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虽然已经出伏,但杭州的天气依然炎热,坐于窗边仍感到热浪扑面而来。早上刷了一下今日头条,说10点国新办有一个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有关情况的新闻发布会,再一下就刷到了国家大剧院演唱的《黄河大合唱》,耳熟能详的旋律,使内心顿起波澜。这曲调竟自七十年代的尘封的记忆中浮出,重新叩击我这渐趋沉寂的耳膜。当年是为纪念抗战胜利三十周年而重新演唱的。</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时小学五年级,文革已经搞了几年,除了几个样板戏,广播里经常听到的都是语录歌。二月里的一天,收音机里忽然泻出中央乐团演唱的重新填了词的革命历史歌曲,《大刀进行曲》《毕业歌》,收音机的电流声与窗外的呼呼北风交织,而歌声却像一把利刃划破了夜空沉寂,曲调却依旧磅礴。我们这些孩童,素日里只听些口号式的调子,乍闻此等雄浑之声,竟如饮甘露,不觉畅快淋漓。音乐之魔力,原不在于旋律华丽,而在于其能于人心深处激起某种不可名状的共颤。彼时这些抗战歌曲的演唱,每个音符都像是从战士胸腔中迸出,带着血与火的气味,穿越时空,敲击着听者的灵魂,使人热血沸腾。</p><p class="ql-block"> 家父闻我所问,眼睛忽地亮了起来,嘴唇微颤,手指轻敲桌沿,仿佛打着无人知晓的节拍,也唱起了《大刀进行曲》。他唱的歌词与我收音机里听来的有所参差,声音不大,却别有一种真实的力量。那声音里藏着他年轻时的影子,藏着一段我未能亲历的历史。他又给我唱了《新四军军歌》,旋律确是好听,然而好听之外,更有一种豪壮凛然之气,令人肃然。我由此才知道,原来歌曲不只是旋律,还是活的历史,是能够口耳相传的抗战遗存。</p><p class="ql-block"> 读初中后钻入图书馆,在发黄纸页中与抗战文学相遇。文字所勾勒的图景,远比歌曲更为悲壮残酷,也更为具体。我方才明白,那些令我热血沸腾的旋律背后,是怎样一部民族的血泪抗争史。然而少年人的感动,究竟浮泛,不过是被宏大叙事激起的短暂激情罢了。</p><p class="ql-block"> 今天抗战胜利已八十周年,我重听这些老歌,感受竟与少年时大不相同。时光荏苒,旋律依旧,但聆听的人已经历尽千帆,岁月的洗礼使其懂得辉煌旋律之下个体的付出与挣扎。音乐不仅是鼓舞人心的工具,还成为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时代与个人。</p><p class="ql-block"> 八十多年过去,这些歌曲依然能够激起感动,大约不是因为它们艺术上多么不可超越,而是因为它们是一个民族在最危难时刻发出的共同心声,是镌刻在民族文化基因里的记忆。今天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发展进步,与歌曲中的民族危难和烽火岁月恍如隔世。然而这些旋律提醒着人们,当下的太平盛世并非从天而降,而是先辈们以难以想象的牺牲换来的。</p><p class="ql-block"> 用手机聆听高清版本的《黄河大合唱》,音质清晰如临现场,却仍怀念当年收音机里略带杂音却震撼心灵的旋律。黄昏时分,那些激昂旋律仍不时在脑海中回响。它们不再是简单的少年热血共鸣,而成为一种沉重的提醒:历史虽已远去,但其精神内核——关于抵抗、关于尊严、关于不屈——仍应当活在今天每个人的心中。这些旋律如今已很少被年轻人唱起,但每当国家重大时刻响起,仍能见众人敛容屏息——这是一种无需言说的文化基因,一种刻进骨血里的集体记忆。聆听、记忆、前行,这便是生者对于逝者最好的致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2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