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纪念馆(手机摄影)

Holmes🌏㊣晨曦²⁰²⁵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8px;">  纪念馆门口的楹联内容为:文如秋水波涛静,品似春山蕴藉深。上联正文的右侧一列小字:语堂先生法正。下联左侧两个小字“谭淑”,应是题字或做联人。这位书家应该是民国著名书法家谭延闿先生的女儿,谭延闿被誉为“民国颜楷第一人”,与于右任、吴稚晖、胡汉民并称“民国四大书法家”,南京的孙中山先生墓碑是他的题字,广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六个字也是他的作品,谭淑女士也擅长颜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8px;">  一进入纪念馆,我的嘴角不禁翘起微笑。原来迎面是一座充满着温暖笑意的照片墙,林语堂面带笑容的照片占据了墙面的四分之三,其他照片则由他的作品构成。最有趣的是在照片墙前面有一个着长衫、留分头、带着黑色圆框眼镜、双手托腮微笑的卡通小人坐在长椅上,一看便知这是林语堂的卡通形象。林语堂被称为幽默大师,富有创造性地把英文的Humour音译为中文的幽默,从而使幽默一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这幅照片和这个卡通形象恰如其分的体现了这一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8px;">  旁边有一个小空间摆放了一些文创产品,货架顶部的几幅带有林语堂话语的漫画,中间一副写道:“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原来当年某位上海籍女演员回应自己的离婚事件所发微博竟来自林语堂之口,可见该演员文化修养也是可以的。纪念馆的介绍林语堂的主要内容如下:林语堂是集作家、翻译家、语言学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现代文化名家。他从闽南出发,在东西方语境中游走,为20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堪称中西文化交流使者和中国文化代言人。林语堂学贯中西、著作等身。鲁迅评价他是中国最优秀的五位杂文作家之一。他还潜心英文写作,胸怀“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抱负,以强烈的中国文化自信引介东方,他本人也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许多西方人因林语堂才更加深入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文化。除文学创作外,林语堂在学术研究、编辑出版乃至发明创造等多个领域均有建树。去国三十年,他始终没有加入外国国籍,因思乡情切,最终选择到离家乡最近的台湾省定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8px;">  纪念馆第一部分以“山乡孩子”为主题介绍林语堂在家乡度过的童年时光。林语堂出生在平和显得坂仔镇,他的祖父、父亲林至诚都在天宝镇的五里沙度过青少年时代。从他的年谱可以看到,他出生于1895年10月,1905年去厦门鼓浪屿读小学,1912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大学,1916年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英文教员,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汉字索引制说明》一文,此后他在公职、教职、作家等身份中逐渐成为享誉中外的文学大家。1905年十岁时的离开,是他与漳州的故土的永别。有一副展览图片是他编写的闽南话的方言五言诗,读来既对闽南画的发音有所了解,也可窥见他对故土的情愫,旁边还配了一副有趣的漫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8px;">  我了解林语堂是从电视剧《京华烟云》开始的,也读过这部先用英文写成、又翻译成中文的作品,分别看过赵雅芝和赵薇主演的两个版本的电视剧,这里看见出版的英文小说,竟第一次知道小说的英文竟是“moment in peking”,只觉的中文名字翻译的真好。年轻时还曾买过两本他的书,一本是《人生的盛宴》,另一本是他的散文集。记得那时对《人生盛宴》这本书基本上读不进去,散文集读起来还比较有趣,想必当我走过数十年人生再读《人生盛宴》或许可以读进去了,遗憾的是现在每天只有刷手机看看视频、玩玩游戏,对读书竟只把它作为心头的白月光,偶尔想一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8px;">  1944年林语堂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他于1972年和1973年被国际笔会推荐为当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1976年3月26日去世于香港,四月移灵台北,长眠于故居后园中,享年八十二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8px;">  纪念馆的后面,有一处台北林语堂故居的复制馆,再现林语堂生前最后十年(1966-1976)定居台湾的住所。于2018年元旦揭牌,新春正式对外开放。从结构设计到房屋摆件,皆1:1实景还原。这处故居的设计体现了林语堂的格调思想和生活态度:“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屋内还有林语堂的蜡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8px;">  故居外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8px;">  故居内部和林语堂蜡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8px;">  这张给林语堂祝寿的手书竟是蒋中正题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8px;">  香蕉海其实是一大片香蕉园。北方人的我从来没见过香蕉树,更没见过挂在树上的香蕉,游览起来新奇感远远超过对景色的迷恋。园子里的路是一条环形的木栈道,靠近高处的地方栈道两边种满了金黄色、花瓣如绽放的焰火般的鲜花,当地人告诉我们,这叫做“炮仗花”,真是名副其实。还未成熟的香蕉多数被罩在蓝色的塑料袋子里,由于每一把香蕉都很大,这些袋子也很大,乍一看我感到十分奇怪,误以为是垃圾袋没有清理,透过一个缝隙才发现里面是香蕉。我想这主要作用一是防风防预防冰雹,而应该是防止让那些鸟来偷吃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