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鲁西南大地的金乡县境内,有一个名为石佛集的村落,四百七十余年来,曾氏族人在此繁衍生息,传承着一段跨越千年的家族传奇。这支曾氏族人并非寻常百姓,他们是福建省晋江市龙山房曾氏的重要支系,血脉里流淌着宗圣曾子的人文基因,骨子里镌刻着历代先贤的忠勇与智慧。翻开石佛集曾氏的族谱,字里行间皆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汉朝的忠烈迁徙,到唐朝的开闽壮举,再到宋朝的满门荣光,直至明朝落户石佛集的坚守,每一段过往都闪耀着令人敬仰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明朝状元、中宪大夫曾棨曾言:“曾氏宗派繁盛、若如江河支流之渊源据可考也,依历代先贤核奏最确耳,故昭穆有位长幼、有伦庶几,后人考证先祖恩德,为圣泽之远矣,而文明大孝知敬、知爱克己树立典范,以无愧宗圣之后焉。”这番话,恰似一把钥匙,打开了曾氏家族厚重历史的大门。追溯石佛集曾氏的源头,需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说起。彼时,曾氏十五派祖曾据公身居关内侯之位,当王莽篡汉、暴政肆虐之际,他心怀忠义,耻于屈事乱臣,毅然率领嫡族两千余人,踏上南迁之路,最终定居江西庐陵吉阳乡。这一迁,不仅是家族的避难之举,更是忠良气节的彰显,为曾氏家族在南方的扎根埋下了第一颗种子。</p> <p class="ql-block"> 时光流转至唐朝,曾氏血脉传至三十五派祖曾隐公。他带着家族的期盼,从庐陵吉阳乡迁徙至河南固始县,为曾氏在中原大地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而真正让曾氏在福建乃至东南地区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是三十六派祖曾延世公。曾延世公时任团练史(相当于如今地区级或县级武装部长),在唐朝五代十国的乱世中,他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与担当。唐僖宗广明年间(880~881年),黄巢起义爆发,烽火席卷中原,百姓流离失所,中原士族纷纷南下避乱。正是在这样的危急时刻,曾延世公挺身而出,率领眷属与内兄王潮、内弟王审邽、王审知(王氏三兄弟后于后梁开平三年受封闽王)等人兴师南下,攻入福建境内。他们转战汀、漳、泉、福诸州郡,历经无数次浴血奋战,凭借赫赫战功,为福建地区的稳定立下汗马功劳。战后,曾延世公受封为开闽侯,后又被赠金吾上将军、晋光禄大夫,其封地位于南安三十五都、五峰山下的白石里(今属南安市官桥镇成竹村的一个自然村)。自此,曾延世公在此定居,开闽曾氏肇基白石、衍庆龙山,他也被尊为龙山曾氏一世祖,曾氏家族在福建的枝叶开始蓬勃生长,堂号众多,派系繁茂。</p><p class="ql-block"> 进入宋代,龙山曾氏迎来了家族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人才辈出,荣耀满门,堪称“人杰冠冕,名高望重”。传至四十三派祖曾会公(952—1023年),他于科举考试中高中榜眼,此后官至刑部郎中、集贤修撰,死后被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封楚国公,为曾氏家族的辉煌拉开了序幕。曾会公育有六子,个个都是栋梁之才:长子曾公度,进士出身,任襄州钟离主簿;次子曾公亮,从会稽县令起步,最终官至三朝宰相,成为一代名相;三子曾公立,官拜大司空;四子曾公奭,进士及第,任都官员外郎;五子曾公望,官至虞部郎中、光禄大夫;六子曾公定,同样进士出身,任秘书丞、集贤殿校理。一门六子,皆在仕途上有所建树,这样的家族盛况,在整个宋代都极为罕见。</p><p class="ql-block"> 据《史志》记载,龙山派曾氏以曾会榜眼开先,以曾从龙状元继美,此后更是创下了“一门三状元、四宰相、9位元辅大臣、封赠十一公”的惊人成就,“曾半朝”的美称传遍神州大地。在这些先贤中,曾公亮的功绩与声望尤为突出。他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还是杰出的军事科学家与理学家,凭借治国安邦的卓越才能,名列一代名宰,更膺获“两朝顾命,定策亚勋”的殊荣。他主持编撰的《武经总要》,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对后世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智慧与远见,至今仍被世人称道。</p><p class="ql-block"> 四十四派祖曾公定公,出身于这样的官族世家,自幼便在良好的家风熏陶下成长,熟读古经诗书,学识渊博。宋庆历二年壬午(1042年),他在科举考试中登杨寘进士榜,位列第五名会魁,后官至秘书丞、集贤殿校理,特封金紫光禄大夫,赠少保。其子四十五派祖曾孝序公,更是将家族的忠勇精神推向新的高度,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兼龙图阁直学士,死后赠光禄大夫,谥号“威愍”,崇祀忠节,其忠义之名永载史册。曾孝序公的三个儿子也皆为优秀之士:长子曾谠公,官朝请大夫、直秘阁右朝议大夫;次子曾读,官奉直郎、朝请大夫;三子曾讦,官京东安抚机宜,与父亲一同为国效力,最终赠承郎,一门忠烈,传为千古佳话。而曾谠之子曾慥,同样不负家族厚望,科举及第后,初任尚书郎,后历任中奉大夫、直秘阁修撰、知荆南府直宝文阁奉祀、右文殿修撰、户部员外郎、太府臣卿等职,还曾总领湖广、江西财赋及京湖军马钱粮,兼任虔州郡守。他不仅政绩卓著,还著有大量学术名著,在《泉州府志》中被列为理学大家与名臣,为曾氏家族的文化传承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从唐五代时期曾延世公开闽至今,龙山派曾氏已走过1140余年的风雨历程。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曾延世公的子孙后代不断开枝散叶,衍续出数百房系,如今已遍布海内外,总人口约计130余万,成为曾氏家族中一支庞大而重要的力量。在家族的迁徙与发展史上,还有几段重要的历程值得铭记:四十七派祖曾悱公从晋江回归江西永丰县濠里(今永丰县县城内欧阳修大道附近有濠李新村,便是其故地所在);五十七派祖曾寅亮公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从江西永丰濠里迁居永丰县14都双源;五十九派祖曾尔躬公,字惟厚,行又八郎,曾担任甘肃省平罗县令,后游寓河南省固始县。在固始期间,他心怀百姓,输栗赈饥,救济穷苦民众,其善举得到官府认可,被赠赐寇带(古代寇带是官府赐封给缙绅、官吏和士族的衣帽,是文明的象征,“寇”与“官”谐音,兼具官禄与好运的寓意),成为当地百姓称颂的贤达。</p><p class="ql-block"> 曾尔躬公之子六十派祖曾道招公,随父迁居河南省固始县东关附近。曾道招公一生娶两任妻子,原配钟氏生下四子:逢、定、学、和;继配刘氏生下八子:基、安、宁、缘、仙、端、儣、常。后因家族传承需要,将钟氏所生第三子学公嗣给尔康公第二子企宾公为后。六十派祖企宾公是尔康公第二子,行大二郎,配向氏,正式抚嗣学公为立门长子。彼时,曾氏这支支系在固始县已是声名远扬的官臣之家,家族人丁兴旺,成为当地颇具影响力的大家族,为后续的迁徙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在曾氏家族的历史长河中,明朝末年的一次宗族划分,留下了一段颇为传奇的故事。宗圣曾子虽为历代所尊崇,其后人却直到明朝嘉靖年间才正式被封为“圣裔”,获得与孔、颜、孟三姓圣裔同等的荣耀与优免待遇(免田税、免劳役等)。当时,朝廷为遴选曾氏嫡裔前往山东嘉祥主持宗圣曾子的祀事,经过多方考察,最初选定衍居湖南宁乡麻田房的宗圣公五十九派裔孙曾潮瑶公。然而,曾潮瑶公因故推辞,于是合族共同推荐同为宗圣公五十九派孙、江西永丰孝廉(举人)曾质粹公代为前往。</p><p class="ql-block"> 曾质粹公,字好古,号南无,生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二月初一日,卒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二月十六日,享年69岁,死后葬于嘉祥县城西外小青山,墓向为寅向。他的妻子杨氏,出身江西省永丰温坊村,被封孺人,去世后与曾质粹公合葬一处。两人育有一子曾昊,曾昊的后裔如今已衍续至79派,血脉绵延不绝。嘉靖十二年(1533年),曾质粹公奉旨前往山东嘉祥,主持宗圣庙、墓的祭祀事宜,起初以布衣身份奉祀,直至嘉靖十八年(1539年),朝廷才按照颜、孟二姓圣裔的惯例,封他为翰林院五经博士,此职位可由其后人世袭。自此,曾质粹公的后裔被称为“东宗房”,历代嫡长子皆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之职,成为曾氏家族中负责主持宗圣祀事的核心支系。</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嘉祥县南武山房与石佛房系,同属曾氏三十四派祖曾珪的后裔。曾珪公育有五子:曾宽、曾绰、曾丰、曾晖、曾隐。其中,长门曾宽公传至五十七派曾庆公,曾庆公生下二子:曾伟、曾骈,南武山房便是曾骈的后裔;而石佛房系,则是曾隐公的衍派后裔,两支血脉同源同宗,在历史的发展中各自书写着精彩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石佛集曾氏真正与这片鲁西南土地结缘,始于六十一派祖曾学公。曾学公(1477年—1561年),是石佛集曾氏的开派一世祖。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彼时的曾学公已74岁高龄,却毅然决定从河南省固始县东关(今固始县石佛店镇曾家楼或曾营子附近)迁居至鲁金乡(今山东金乡县)县城南35里的石佛集村。为何一位古稀老人会做出如此重大的迁徙决定?经大量史料考证,背后有着三个深刻的原因:其一,是受嘉祥南武山房曾质粹公的邀请与影响。曾质粹公奉旨主持宗圣祀事,在山东曾氏族人中极具威望,他的邀请让曾学公看到了家族团聚与传承的希望;其二,当时曾氏家族已被正式封为宗圣圣裔,迁居至靠近嘉祥县南武山90华里的石佛集村,便于前往嘉祥祭拜先祖曾子,践行“慎终追远”的孝道;其三,是对故乡的深切眷恋。曾学公的第二故乡固始县东关有石佛店镇,而金乡县鸡黍镇的这个村落恰好名为石佛集,相似的地名唤起了他对故土的思念,也让他坚信这里便是家族新的归宿。</p><p class="ql-block"> 曾质粹公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奉旨前往嘉祥,曾学公于嘉靖三十年(1551年)从固始迁居石佛集,两人抵达山东的时间相隔18年。有趣的是,尽管曾质粹公的辈分比曾学公高出三派,但其岁数却比曾学公小15岁,这种“辈分高而年岁小”的情况,在大家族的传承中颇为少见,也成为两人交往中的一段趣谈。曾学公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仙逝,享年84岁,与曾质粹公的去世时间仅相差1年,两位曾氏先贤在晚年共同为山东曾氏的发展与传承倾注心血,其情谊与功绩被后人永远铭记。</p><p class="ql-block"> 曾学公去世后,最初被安葬在石佛集村南的宗家楼西侧。传至六十四派祖曾闻见公世逝时,因原茔地已无合适穴位,遂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具体年份已失考)族人们又卜兆吉地,安新茔地于村前西南边,以闻见公为立主人安葬,其他族人逝世后随续安葬此地,以便曾氏后续子孙奉行祭祀。</p><p class="ql-block"> 随着家族人丁日益兴旺,传至六十七派祖曾衍绪(武都骑尉,正五品官衔)公仙逝时,原有茔地已显得狭窄拥挤,于是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氏族人又将茔地迁至刘口村正南,重新奠基修茔、以衍绪公墓穴为中心立主之位,祭祀供奉。</p><p class="ql-block"> 然而,历史的变迁总是充满波折,上世纪六十年代(1966年),因开挖水利工程——红卫河,宗家楼村西的曾家老林恰好处于河床中央,阻碍了工程开挖,曾氏家人们组织起来,不得不再次将曾学公暨吴孺人与后裔子孙的坟墓迁葬至村南中林。直至2008年,石佛集曾氏族人重修族谱之际,又专门为曾学公等先祖重新立碑,在曾学公原坟地上面筑土造茔,让后世族亲有了供奉祭祀、缅怀先祖的去处,也让家族的根脉得以更好地延续。</p><p class="ql-block"> 从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到公元2025年,石佛集曾氏在这片土地上已生存繁衍了475年。四百七十余载的风雨沧桑,曾氏族人在此开垦土地、建设家园,传承着先祖的智慧与美德,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回望历史,曾氏老祖宗创造的辉煌与荣誉,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足以光耀后世:从汉朝曾据公的忠义迁徙,到唐朝曾延世公的开闽壮举;从宋朝“曾半朝”的满门荣光,到明朝曾质粹公、曾学公的圣裔传承,每一段历史都凝聚着曾氏族人的汗水与心血,每一份荣誉都彰显着曾氏家族的精神与品格。</p><p class="ql-block"> 如今,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何“慎终追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如何传承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孝悌忠信”的思想与文化?如何让曾氏家族昔日的人文鼎盛之光重新焕发?如何推动“民德归厚”,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这些问题,成为摆在石佛集曾氏乃至所有曾氏后人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一份光荣的使命与责任。</p><p class="ql-block"> 曾子的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孝道、诚信、自省等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宗圣后裔,石佛集曾氏族人始终牢记先祖教诲,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道,在工作中坚守诚信,在学习中不断自省,努力将曾子思想融入血脉、化为行动。他们积极参与家族文化活动,修族谱、祭先祖、传家风,让家族的精神纽带更加牢固;他们热心社会公益,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达则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石佛集曾氏族人始终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将个人的成长与家族的发展融入国家的繁荣富强之中。他们或深耕农业,在田野间辛勤耕耘,为国家的粮食安全贡献力量;或投身工商业,在市场浪潮中奋勇拼搏,为地方经济发展添砖加瓦;在保卫国家之时,有志青年勇跃从戎。在投身科学、教育、医疗等行业,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为社会的进步发光发热。无论身处何方、从事何种职业,石佛集曾氏族人都始终以先祖的辉煌为激励,以传承文化为己任,以报效国家为荣光,努力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家族荣光,不辜负先祖对后人的殷切期望。</p><p class="ql-block">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石佛集曾氏的故事仍在继续。这段跨越千年的家族传奇,不仅是曾氏族人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动缩影。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石佛集曾氏族人必将继续怀揣对先祖的敬仰、对文化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诚,在传承中创新,在奋斗中前行,让宗圣曾子的思想与文化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更多曾氏力量!</p><p class="ql-block"> 曾昭浮于2025年8月写于上海嘉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