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杨柳青”这个名字,从小到大就有印象,不知道在哪?总知道年画非常好看,闻名遐迩。到了天津后,得知“杨柳青古镇”就在附近,立马安排上日程,冒着大雨,前往探秘……。</p> <p class="ql-block">素有“北国江南”、“沽上扬州”的美誉“杨柳青”古镇,又有"先有杨柳青,后有天津卫"之说。因大运河穿越而过而兴盛,古镇以《杨柳青年画》、清代民居和运河文化闻名,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p> <p class="ql-block">走进“杨柳青古镇”,潮湿的门楼和街区湿漉漉的,雨中的“杨柳青古镇”被一片片红墙黄瓦所覆盖,一个崭新的“杨柳青古镇”,雄姿英发,雕梁画栋的楼宇,干净明亮的街区,婉柔的杨柳依依,整个古建筑栉比鳞次,一个区域连着另一个区域,古镇、古街、古巷纵横交错,石鼓、石栏、石檐各领风骚,这里是“红黄”的世界,戏台、庙宇、楼阁、古树、非传、民宿星罗棋布,标志性“杨柳青年画”,巧到好处的飞落寻常百姓家。对“杨柳青年画”主题,发挥了淋漓尽致,无处不在,让游客感受到“哏都”人民的热情。</p> <p class="ql-block">杨柳青古街最著名的是石家大院:华北保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宅之一,有"天津第一家"之称。石家大院位于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估衣街47号,是清末天津八大家之一“尊美堂”石元士的宅邸,始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历时近50年建成。作为“华北第一宅”,它占地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900多平方米,由12个院落、200余间房屋组成,是北方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群之一。1991年,以石家大院为馆舍的天津杨柳青博物馆正式开馆;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馆内“新中国反腐败第一大案展览”被中央纪委监察部命名为第一批全国廉政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家原籍山东,清乾隆年间靠漕运(运输粮食、货物)发家,定居杨柳青。道光三年(1823年),石家兄弟四人析产为福善堂、正廉堂、天锡堂、尊美堂四大门,各自修建宅第。其中,尊美堂因石元士(石宝珩长子)的经营壮大而成为家族核心:石元士曾任清朝工部郎中,热心地方公益(如义和团运动期间参与对外交涉),家族鼎盛时拥有万亩良田、当铺、酱园等产业。然而,民国后期,石家后代多纨绔子弟,家族逐渐衰落,最终分割变卖房产。1987年,西青区政府启动修复工程,历时6年投资560万元,将石家大院打造成民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杨柳青有名三宝是砖雕、木雕、石雕。门楼、影壁上的砖雕工艺堪称“北方砖雕艺术的瑰宝”,题材包括辈辈封侯,大猴背小猴,寓意世世代代、“向日葵”、“福寿双全”等吉祥图案,均由清代天津名家手工雕刻,刀法细腻、寓意深远。梁柱、门窗、隔扇上的木雕栩栩如生,“八屏风”采用双面雕刻、夹纱工艺,描绘四季花鸟,美不胜收;垂花门的垂柱雕刻成荷花的三种花期,寓意“生生不息”。石鼓、石阶、石栏上的石雕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如石阶边缘的“草龙”图案,以及石鼓上的“麒麟送子”“福禄寿喜”等纹样,展现了传统工匠的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大院采用“院中有院、院中跨院、院中套院”的四合连套结构,以南北向中轴线为核心,东西两侧各有5进院落,轴线明确、功能分区合理。前院开阔明亮,用于接待宾客,设有砖雕门楼与影壁,彰显家族威严。中院主要居住区,房屋排列整齐,木雕装饰丰富,体现家族的生活品质。后院私人花园,有木质栈道、古色古香的回廊与假山,是家族休闲娱乐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杨柳青年画展区,展出历代年画杰作,介绍年画“勾描、刻版、套印、彩绘、装裱”五大工序,游客可参与DIY体验;砖雕陈列,集中展示130余件天津砖雕上乘之作,解读砖雕的题材与寓意。民俗文化展区,包括泥人张彩塑、民间剪纸、杨柳青风筝、漕运文物等,还原清末民初杨柳青的民俗生活。</p> <p class="ql-block">杨柳青年画,全称“杨柳青木版年画”,是中国四大民间木版年画之一(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发源于天津市西青区千年古镇杨柳青,以“刻绘结合”的独特工艺、鲜明活泼的风格及深厚的文化内涵著称。</p> <p class="ql-block">杨柳青年画的起源可追溯至元末明初,当时有民间艺人避难至杨柳青,逢年过节刻印门神、灶王出售,逐渐形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民间艺术氛围。明永乐年间,京杭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抵杨柳青,推动绘画艺术快速发展。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期进入全盛阶段,镇内及周边30多个村子遍布画店,仅戴廉增画店一年就能生产百万幅成品,产品远销北方及东北、内蒙等地。</p> <p class="ql-block">杨柳青年画的核心工艺是“半印半画”——先通过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用墨印出轮廓(称为“坯子”),再套印两三次单色版,最后由画师手工填绘色彩。这一工艺融合了版画的“刀法韵味”与绘画的“笔触色调”,尤其是脸部的彩绘需经过15道工序(如“转红脸蛋”的渐变技巧),使人物形象生动立体。制作流程大致分为勾(勾勒轮廓)、刻(雕刻版样)、印(套色印刷)、画(手工彩绘)、裱(装裱成形)五大工序,每一步都需艺人精心操作。</p> <p class="ql-block">杨柳青年画的题材极为广泛,涵盖历史故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片段)、神话传奇(如《八仙过海》《嫦娥奔月》)、戏曲人物(如《西厢记》《牡丹亭》角色)、世俗风情(如《庄稼忙》《渔妇》)、时事新闻(如《女子求学》《文明娶亲》)及山水花鸟等。其中,反映民间生活和时事的作品最具生命力,不仅具有艺术欣赏性,还是研究清代民俗、社会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杨柳青古镇上有一个大清税局,历史上的杨柳青大运河漕运兴盛,经济贸易出现,朝廷加派的税务部门在清朝已经出现。据清道光二十六年《津门保甲图说》记载,当时杨柳青西街地图上,就已有税局标注。清嘉庆末年杨柳青士绅出面成立斗局,即粮食市场。每过粮食收取管理费,用于斗局开销和地方公共事务经费来源。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地粮食不能运到天津城里,只能在杨柳青卸货,斗局获利颇丰。大清税局是仿造当时杨柳青河沿大街上的"官斗局"形式,复建形成的。店内直奉战争时,少帅张学良率部进驻杨柳青,把司令部设在杨柳青的官斗局。</p> <p class="ql-block">繁华地带有一条乔家疙瘩胡同 ,位于杨柳青镇中部,南起估衣街,北至猪市大街。北方多有以"疙瘩"为地名的,但各地读音不同,杨柳青人,而瘩字下部不是通常的草字头加"合"字,而直接是个"合"字,杨柳青读作哈,此为杨柳青地名之特色。乔家疙疫明末形成。因乔姓最早居住,且胡同多拐弯、拐角、路面崎岖多疙瘩,故名。后来只把直通的胡同称为乔家疙瘩,其东面多拐角的部分被分别命名为一、二、三、四条胡同,也冠以乔家疙疮之名。院区改造,该胡同面貌有较大改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