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年初常刷到泮中人迎送耕读夫妇的视频,一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那只是泮中人年祭仪式的一部分,泮中李氏祭祖的过程从形式到内容具有非物质文化内涵。泮中孝文化浓郁,不仅体现在祭祖仪式,还在泮中人的日常言行等方方面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泮中村,村前一方正宽大的广场,广场南三座坐南朝北的祠堂,中间是李氏祖祠,祖祠堂号以始祖的字号命名为耕读堂,东为长房祖祠,西是二房祖祠,长房祖祠和二房祖祠比李氏祖祠要矮小且略后几米,形如两个小孩跟着大人,外在的形制里蕴含内在的敬祖尊长理念。祖祠一年365天都有人早上打开、打扫、晚上关锁,祠堂内外整洁干净,投射泮中人的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泮中李氏的祭祖分年祭和日祭,年祭就是每年的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的集体参与;日祭是一年635天油灯和香火不断,一日三餐有人敬献斋饭,每年的清明和冬至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冰霜雨雪,都坚持去几十里路外挂扫始祖墓。这样虔诚坚守至今,历经岁月而不变,在全国也实属罕见。</p><p class="ql-block"> 相传这祭祖礼仪源于明朝,嘉靖皇帝奖励在朝勤政廉洁、公正无私的耕读堂第五代嗣孙李俨,李俨奏请嘉靖皇帝,请求移祭始祖夫妇。获得皇帝恩准后,李俨与德高望重的堂祖父李嵩商议祭祖仪式。首次祭祖也由李嵩主持,体现了“朝廷论爵,乡村论齿”这一中国古代社会伦理秩序,不同场域中的价值标准,政治等级与血缘伦理的关系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古时年祭流程,大年三十上午八时左右,两个首事(执事者),扛着铜锣绕村边敲边喊:“迎爷爷啰!”族人纷纷到场;迎送仪式先是祭主在耕读翁夫妇像前下跪,通赞跪读“入堂告文”,行四跪拜礼,然后德高望重的斯文、老成虔诚地将始祖夫妇的画像分别放入两顶绿绫轿,再由八个青年分别抬着。启程送往耕读堂,一位老成引路,两面黄旗、一把凉伞、两面铜锣、一面铜鼓,两顶绿绫轿,一张放着一头铜狮子和一盏长明灯的方桌,一张摆着一对插放着柏树叶的锡炉盆的条台。送行人一路鞭炮,鼓乐齐鸣。祖祠门口数套锣鼓和鞭爆齐鸣迎接;屠夫杀拦门猪(一头猪和一只羊);距李氏祖祠约十米,族长公、斯文、老成分列虔诚作揖,再接耕读夫妇像进耕读堂,将耕读夫妇的巨大画像挂上像架,从桥内请出瓷像安放在供桌上,供桌上供奉猪头和羊头,再摆开鸾架,随耕读翁肇基泮中的六子九媳二十四孙的灵位牌依长幼顺序分成四排摆放,每块灵位牌前安放香炉,长明灯和那尊铜狮子安放在始祖夫妇像前;铜狮子内燃着檀香,香炉点燃香烛,亮起祠灯,整个耕读堂灯火辉煌,檀香弥漫。然后大人带着小孩虔诚来耕读堂祭祖下斋饭。</p><p class="ql-block"> 十九时左右,首事绕全村鸣第一道锣,告示不得上门讨债;二十一时左右鸣第二遍锣,告示封财门,第二遍锣鸣到万泉村前拱桥上;一般在子时,鸣第三遍锣,大祠门口铳炮齐鸣,第三遍锣鸣到万泉祖祠门口,并在万泉祖祠门口鸣三铳,向中山公(李嵩)“贺喜”,万泉执事者回答:请取"元宝"(开水杯中放入“红枣、花生仁和胡椒”三样吉祥物)。 </p><p class="ql-block"> 正月元日,也就是第三遍锣时祖祠开财门,烧头香;族人陆陆续续来到耕读堂。吉时一到鸣炮三声,通赞唱:"擂鼓三通,鸣金三声!起乐!"器乐队演奏后,通赞唱:"祭祀开始,主祭者就位,有事者各执其事!"参祭人员恭敬地分别站立两旁,族长、宗子(长子长孙)、主祭(当值支系中辈分高年龄大的),通赞(主持每届祭祀礼仪中辈分高年龄大的礼生,礼生七个)、亚赞(主持本祭席的礼生,并引路),绅士依长幼顺序肃立在始祖像前。通赞唱:"止乐!宣读祝文!"(祝文分大小,大祝文祭祀始祖考,始祖妣和六子九媳以及二十四孙;小祝文祭祀卓有成就的嗣孙)。祭祀设七个祭席,依辈份大小顺序挨个祭;祭毕,绅士和首事陪宗子围着火锅桌饮酒。参祭族人在祖祠左右两边的侧门处领司库关签(约两指宽盖有印章的红纸条),男丁一条签、客位两条(外甥或女婿等)、新娘子两条、本年生育的产妇每人两条;小学毕业生六条、初中毕业生八条、高中毕业生十二条、大学毕业生二十四条。每条签可领两块特大酥肴、两个包子、一块一两多重的酢肉。上了耕读堂《仪宣牌》(具有一定学历)的绅士,既可享受本学历的签,还可享受两斤羊肉和三斤猪肉。 </p><p class="ql-block"> 祭祀完,两位首事绕全村鸣锣,高喊:“送爷爷啰!”族人带着喜炮和锣鼓集结在祠堂门口,负责上年和当年祭祖的首事们办完移接交手续后,本届的主祭、宗子、绅士跪祭在始祖夫妇遗像前,宣读"入寝告文"。启程送往负责当年度祭祖的支系,负责当年祭祖支系的首事在码头前给送始祖的人发放几颗意蕴"出门有益、开门红"的红枣。一路锣鼓喧天,鞭炮铳齐鸣,场面非常壮观。到了负责当年祭祖安放始祖的家门口,该支系的几位斯文、老成恭恭敬敬地将始祖夫妇像接进去,安放好后,再例行祭拜礼。</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就由该支系每天轮一户行祭祖礼仪,即一天三餐供奉(原来有第四餐供酒),每一餐都要敲铜锣,供水沐浴;保持长明灯昼夜不熄,香长燃。</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由于祠会没有地产收入,取消了司库关签、杀拦门猪以及绅士们的祭奠环节,但保持了送迎和除夕耕读堂(现在改在耕读堂后的念根堂)敬斋饭,支系轮流全年祭祖,清明节和冬至节扫墓等。文革期间公开的迎送等祭祀仪式被迫停止(1989年恢复),但依然有虔诚的族人躲在室内下斋饭祭祀。</p><p class="ql-block"> 泮中李氏的祭祖充分落实源远流长,注重后代引导,诸如祭祖资格和司库关签对读书的奖励是将“诗书继世长”理念的落到实处。泮中李氏的忠孝家风传承是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旨在将孝祖敬长落实在实际行动,自古至今流传着不少孝祖爱亲的佳话。</p><p class="ql-block"> 李俨中进士入仕后为国家勤勤恳恳工作。嘉靖八年(1529),想到父亲遭奸臣刘瑾所害,殁于赴任云南曲靖知府途中,老母孀居二十载,现年岁已高,需要儿孙陪伴,就像李密呈《陈情表》一样上疏乞孝。得皇帝准奏,回家孝顺母亲安度晚年。</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年间,大学生李郁华遵父亲嘱咐,在本族大路边购地建凉亭,取名“念亲亭”,供族人避风遮雨,歇足纳凉,以感怀邻里的关爱。</p><p class="ql-block"> 开国少将李治的孙女从未在农村生活过,为了父母叶落归根的愿望,陪父母回到阔别六十多年的泮中村生活。一个一直生活在天津大城市的城市女人,要在没电没自来水没抽水马桶的农村生活,自己生活就已诸多不便,还要服侍两位行动不便的耄耋老人,这份孝心得克服多少困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央视《等着我》栏目讲的是寻找被拐卖或其他原因而失联的亲人、恩人等。泮中于2014年也到湖南寻找在外发展失联的宗亲——泮中李氏的嗣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冠疫情初期的自发捐款体现睦亲爱邻的家族亲情。2020年春节家族群聊到防疫,一年轻人说家族还有人没有防疫口罩,不妨捐款统一购买配发,没有组织安排,预算、联系、统计、分发、消毒全都自愿报名,一天半内近200人捐款约4万元,(因达预算而不再接受,有人未捐赠而懊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桩桩、一件件,举不胜举。</p><p class="ql-block"> 孝祖必忠国,爱亲当睦邻,最高境界是忠国爱民。泮中人的孝不局限于家族,泮中人的爱也不局限于血缘亲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了像为保家卫国捐躯朝鲜的李湘等爱国人士;明朝进士李珪不与奸臣刘瑾同流合污而遭陷害殁于带发配性质的上任路上,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忠诚与正义。</p><p class="ql-block"> 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家风精神。五百年来,仪式虽然随时代变迁发生变化,但一直未断。因为祭祖仪式蕴含儒家孝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孝祖爱亲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对后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老顽童的怪想:一生舌耘笔耕;入选教育部专家库,四级教授,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协会员,《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封面人物;参加过江西省中考命题,在全国性培训会作过讲座。文字散见于人民文学、人民教育等十余种中文核心期刊或其他报刊杂志,著有《守望 耕耘 求索》;多次获市省及全国性征文大赛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