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民公仆刘德禹事迹记</p><p class="ql-block"> 撰稿:张宾</p><p class="ql-block"> 刘德禹,男,1947年4月出生,龙凤场镇环山村人,1965年8月参加工作,197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将毕生心血倾注于通江县基层教育与农村建设事业。五十多年来,他始终坚守初心、扎根山区、服务群众,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责任担当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p><p class="ql-block"> 1965年,年仅18岁的刘德禹投身教育事业,来到通江县洪口区松溪乡人民公社小学任教。面对山区条件艰苦、教学资源匮乏的现实,他毅然坚守讲台,一干就是17个春秋。期间,他承担语文、数学、自然等多门课程教学任务,一人包班、跨年级授课成为常态。他不仅潜心教书,更注重育人,主动走访贫困学生家庭,帮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多次自掏腰包为困难学生垫付学费、购置学习用品。他用知识播撒希望,用爱心呵护成长,赢得了学生由衷爱戴和家长广泛尊敬,为当地基础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p><p class="ql-block"> 1982年9月,因工作业绩突出,刘德禹调入洪口区文办工作,继续在文化教育战线默默耕耘。1984年1月,他走上领导岗位,担任九层乡党委书记。在六年的任职期间,他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工作理念,深入田间地头,走遍全乡每一个村落,倾听民声、体察民情、解决民忧。他带领干部群众大兴农田水利,修建山坪塘、整治灌溉渠,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推动村道公路建设,打通乡村发展“最后一公里”;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和农业新技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p><p class="ql-block"> 他始终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谁家缺粮断炊,谁家孩子面临辍学,谁家房屋年久失修,他都一一登记在册,逐项推动解决。他坚决反对形式主义,不搞“形象工程”,坚持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民生急需上。每逢暴雨洪灾,他总是第一时间赶赴险情现场,组织转移群众、抢修道路、恢复生产,用实际行动守护百姓生命财产安全。</p><p class="ql-block"> 在刘德禹的带领下,九层乡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干群关系和谐融洽,社会风气持续向好,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县先进集体。他本人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委书记”,成为全县基层干部学习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1990年起,刘德禹先后担任洪口区公所宣传委员、统战委员,并长期兼任区农贸办主任。他积极推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牵头创办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扶持农民经纪人队伍,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有效促进了城乡物资交流和农民增收。他所负责的农贸工作多次荣获县委、县政府表彰,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p><p class="ql-block"> 2001年,因行政区划调整,刘德禹调回松溪乡工作,享受正科级待遇,直至2009年光荣退休。尽管岗位几经变动,但他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如一,求真务实的作风从未改变。无论在教育一线,还是在基层领导岗位,他始终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从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p><p class="ql-block"> 如今,刘德禹已退休十五年,定居通江县城安享晚年。然而,在他曾倾注心血的九层乡、松溪乡,他的名字依然深深镌刻在群众心中。乡亲们提起他,无不感慨地说:“那是真正的好干部!”“一心为公,没有私心。”“他办的事,我们放心!”</p><p class="ql-block"> 岁月可以染白双鬓,却无法磨灭人心中的敬意。刘德禹同志用一生的坚守诠释了“人民公仆”的深刻内涵,用实际行动树立了忠诚、干净、担当的共产党员形象。他的事迹朴实而厚重,他的精神平凡而伟大,是新时代基层干部的生动典范,更是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