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一场穿越时空的相遇

清风明月

<p class="ql-block"><b>  莫高窟这座屹立在沙漠边缘的艺术宝库,历经沧桑,步履蹒跚地走过了千年漫长而曲折的里程,幸存于世,它承载着我国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如同神秘的古老诗篇,等待着人们去翻阅、去解读。</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先来到莫高窟的数字展示中心,随着开场音乐响起,穹顶化作浩瀚星空,《千年莫高》的影片开始播放。</b></p><p class="ql-block"><b> 敦煌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见证了莫高窟从开凿到兴盛,历经无数风雨洗礼,却依旧闪耀的独特光芒。当影片中飞天的身姿从我们眼前轻盈掠过,我忍不住被那灵动之美深深震撼。</b></p> <p class="ql-block"><b>  乘坐接驳车来到实体洞窟外,我细细打量她:只见莫高窟用鸣沙山、三危山两座山来作她的映壁,气魄非凡。</b></p><p class="ql-block"><b> 她象一座孤岛,兀自屹立在一片戈壁翰海之中,与外面的世界隔绝。无论远处的驼铃声,是怎样缓慢地变成火车的呜呜长鸣;无论都市的喧嚣,是怎样沉寂又复现,她永远以这样不变的姿态,在灼灼烈日的凝视下,对着数不尽的沙粒,在永久的等待。</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一千多年过去了,她已凝固成历史。多少朝代的人来人往,说着不同的话语,穿着不同的服饰,在她身上留下痕迹,供奉或毁坏,献出或掠夺,她都毫不在意。</b></p> <p class="ql-block"><b>  莫高窟的整个窟区南北长1600米,现存洞窟492个,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错落,密布崖面。现存洞窟中的壁画共45000多平方米,塑像2400余尊,最大塑像高30多米, 最大壁画50多平方米。 </b></p><p class="ql-block"><b> 这些塑像、壁画,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从4世纪到14世纪上下千年不同时代的社会、生产、生活、建筑、艺术、音乐、舞蹈、民情风俗、宗教信仰、民族关系交往等情况。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珍贵的价值,有“形象历史博物馆”、“世界画廊”之称。 </b></p> <p class="ql-block"><b>  跟随导游走进编号为15—17的洞窟,昏暗的光线中,壁画和彩塑逐渐显现,瞬间将我拉回古代。17窟的洞穴,这就是闻名世界的“藏经洞”。 </b></p><p class="ql-block"><b> 1900年5月的一天,一个叫王圆箓的道士无意之中用瘦弱、颤抖的双手打开了这个小石室的大门,一个被埋没了接近千年之久的神秘洞窟发现了! 王道士不会明白,他打开的是一扇轰动世界、震惊中外的门户。从此,一门永久性的学问——敦煌学,靠着这个洞穴建立,无数个才华横溢的学者,将为此耗尽才智。</b></p> <p class="ql-block"><b>  打开洞窟后,从此莫高窟在朔风中颤栗,藏经洞在痛苦中呻吟,这位王道士的裤腰带上也多了一把钥匙——“藏经洞”的钥匙。于是一串串外国人的名字与他紧密相连: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俄国人勃奥鲁切夫、日本人吉川小一郎,他们从王道士手中化了少量的银子,取走了价值连城的一卷卷经卷,一箱箱雕塑绘画,一车车各种各样的文物。</b></p> <p class="ql-block"><b>  而王道士到死也不会知道,自己曾经在这个世界上掌管过人类最有价值的宝藏。经王道士的手,中国的文物几乎是无偿的走进了大英博物馆及巴黎国立图书馆的殿堂,虽可悲、可叹!但他也成全了一门学科, 使敦煌学成了世界性研究的热门学科。</b></p> <p class="ql-block"><b>  从15—17号洞窟出来,我们随着讲解员参观了其他洞窟,每个洞窟内到处是彩塑,是飞天,是壁画,而这一切也正是奠高窟的灵魂。从公元366年那位名叫乐樽的和尚曾经拄着一根锡杖跋涉来此,喘息未定之际,忽抬头见到一道金光闪现,内有千佛浮动。 </b></p><p class="ql-block"><b> 无所不在的佛使他激动万分,他一把丢开锡杖,徐徐脆下,双手合十,做虔诚的顶礼膜拜。也许他膜拜的并非佛而是大自然,高远澄蓝的天空,沙漠尽头挺立的黄土高坡,黄土和阳光交融而生的金色的神奇壮美。</b></p> <p class="ql-block"><b>  乐樽和尚激动狂喜,第一龛佛窟就是他灵魂的物化。于是就有了第二龛,第三</b><b style="font-size:18px;">龛</b><b>,第一千多龛。岁月流逝,激情却慢慢凝固了,从不下雨的天空仍是澈澄的蓝,无限地延展成一幅高而远的背景。</b></p><p class="ql-block"><b> 一千多年里, 从此这个山岙的历史就离不开工匠斧凿的叮当声,这些工匠中有无数真正的艺术家,前代艺术家的遗留,又给后代艺术家以默默的滋养,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前呼后涌地来到这里,举行横贯千年的艺术展示,敦煌遗迹的这种历史层累性,造就了她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b></p> <p class="ql-block"><b>  285窟是西魏时期的代表性洞窟,内有西魏时造像题记,是莫高窟最早的一个有记年的洞窟,南壁禅窟中绘的是《五百强盗与佛因缘》的故事。图中青褐浑厚的色泽,浓重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豪迈奔放得如同北方的原野,这是典型的西魏风格。 </b></p><p class="ql-block"><b> 这则故事对今人也有同样的教育作用,一个人做了错事并不可怕,只要迷途知返,悬崖勒马,还为时未晚。</b></p> <p class="ql-block"><b>  而220号洞窟,石窟主体的塑像、壁画从前期的粗壮逐渐被雍荣华丽所代替,色流也开始变得柔美,这是隋唐艺术家的作品。 </b></p><p class="ql-block"><b> 画面清秀得如同春天温馨的风,笔触细腻得如同江南精工细刻的园林。那羽衣飘动,激烈欢快的壁上仙女,她们穿上丝绸衣裙,梳起高高的发髻,在云蒸霞蔚的亭台楼阁上歌舞聚会。</b></p> <p class="ql-block"><b>  莫高窟的第282窟的南壁,有十二身飞天。它们堪称是飞天形象的代表作。这些飞天女神身材修长,束双髻,裸上体,系长裙,披彩带,一边在空中翱翔,一边演奏着拍板、笛、箫、笙、琵琶等乐器,纵情歌舞,其身其形,其气其韵,使人无法不感受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无比美妙。</b></p> <p class="ql-block"><b>  她们飞翔在幽暗的洞窟顶部,飞翔在佛雕四周的空间。 飞天,摆脱一切羁绊地快活而且轻盈,这就是莫高窟所奉献所期待的千年不衰的梦。</b></p><p class="ql-block"><b> 这就是中国化的飞天,教煌式的飞天。这些在黑暗洞窟中双颊含笑,被称作“东方的微笑”的女神,她们的脸庞太圆润,微笑太温柔敦厚、太端庄含蓄,所有的人都在她们面前凝神驻足,也许在感动,也许在感慨。只有讲解员的声音在朗朗道来:她们比蒙娜丽莎早笑了一千多年。</b></p> <p class="ql-block"><b>  第96窟内是弥勒佛石胎泥塑像,高35.5米(含佛坛基座总高40米),是莫高窟最高大的室内泥塑弥勒佛像。‌‌</b></p><p class="ql-block"><b> 弥勒佛呈倚坐姿势,右手施无畏印,左手作与愿印,象征庇佑众生。‌‌洞窟外建有九层楼阁,是莫高窟标志性建筑。‌‌该佛像反映了唐代国力强盛与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b></p> <p class="ql-block"><b>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b></p><p class="ql-block"><b> 而河的对面单独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较近,保存得较为完整。它的主人,就是那个王圆箓!</b></p> <p class="ql-block"><b>  莫高窟是一部生动的史书,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历史的馈赠,她让我们得以窥见千年前的世界,感受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b></p><p class="ql-block"><b> 走出莫高窟,阳光洒在身上,我仍沉浸在那千年的艺术氛围中无法自拔。回头一看,一行文字映入眼帘:是我有幸,一览千年,一场穿越时空的相遇。</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