部旧址。怀念一段峥嵘岁月。1938年10月,武汉失守。10月25日,《新华日报》迁至重庆,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领导下继续出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8月16日上午在北碚参观卢作孚纪念园,老舍纪念馆。下午赶回解放碑驻地已经快三点。紧赶慢赶到新华日报旧址已经过了四点半(位置偏僻,步行周围都在施工,绕来绕去,导航耽误时间),闭馆了。在大门外徘徊,站在高墙外,目力所及拍摄。回忆那段峥嵘岁月。很遗憾下次再来叩访!</span></p> 新华日报旧址 <p class="ql-block">80多年前的山城重庆,终日笼罩在日军轰炸的阴影之下。长达6年10个月的无差别轰炸,让这座城市满目疮痍。自武汉迁至重庆的《新华日报》馆舍,同样未能躲过这场持续的战火。</p><p class="ql-block"> 新闻工作者们冒着生命危险,从被炸毁的旧馆中抢运出印刷设备与物资。他们在虎头岩的松林深处亲手开凿防空洞,在这里继续撰写一篇篇振聋发聩的报道,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出时代强音。正是这段历史,使虎头岩总馆成为重庆“红色三岩”之一。</p> <p class="ql-block">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走进《新华日报》总馆旧址,透过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实物,感受那段峥嵘岁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下轻轨后,导航步行至化龙桥地段,拐上一条不知名的下坡便道,绕行到虎头岩下的一个山沟里,我走进重庆《新华日报》总馆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新华日报》总馆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位于渝中区化龙桥虎头岩村86号,由5栋竹木、土木结构楼房组成,占地面积约950平方米。这里是《新华日报》在重庆的主要编辑、印刷和发行基地,抗战时期曾在此印刷题有周恩来题词的报纸。总馆设有医务室、排字房、印刷室等部门,并展出历史照片200余幅及文献档案。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写有《新华日报》四个大字的大门门匾。透过大门,编辑、记者和印报师傅们的工作地点,以及食堂、发行部等,就在几幢竹木、土木结构简易的夹壁平房里。大院里还分别有一个篮球场和幼儿园的遗址。山坡上面的防空洞里则是印刷厂,为的是一旦遇上日军轰炸,也不影响报纸出版。院内几株粗壮的黄桷树,依然枝繁叶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的历史背景下,经过我党的积极争取,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汉口创刊。创刊号出版前夕,在报社召开的全体职工大会上,董必武曾形象地说:“《新华日报》是共产党的嘴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创刊后的《新华日报》努力宣传全国团结抗日的重要性,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罪行,全面报道中国军队在各个战场的作战形势和战况,特别是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敌的事迹,引导民众正确认识战争的性质和中国人民争取胜利的道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1938年10月,武汉失守。10月25日,《新华日报》迁至重庆,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领导下继续出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39年,“五三”、“五四”两次敌机大轰炸,毁坏了报社在市中区的房屋,整个编辑部和印刷厂被疏散到了近郊化龙桥虎头岩下的山沟里。在每个不同时期,《新华日报》都根据党中央方针政策和当时的具体情况进行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1年1月11日,是《新华日报》创刊三周年纪念日。当天下午,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邓颖超等负责同志和红岩、曾家岩的许多工作人员,都聚集在虎头岩下的《新华日报》总馆参加纪念会。周恩来在纪念会上惊闻皖南事变的消息,意味深长地激励大家说:“同志们,黑暗是暂时的,光明一定会到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遵照周恩来的指示,报馆撰写了关于皖南事变真相的报道和抗议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的社论,及时印成传单散发。1月17日,《新华日报》写的关于皖南事变真相报道和评论员文章,被国民党当局全部扣发,禁止刊登。周恩来得知此消息后,题写了“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指示将这二十五个字印在被“开天窗”的版面位置,即报纸的第二版和第三版相应位置。18日,《新华日报》出了内容不同的两份报纸,一份是大量印刷的冲破国民党新闻检查而刊出周恩来亲笔题词的报纸,另一份则是用其他消息补被扣文章送检的报纸。这一天《新华日报》的发行量比平时增加了四倍,使皖南事变的真相及时大白于天下,激起了全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的强烈义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年,重庆有十多家报纸,其中出报最早、读者最多的是《新华日报》。重庆曾举行各报技术比赛,《新华日报》排字第一,浇版第一,上机器印刷第一。《新华日报》始终以“编得好,印得清,出得早,销得多”的高标准要求自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5年9月3日,《新华日报》刊登毛泽东题词:“庆祝抗日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当时,毛泽东正在重庆参加国共两党举行的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曾到《新华日报》总馆、《新华日报》营业部看望工作人员,并在《新华日报》总馆接待文化新闻界进步人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7年2月28日,《新华日报》被国民党当局强行封闭。当时,报馆正在印刷2月28日的报纸,刚印完一张,其余的才印了两版文稿,即被当局封闭没收。工作人员冒险把印完的一张报纸抢出来。如今,这张报纸保存在国家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新华日报》自创刊起前后工作9年1个月18天,共出报纸3231期。1947年3月9日,新华日报馆全部工作人员由重庆撤往延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为我党当年在重庆唯一公开长期出版的日报,《新华日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情赞誉和中共中央的充分肯定。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曾高度评价《新华日报》:我们不仅有一支八路军、新四军,还有一支“新华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这里去了李子坝。看轻轨穿楼。</span></p> 新华日报营业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8月11日,我从万州坐车,下午一点到达重庆北站。直接地铁到曾家岩参观。后去重庆三峡博物馆(星期一没开门)。在回解放碑路上,“遇见”《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已经到了关门时间(4点30),工作人员破例让我进去看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民生路240号,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重要宣传阵地。 ‌</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该旧址原为四川聚兴诚银行修建的砖木结构楼房,1940年10月27日迁入并对外营业,成为《新华日报》及《群众》周刊在国统区发行的重要据点。营业部大门和墙体上悬挂着于右任题写的“新华日报”招牌,底楼为书报刊门市,二楼为办公室及会客室,三楼为社长潘梓年的办公及住宿区。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为中共在国统区的公开机关报,《新华日报》在此通过发行进步书刊、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成为“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周恩来、董必武等南方局领导人常在此会见各界人士,毛泽东也曾到访。1946年2月被国民党特务捣毁后,迁至德兴里继续斗争。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张张照片,一件件的文物,触景生情,感慨万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通过参观旧址,深入了解《新华日报》在抗战时期的奋斗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由于这里是中共的公开机关,一些向往光明、追求进步的各界人士和失去关系的共产党员,都到这里来和党组织取得联系。因此,这里不仅是中共机关报刊《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发行销售的前沿阵地,也是南方局和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等中共领导人在重庆闹市中心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场所。《新华日报》营业部在此战斗近6年,发行各类进步书刊数十种,为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的统一战线舆论宣传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皖南事变”后,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加剧,为了方便与重庆各界进步人士的会见和晤谈,周恩来、董必武等南方局领导人常常在营业部二楼会客室与国统区有关各界人士、各民主党派负责人秘密会晤和交谈。三楼是《新华日报》社长潘梓年在城内的办公住宿用房和报馆记者临时住房及营业部工作人员、报丁、报童住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6年2月22日,这里被国民党特务捣毁后,《新华日报》营业部迁至德兴里39号星庐继续战斗,直至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重庆当局查封为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大型政治机关报,曾被毛泽东誉为“新华军”的先锋和尖兵,是统一战线舆论宣传的主要阵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4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将此处底楼辟为纪念地。经全面维修和精心复原后,于1986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来重庆六天,第一天和最后一天都与《新华日报》相遇。是缘分也是心中念念不忘。烽火岁月中的《新华日报》,书写了一段不朽的历史,将永远镌刻在我们的记忆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