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中,忘不了的时光

王春莲

<p class="ql-block">张连钢 撰文</p> <p class="ql-block">十七中60周年校庆的时候,也就是2014年,同学打电话约我一起回过一次学校。那天操场上人很多,庆典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我们这群同学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拍了很多照片。</p><p class="ql-block">十七中是一所很好的学校,我一直觉得,能在这上学,是我一生的幸运。那三年在我的少年时代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现在想起来,就像在眼前一样……。</p><p class="ql-block">下雪的校园特别美</p><p class="ql-block">1974年,小升初,我很希望能被分到十七中。那时候的十七中建得特别漂亮,不仅是一所对外开放学校,还是山东省重点中学。记得发榜那天早晨,我从家里一路小跑来到学校,挤进人群看红榜。当在榜上找到自己的名字时,我心花怒放,自己的小心愿终于实现了。</p><p class="ql-block">我们年级一共12个班,我被分到了初一1班,教室在主教学楼厚德楼二楼东北方向的拐角处。因为教室紧张,一开始我们班和别班级共用教室,后来我们拥有了独立教室。班主任是崔国萍老师,教数学课,语文老师姓申。到了初三,班主任换成了教语文课的李克文老师。</p><p class="ql-block">雪天的校园特别漂亮,从教室的窗户能看到远处的北岭山的雪景。晨跑时,有时候同学们会跑到山上去,这成了我们最快乐的时光。早晨上学时,同学们总是嬉笑打闹,结伴走进学校。校门口的一个大上坡结了冰,很滑,老师、同学们都贴着边走。放学后,同学们会顺着坡一路往下滑,有站着滑的,有蹲着滑的,有半路跌倒了的,也有滑得很快、一溜烟儿就冲到大门外的。同学们都提着一口气,生怕被路上行驶的车撞到。</p><p class="ql-block">那几年,每当下雪时分,走路上学的我远远地看着校园,心里会觉得很亲切。多年以后我才明白,这种感觉是十七中留给少年时代的我的一种归属感,一种家一样的感觉。</p><p class="ql-block">我们夺得了全市4x400米冠军</p><p class="ql-block">初二那年,我参加了学校运动会800米赛跑,因为没分配好体力,最后被超越,只拿了第二名。未承想,学校通知我到田径队报到,参加校田径队训练,备战来年春天的青岛市中学生运动会。</p><p class="ql-block">每天下午下课后,我和田径队的其他同学一起去田径场训练,由径赛组的赵教练带队。赵教练40多岁,专业水平很高,人很和气,但训练要求很高,听说他原来是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的讲师。我们的运动量不是很大,但运动强度非常高。那时,学校的操场一圈大约300米,训练时,我们通常先慢跑100米,再冲刺200米,一次跑10圈,虽然总距离只有3000米,但我们每次跑完都累得瘫倒在地。进行专项训练时,赵教练会给出训练指标,我们达不到就要重来。赵教练的绝活儿很多,尤其是"能掐会算"。他计时从不看表,经测试发现,他估摸的时间跟秒表的计时相差不到半秒,真是神乎其神。更神的是,我们跑完步,他摸一下我们的脉搏就知道心率是多少,不达标的就要继续跑。</p><p class="ql-block">他对我们的要求是全方位的,除了训练时要求严格,日常要求也很严苛,训练后不准吹风、不准洗冷水澡,夏天不准吃冰棍、不准喝冷饮……这些习惯,我到现在还保持着。</p><p class="ql-block">就这么练了半年,春季运动会开始了,比赛地点设在第一体育场(现天泰体育场)。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大赛,我还真有点紧张。</p><p class="ql-block">男子甲组4x400米接力项目,我们最强劲的对手来自青岛铁路中学(以下称"铁中",现青岛六十六中)。铁中是传统的体育强校,他们接力队最后一棒的同学还是当年400米赛跑的市冠军。</p><p class="ql-block">一起步,我们就落在了铁中后面。第二棒,我们反超铁中,冲到了第一。第三棒,我们又被铁中反超,场面进入了白热化状态。我们队跑第四棒的同学叫韩乃仁,他是800米和1500米赛跑的第一名。接棒后,他一直紧紧咬住第一名,可他面对的是400米赛跑的全市第一名,300米过去了,他与第一名的距离依然没有缩短,此时我们的心里已经开始泄气了,觉得或许拿不到第一名了。</p><p class="ql-block">没想到,在韩乃仁接近主席台时,我们远远地看到他突然加速了。看台上每个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目光紧随着他,看他加速、冲刺……只见他在临近终点线时,大跨步冲了过去,实现了反超!一时间群情激昂,我们实现了逆转,拿到了冠军!这就是体育的竞技精神,永不放弃、永不认输!这种品质影响了我一生!</p><p class="ql-block">3分42秒5毫秒,这个成绩我永远忘不了!</p><p class="ql-block">那年运动会,十七中可以说是大丰收,不止我们男子甲组,高中组4x400米接力赛也拿到了团体第一名。这段人生经历,后来无数次被我拿出来回味。</p><p class="ql-block">毕业后,我们四个人的去向都还不错,两个人去了山东师范大学,一个人去了昆明军区体育工作队,我去了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p><p class="ql-block">发现物理秘籍</p><p class="ql-block">初二的时候,我们开始到校办工厂参加学工劳动。那时候,十七中的校办工厂办得红红火火,有模有样,为学校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因为我父亲是厂里的汽修工,技术也挺不错,在家里他会讲关于修车的事情,他喜欢讲,我喜欢听,所以从小在我的潜意识里,将来我就要做技术工人。因此,我对学工劳动这件事充满了期待。</p><p class="ql-block">同学们每学期都有学工劳动的机会,去工厂里学习车工、钳工,帮忙打下手。每到去工厂的日子我总是很高兴,相比学习文化课,这种能亲眼看到劳动成果的学习更让我兴奋。</p><p class="ql-block">有一次,我在车间里发现了一本物理书,书名记不清了,但有一个章节我印象很深,叫"分子在运动",讲的是分子的运动特性和规律。比如,两块金属块紧密接触,时间久了,分子就会互相渗透。我一下就被吸引住了。这本书的内容虽然比物理课本中的知识高深得多,但是很有趣,大大激发了我学习物理的兴趣。</p><p class="ql-block">校办工厂既让我体验了劳动的氛围,也培养了我对物理的兴趣。后来我进入港口行业,在自动化码头的建设中,我对物理的兴趣也为我的工作助了一臂之力。</p><p class="ql-block">毕业后的20多年里忙忙碌碌,我没再回过学校。20世纪90年代末的一天,我恰巧路过学校,就想回去看看,但未能成行。</p><p class="ql-block">今年是十七中的70岁生日,校庆时我一定留出时间,回母校见见老师和同学们,也看看老家的新变化!</p> <p class="ql-block">张连钢</p><p class="ql-block">1974-1977 年就读于青岛十七中初中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山东省港口集团首席科学家,同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