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将军医李治

老顽童的怪想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开国将军的璀璨星空中,有一颗独特的星辰,他从未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却以妙手仁心为革命事业立下不朽功勋,他就是开国军医少将李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治1899年出生于江西永新泮中村的一个小木材商家庭 ,原名李圣治,又名李守镜。少年时期,李治在永新县禾川中学读书,彼时霍乱流行,身边许多人被病魔夺去生命,这让他深刻体会到疾病的可怕和生命的脆弱,也在他心中种下了学医的种子。中学毕业后,他顺利考入上海南洋医科大学,开启了医学求学之路。1927年,李治学成毕业,改名李治,在南昌开设私人诊所。凭借精湛的医术,他在当地渐渐有了名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0年,命运的转折悄然降临。他被迫从军,在张辉瓒的18师6团担任上尉军医。然而,同年年底,张辉瓒部在龙岗作战中中了红军的伏击,李治被俘。这次被俘,却成为他人生新的起点。彼时红军极度缺乏医疗人才,李治看到了红军队伍里战士们质朴的情感和为理想拼搏的精神,毅然决定参加红军,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加入红军后,李治被任命为红军第四医院医务主任,负责救治在第一次反围剿中负伤的1000多名伤员。在医疗设备简陋、药品奇缺的艰苦条件下,他凭借扎实的医术和顽强的毅力,成功救治了大量伤员,仅两名腹部重伤员未能救活,他的出色表现赢得了红军上下的敬重与赞誉。1931年,李治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先后担任红军第1医院医务主任、院长,在中央苏区,他与傅连璋、戴济民、陈义厚被尊为医界“四大金刚” ,成为红军医疗队伍中的中流砥柱。红军卫生学校成立后,李治又任教员,将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的医务工作者,为红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医疗人才。他克服困难,自己绘制人体解剖学等教学挂图,用黄泥制作人体组织模型,向学员们传授专业知识,还向驻地群众开放,宣传人体科学知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李治担任干部休养所医务主任,负责两个干部休养连的医务工作,连里都是董必武、谢觉哉、徐特立、林伯渠等老同志与部分中央领导人家属 ,责任重大。在长征途中,贺子珍遭遇敌机轰炸,腹部多处受伤,生命垂危。李治和孙仪之冒着敌机扫射的危险,迅速赶到现场为她救治。当时条件恶劣,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李治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医术,仔细检查贺子珍的伤势,经过他的精心治疗,贺子珍很快康复。毛泽东闻讯赶来向李治致谢,李治说:“我和贺子珍是老乡,我们都是江西永新人,我家离她家不远。您放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长征途中,周恩来突发疾病,连续高烧不退,昏迷不醒。前线指挥部的医生们诊断不一,服药也不见效果。李治被紧急请来会诊,他经过仔细检查和观察,确诊周恩来患的是阿米巴病菌引起的急性肝脓肿。这在当时,即便是在后方城市的大医院,治疗起来都极为棘手,更何况是在长征路上,缺医少药,连最基本的手术条件都不具备。但李治没有退缩,他大胆提出用土法“穿刺引脓”的治疗方案。为确保万无一失,救护队请示了毛泽东、周恩来本人以及邓颖超,得到同意后,李治开始手术。手术时,没有麻药,周恩来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剧痛,李治全神贯注,凭借高超的医术,成功完成了无麻药肝穿刺引脓手术。之后,李治又上山采中药给周恩来服用,进行后续调养。经过李治的精心治疗,周恩来奇迹般地痊愈,大家都称赞李治“医术高,胆子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期的劳累和艰苦的环境,让李治在长征结束后也病倒了,昏迷不醒。毛泽东特意来看望他,随后派人送给他一篮鸡蛋,并写了个条子:“李治同志不能死。”这张纸条不仅是对李治的关心,更是对他为革命所做贡献的高度认可,李治看着纸条,心中满是感动,也坚定了他继续为革命事业奉献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抗日战争时期,李治担任中央军委卫生部卫生学校校长、卫生部保健科科长、陕甘宁边区卫生处处长、卫生署署长等职务。在担任卫生部保健科科长期间,他与中央主要领导朝夕相处,为他们的健康保驾护航。他还积极参与医疗教育工作,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医学人才,为抗战时期的医疗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有一次与毛泽东闲谈,毛泽东得知李治的夫人是湘潭人时说:我们是老乡亲,亲上加亲啊!毛泽东还曾向他推荐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建议他除了医书以外,读一些诗词、名著,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林彪患痢疾时,要求李治一天治好,李治以打仗作比喻,耐心向林彪解释治病和打仗一样,要综合多方面条件。检查后,李治配了四包药给林彪,嘱咐他用浓茶服下,每四个小时服一包,保证一天能好,结果林彪服了三包就康复了,对李治的医术赞不绝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解放战争时期,李治任第一野战军卫生部副部长,跟随部队转战各地,为解放战争中的伤员救治工作奔波忙碌。他曾劝彭德怀改掉骂人的口头语,彭德怀虽有些不好意思,但也意识到自身问题。在西北前线,李治病倒,彭德怀十分关心,派人把他送到北京治疗,周恩来、朱德分别请他到家里做客,足见大家对他的敬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中国成立后,李治出任军事学院卫生部部长。当时百废待兴,学院面临经费短缺的问题,医疗设备匮乏。李治为了改善医疗条件,到北京找毛泽东申请经费。工作人员因他身上带着枪不让他进去,毛泽东知道后说:“别说带着枪,就是带着刀子也让李治同志进来。”当得知李治想让他批3000万旧元购买医疗设备时,毛泽东大笔一挥,批给他3亿元,并说:“只要有时间,有什么事情,欢迎你随时来。”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对李治的信任与支持,也表明了党对军队医疗事业的重视。李治后来任高等军事学院院务部副部长,继续为军队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5年,李治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当时他已56岁,超过了少将授衔年龄上限,但他凭借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为军队医疗卫生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实至名归地获得这一荣誉。1988年,李治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这是对他一生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又一次高度肯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在十年浩劫中,李治也未能幸免,他被诬陷为国民党潜伏特务,身陷囹圄。但命运似乎有着奇妙的安排,“造反派”抄家时,无意中在一本医学著作的夹页里发现了一张发黄的纸条,上面写着“李治同志不能死”,这正是当年毛泽东派人送给李治的。看到这张纸条,“造反派”们灰溜溜地离开了,这张承载着深厚情谊和信任的纸条,在关键时刻成为了李治的保命符,救他于危难之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9年,李治因病逝世,享年90岁。他的一生,是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是用医术拯救无数生命的一生。他虽未在战场上杀敌立功,但他手中的手术刀就是最有力的武器,在救死扶伤的战场上,他同样是一位伟大的英雄。李治少将的故事,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传承他的精神,为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安康不懈努力。</p> <p class="ql-block">李成斌,一生舌耘笔耕,入选教育部专家库,忝列四级教授,江西省作协会员、首批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首届领军教研员,《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封面人物;参加过省中考命题及省级教材编写,有拙文献丑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十余种核心期刊或国家级报刊杂志;著有《守望 耕耘 求索》,主编《点点烛火聚成光》等,多次获全国性征文奖;应邀在县内外及市省国家级培训研讨会作过讲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