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千秋之韵 启永赋之新

夏威夷

<h1><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黑龙江省大庆市举办李清富新书《千秋永赋》研讨会纪实</b></h1> 前段时间(8月16日14时),由大庆日报·大庆书友会、中共萨尔图区委宣传部主办的“承千秋之韵 启永赋之新”——李清富《千秋永赋》新书研讨会暨“放下手机读会书”主题系列读书会活动,在大庆百湖影视基地思齐诗书画院举行。现将花絮整理如下<div><br></div> 研讨会上介绍作者李清富及新书《千秋永赋》,李清富是土生土长的大庆人,他深耕古典诗词与赋体文学多年,作品多次荣获全国大赛一等奖。而这部他潜心十年打磨的赋学力作被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刚一问世,便以其厚重的学术价值惊艳大庆文学界,目前已被中国国家图书馆、四家省级图书馆以及72所“985”“211”双一流名校图书馆收藏上架。 《千秋永赋》的作者李清富在讲话 会上李清富讲述了自己创作过程与体会。 李清富发言 尊敬的各位前辈<br>各位专家学者<br>大庆文学界的老师们:<br>大家下午好!<div><br>  今天,在这块承载着工业荣光与文脉传承的土地上,我们聚在一起,共同探讨古典文学的传承路径,分享《千秋永赋》新作,我的内心充满感恩之情。首先,要衷心感谢大庆市日报社•大庆书友会、萨尔图区委宣传部的精心组织,感谢区文联、市作协和诗词楹联学会的领导以及大庆各读书会领导的积极参与,更要感谢在百忙之中远道而来的各位师长、专家学者、茉语清澜朗诵团队以及思齐诗书画院的朋友们!你们的关注与支持,让这本浅陋的作品有了面对公众的勇气,也让“赋”这一古老文体在当代有了更多被看到、被传承的可能。</div><div><br>借此机会,我想以“承‘千秋’之韵,启‘永赋’之新”为主题,与大家分享《千秋永赋》的创作历程,以及我对赋体文学传承的一点浅见。</div><div><br></div> 我对古诗词产生兴趣并着手研究是缘于2011年时与工作相关联的需要,而真正对“赋体”的研究与创作则是始于2016年。可能是从毕业到工作这近30年对国学经典的热衷与学习,无形中为我积累了一定的古文功底。从而间接地成就了今天这本书的问世。也从没想过有一天我能以“赋作者”的身份,与各位探讨这门承载着两千余年文明记忆的文体。<div><br></div> <p class="ql-block"><b>一、创作赋文的感悟</b></p><p class="ql-block">虽然上高中时我接触过“赋”这种文体,如杜牧《阿房宫赋》或王勃的骈文《滕王阁序》等等,但是印象不深。直到2016年,我偶然间在网站上看到一些赋体文章,便产生了兴趣,于是我网购了第一部对我今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书籍---《中国辞赋鉴赏辞典》,并利用业余时间开始研究古代辞赋名家的作品,并做了大量的笔记,尤其是对生字的积累和反复记忆。</p> 《千秋永赋》这本书中原定要录入18篇赋文,包括《中国共产党赋》。该文于2021年两次获得地方政府举办的全国大型诗词大赛一等奖和建党百年大庆市征文一等奖,并刊登于《青岛诗刊》、《百家诗选》等国内重要期刊上。由于该文属于涉政体裁而被出版社拿掉。这篇文章的创作我花了五个多月的时间,看了10部与中国共产党党史相关的连续剧和电影,研究了两遍《百年党史》,在创作过程中可谓极其艰辛,其间几度想放弃,在朋友的鼓励下最终得以完成。2018年,为参加“庆祝大庆油田开发六十周年、城市建设四十周年”由大庆市委宣传部、文旅局与市文联共同主办的主题征文大赛,也为了作为大庆人的我,用真情实感以“赋体”形式书写养育我的这块沃土,重拾石油大会战那段光辉岁月和城市建设的风雨历程,我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先后走访了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铁人纪念馆、大庆博物馆,看了两遍95集关于大庆的《大型系列电视纪实片》,查阅了近百万字的史料。力求让每一个字都扎根于真实的历史土壤,应对大庆历史抱有由衷的敬畏之心。每一个典故、每一处细节,都要经得起推敲,要配得上这片土地的厚重。<div><br></div> 可以说,无论是《大庆赋》还是《马头琴赋》,每一篇文章都付出了我巨大的心力和代价。这种创作的艰辛,我想在座的各位老师都深有体会。我们都知道,古今学者或评论家大多将宋词比作“戴着镣铐的舞蹈”,而我则认为“赋体”是“戴着镣铐在刀尖上跳舞”,赋因体量大,又具备诗词的平仄、押韵和四六成句,它的创作难度极大。为了能够轻松地应对这种文体,也倒逼我在研究赋体理论之外而广泛涉猎诸如《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著作,以便丰富文化修养,夯实古文功底,否则很难驾驭这种体裁。<div><br></div> <p class="ql-block"><b>二、十年磨一剑的坚守</b></p><p class="ql-block">从对古体诗词的创作研究再到《千秋永赋》的出版发行,前后正好历时十年。这些年,与其说是“写作”,不如说是一种“修行”。从对赋体的一知半解,到逐渐摸到门径;从史料的浩如烟海,到理论的抽丝剥茧;从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到对文化传承的自觉担当,每一步都浸透着摸索的艰辛,也充满了顿悟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各位老师都知道,作为一种古老文体,“赋”已有两千多年的演变历史。而从隋朝至清代的1300多年间,赋始终作为科举考试的应用文体而存在。赋体文学两千余年的发展史,如一条蜿蜒的长河,史料繁杂,观点纷纭。要写一部“赋体文诠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赋从何来”“赋向何去”的问题。为了理清这条脉络,我翻遍了大量的文献。从《汉书·艺文志》,到刘勰《文心雕龙》;从康熙《御定历代赋汇》的序言,到当代学者对“赋体”的探索,我像一个考古者,在故纸堆中小心翼翼地拼接着赋体的演变轨迹(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最让我痛苦的是记忆力的严重衰退,导致我事倍功半,如《文心雕龙》这部书,我至少就看了五遍以上,还是记不住)。 </p> <p class="ql-block">六七年的时间里,我累计阅读了30多部古籍,其中包括《文心雕龙》《赋史》《中国文学史》《历代赋论汇编》《汉书·艺文志》等等。还有近20篇高校古典文学教授的学术论文,做了10余本读书笔记。这些资料不仅支撑了书中“赋之流变”“历代赋论”的撰写,更让我确信,赋体的生命力,正在于它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正如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城市精神,只有扎根历史,才能焕发新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我所研究的古籍和现当代赋体论文中,我发现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关于历代精品赋文的解析,或赋体探源、究理等,即便有关于赋的写作实践指导也是零散的,无法全方位展呈赋的创作理论和技巧,并不适于初学者和创作者作为参考资料去研读,也正是因为这样,在深耕赋体理论以及个人拥有比较丰富的创作实践后,我才利用了两个半月完成了10篇10余万字具有实践性或实战性的论文,虽然不够成熟或者缺乏深度,但尚可以让赋文爱好者大致了解赋的全貌以及写作技巧。</p> <p class="ql-block">有关文体选择,我也是在“守正”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如何让当代读者既能感受到古体赋的韵味,又能理解其内涵,这是我在创作和著书中反复琢磨的问题。传承不是复制,更不是完全复古。赋体要“古为今用、古声新唱”,必须在“守正”的基础上加以“创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中《肇东八里湖游记》、《幽兰辞》和《端午咏叹调》,都是以五七言诗、宋词参差的语言加上赋体的结构特点完成的。如《长津湖战役赋》就是以《满江红》词牌作为结尾收笔,意在既保持了该赋中所描述的抗美援朝英烈们视死如归的悲壮,同时又增强全文的感染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探索并非易事。比如写《马头琴赋》时,我既想体现蒙古族文化的苍凉雄浑,又想让汉族读者感受到共鸣。为此,我专门在网上去观看马头琴演奏,观察演奏家运弓的姿态,看蒙古大草原的风光。将听觉转化为视觉,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都能体会到那份悠远与深情。</p> <p class="ql-block">我始终认为,文体的选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的质地与温度和内涵的厚重与深度,让赋体从“象牙塔”走向“人间烟火”,让更多人知道,赋不仅能写“帝子长洲,天人旧馆”,也能写“油田灯火,湿地沙鸥”;不仅能颂“千秋伟业”,也能歌“人间微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学的灵魂是情感,它是文章的第一要义,赋也不例外。古人写赋,或“发愤以抒情”(屈原),或“劝百而讽一”(扬雄),或“寄慨于山水”(欧阳修),本质上都是“以赋言志”。对我而言,每一篇赋的创作,都是一次情感的投射与升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写《蒲公英文学奖赋》时,我想到的是李继平先生对文学的坚守与热爱,是他的无私奉献感动了我。是他在黑土地上默默播撒文学的希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始终相信,没有情感的赋,只是文字的堆砌;只有注入真情,赋才能“带着体温”走进读者的心里。这种情感,或许是对家乡的热爱,或许是对英雄的崇敬,或许是对文化的敬畏,但归根结底,是对“人文”的关怀,对“时代”的回应。</p> <p class="ql-block"><b>三、文学传承与时代担当</b></p><p class="ql-block"> 《千秋永赋》的书名,取“千秋传承,永世赋新”之意。这既是我对赋体文学的期许,也是我作为创作者的使命。在我看来,赋体的传承,不是把它供奉在大学图书馆里收藏,而是要让它成为当代文化的“活态基因”;赋体的创新,也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要在“守正”中“开新”。我认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一是要“承千秋之韵”,在历史长河中汲取养分。</span></p><p class="ql-block">赋体文学之所以能绵延两千余年,在于它始终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从《子虚赋》中的汉代风物,到《三都赋》中的魏晋地理,从《两京赋》中的建筑艺术,到《赤壁赋》中的人生哲思,赋记录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价值观、审美情趣。传承赋体,首先要做的就是“读懂古人的智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书中“上部·文学与赋简史”中,我梳理了从两汉到明清的赋学脉络,不仅是为了呈现历史,更是为了让读者看到,赋体的每一次演变,都与时代需求紧密相关。两汉大赋的“铺张”,是因为帝国需要彰显国力;魏晋小赋的“清丽”,是因为文人转向内心求索;唐宋律赋的“规范”,是因为科举需要选拔人才。这种“与时俱进”的品格,正是赋体最珍贵的“千秋之韵”。</p> <p class="ql-block">同时,历代赋论中蕴含的创作智慧,更值得我们汲取。刘勰说“赋者,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强调赋的“写实”;陆机说“赋体物而浏亮”,突出赋的“明畅”;姚鼐说“赋当以气为主”,重视赋的“风骨”。这些理论,对当代赋创作依然具有指导意义。比如我在写《雷赋》时,便借鉴了“以气驭文”的理念,力求气势贯通,盈而不泄。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要理解传统背后的精神内核,只有读懂这些,我们才能真正接过古人递来的“接力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二是启永赋之新,让古老文体扎根当代土壤。</span></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承千秋之韵”是回望历史,那么“启永赋之新”则是面向未来。赋体要在当代焕发活力,必须回答一个问题:传承它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它能为这个时代做什么? </p> 在我看来,至少有三个方向:<br>一是书写“大国气象”。今天的中国,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改变自然”的壮举到“航天探月”的辉煌,从“生态文明”的实践到“文化自信”的彰显,有太多“宏阔俊伟、气象万千”的题材等待赋来书写。<div><br>二是挖掘“地方文脉”。每个城市、每个地域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赋体擅长“铺陈风物”,正好可以成为地方文化的“代言人”。比如大庆的石油文化、哈尔滨的冰雪文化、齐齐哈尔的鹤文化,都可以通过赋的形式得到更生动的呈现。这不仅能增强地域文化认同,更能让赋体走进日常生活。</div><div><br>三是表达“个体情愫”。赋体并非只能写“宏大叙事”,也能抒发个人的喜怒哀乐。我的《幽兰辞》《梅花赋》《草赋》,便是借草木寄情,表达对平凡生命的尊重。《灵犬赋》则是通过描写人与动物的温情,传递“万物有灵”的理念。让赋体从“庙堂之高”走向“江湖之远”,才能真正贴近当代读者。</div><div><br>当然,创新离不开对“度”的把握。我反对两种极端,一种是“食古不化”,死守古人格式,让赋变得晦涩难懂;另一种是“离经叛道”,完全抛弃赋的体式特征,名为“新赋”实为“伪赋”。真正的创新,应如古人所说“随心所欲不逾矩”,既保持“铺陈排比、骈散结合”的文体特征,又融入现代视角与语言节奏,让读者“既见古人,亦见今人”。</div><div><br></div> <b>四、感恩研讨会---以文会友,共赋新篇</b><br> 《千秋永赋》能走到今天,离不开太多人的帮助。感谢大庆这片土地的滋养,让我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感谢历代赋家的智慧,为我指明探索的方向;感谢国家图书馆、各名校图书馆的认可,让这本书能进入学术视野;更感谢今天到场的各位专家学者,你们的批评与指正,将是我未来创作的动力。<br>如果有人问我:“花这么大的精力和财力出一本赋书,值得吗?”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赋体文学的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代人的责任。当我看到它被72所“双一流”名校图书馆收藏的证书,想到或许有某个年轻学子会因为它而爱上赋体,甚至投身创作,我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有了意义。<br>各位老师,赋体文学的长河,从《诗经》《楚辞》流淌至今,曾见证过汉唐的雄风,也经历过宋元的雅致,如今正等待着我们为它注入新的浪花。大庆这座城市教会我,“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传承赋体,我们或许面临着“读者少、研究者少”的困境,但只要我们心怀热爱、脚踏实地,就一定能让这种古老的文体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希望。<br>最后,愿以吾辈之笔,承千秋文脉;以吾辈之心,赋时代新声。”期待与各位一道,在赋体文学的道路上继续探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遐播寰宇,为中华民族走上世界民族之巅,而奉献我们的一份微薄之力!<br>谢谢大家!<div><br></div> 在研讨会现场,参会的专家学者纷纷对《千秋永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肖铜先生讲评 <b>肖铜先生</b>(大庆市全民阅读主讲师、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说,这本书把赋的历史沿革学术论著、创作成果熔铸到一本专著之中。这是一部文学科普著作,“控引天地、错综古今”;这也是一部文学研究著作,“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这更是一部文学创作著作,“古为今用,古声新唱”。《千秋永赋》就是一本值得放下手机、鉴赏学习的书,更是足以收藏馆阁、流传后世的一本书。 王天臣先生点评 <b>王天臣</b>(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大庆市全民阅读主讲师)认为,《千秋永赋》展现出了珍贵的学术坚守与文化担当。著作资料详实、论证严谨,更以复古创新的实践,拓展赋体现代题材,为传统文化传承开辟新路径。 王法胜先生点评 <b>王法胜</b>(大庆石化作协主席,大庆市全民阅读主讲师)点评说,《千秋永赋》是一部承古开新之作,全书结构清晰,成功将古典形式与时代主题结合。既尊重赋体传统体制与艺术高度,又主张融入当代生活情感,探索其服务于当代的可行路径。虽有部分阐释稍简、题材可拓等微瑕,但有效唤起了大众对赋体的关注,彰显了赋体与时代同行的生命力。 孙忠诚先生点评 <b>孙忠诚</b>(原大庆市教师发展学院师训部副主任、副研究员,大庆市全民阅读主讲师)说,这是一部“难能可贵”的力作。作者身为大庆公务员,在学术基础薄弱的环境中,克服研究难点,独立撰成30万字综合性专著,实属不易。本书融赋史、赋论与创作为一体,既填补了当代赋学缺乏系统、实用专著的空白,又以规范典雅的自撰范文树立了创作标杆,对引领辞赋研究风气、推动正统辞赋创作具有重要价值。 张大海先生点评 <b>张大海</b>(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大庆市全民阅读主讲师)说:李清富先生在《论赋之价值》中的一个观点我很赞同,他说:“赋的最大价值还在于‘应用’。当前赋体研究多理论而少创作,缺乏实践支撑。但这本书却兼具理论与实践,尤为可贵,然而书中赋文数量与主题仍有扩充空间。 杨铁钢撰写书评 大庆市教师进修学院原党委书记杨铁钢未能参加本次研讨会,为本书写了书评。书评如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千秋永赋》读后记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杨铁钢</p> 《论语》第七章《述而》开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翻译成今天的白话就是:只叙说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而不自己创作;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东西”。这是孔子的治学主张和谦虚的态度。从实而论,孔子是既述又作、述作并行的,不然,他也成不了圣人。读了李清富的《千秋永赋》,使我立刻想起了孔圣的前言,并认定:李清富是“信而好古”的人,《千秋永赋》是既述又作的成果,值得点赞和研读。<div><br>《千秋永赋》煌煌30万言,由上、中、下三部组成。但按其表现的内容和作法,实为“述”、“作”两部分:上部“文学与赋简史”和中部“赋论辑要”上篇“历代赋论”为“述”,即对前人有关赋的产生发展、定义内涵、文体特征、种类划分、写作要求等的认知论述、研究成果进行梳理、钩沉、归纳、诠释;中部下编“著者赋论”和下部“著者文辑”为“作”,即是李清富对“赋”的认识、理解和看法的阐发,以及自我创作经验体会的表白,更有创作实践成果——赋体作品的展示。由此使《千秋永赋》成为近年来,业界少有的“赋”学理论探究和赋体作品创作相辅相成、有机合一的佳作。</div><div><br>赋,是一种文体,与近体诗及词、曲都是由汉语及汉字的独特性所决定而成的最具中国特色并为中国所独有的文学体裁。相比于其它文体——体裁,从古至今,赋都是小众化的——从事赋体创作的作家少,出产的作品数量少,能赏读赋体作品的读者少,即使在赋最繁盛并以其作为一时代文学标志的两汉依然如此。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赋体作品创作技法要求高而难作,赋体作品的技法含量大而难读。因此,认知赋尤其要创作赋必以学为先导、根基。学到精深程度才能“述”,有“学”、能“述”才能“作”。《千秋永赋》的出版证明了李清富对赋体知识的学习达到了专业——高校古典文学教师的程度,因此,他的“述”做到了理之清通、诠之透辟、论之畅达。也因此,才使专业人士读后,钦佩其积学之广,治学之严,成效之显;非专业人士读后,可明“赋是中国所有文学体裁中唯一一种诗与文的融合体,可称为一种另类,即诗即文,亦诗亦文”(9),可知赋的肇始之源在“诗”(《诗经》)与“骚”(楚辞),可观赋的发展流变为骚体赋——→汉大赋——→骈赋(俳赋)——→律赋——→文赋,可辨各类赋体制特点与写作方法,进而叹服《千秋永赋》不愧为引领后学在文学殿堂畅游最为可靠适用的向导指南。</div><div><br></div> 相比于《千秋永赋》“述”的部分,其“作”的成果更为可喜可贺。“著者赋论”不计“引言”和“赋论后语”为10篇,是李清富多年“研赋、学赋、作赋的一些心得与体会”。10篇赋论按其表达的内容又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由“论文以载道”“赋体的文学传承浅论”“论赋家修养”三篇构成,从宏观的视角探讨文学规律,涉及的是文学价值论、发展论、作家论的问题。因是规律、大道、常理,所以仍不乏“述”的内容,但确有创见,更可贵的是能与时俱进,守正不阿。如下之论即可见一斑:作家的“品格、情怀、胸襟和境界等因素汇成作品的气韵;才华、学问、修养和阅历等因素成就作品的质地;而所处的不同时代、人文环境及社会生态则决定了作品的风骨”(165),因此,作家应明确和坚守如下正念认知:“人品决定文品”、“积学方能广才”、“阅历决定作品的厚度”、“创造力决定生命力”;“我们需要更多有良知、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文学爱好者、文学家们勇敢担起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创作出更多符合和反映时代精神,弘扬正风、正气,以及具有教育意义或审美情趣的好作品,为当今的文化天地注入源源不断的清流。另一方面,中国当代的文化艺术界主管部门也要时刻肩负起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正统的传统文化使命,让‘文以载道’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并加强对各种门类文艺作品的审核和筛查力度,彻底清除文化毒瘤,不断地培养出优良而利国利民的好文风”(159);“在对待中国文学的承继上,应采取‘双向’原则……取其精华,用其可用才是正道……文化复兴、文化自信、文化强国也正在引领时代浪潮。由于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兼容性,因此,我国的文化事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还应该继续持开放包容的态度”。(239)李清富如上主张、观点,看似老生常谈,实则源于自身对文学大道规律的深切体认,是发自内心的感悟和呼吁,对作家个人的成长和整个文学事业的健康发展,实为洞察深刻之见、紧关切要之论。“著者赋论”其余七篇,则以微观视角研讨赋的体制特点、创作技艺、鉴赏方法。因多是李清富学赋、作赋、赏赋的独家实践做法和心得体会,因此对同道共好者尤具现实、切近的学习、借鉴的价值和作用。也正因此,决定了《千秋永赋》具有当下赋体爱好者、创作者应学必备的案头书的价值和功效。<div><br></div> “著者赋论”是李清富理论创作的成果,《千秋永赋》中的“著者文辑”则是李清富赋体作品创作的集成。17篇赋作,除《大道赋》表现的是抽象的现象、规律外,其它16篇按其表现的题材可分自然、人文两大类。自然类可分景物(《云赋》《雪赋》《雷赋》《肇东八里湖赋》)、动物(《苍鹰赋》《灵犬赋》《蚊蝇赋》)、植物(《梅花赋》《幽兰赋》《禾苗赋》《草赋》)三小类;人文类又可分为事物(《端午节咏叹调》《大庆赋》《蒲公英文学奖赋》)、器物(《马头琴赋》)两小类。如从体裁、风格赏析可知:《长津湖战役赋》《大庆赋》近汉大赋;景物、动物、植物、器物之作似魏晋咏物抒情小赋。上述诸作,不论何者,都是李清富集长期热爱、学习赋体所积的学识和数十载人生历练所获的感悟,加上持之以恒的写作实践所成的素养、能力综合发力的成绩:是思想浓度很高的赋作,是情感寄蕴饱满的赋作,是艺术含量丰盈的赋作,因此是不可多见的今人所写的真正赋作。称得上是继承性发展、创新性转化的艺术实践和优秀成果!<div><br></div> 李清富艺术实践的所得及其成果《千秋永赋》的出版给我们的启示是:爱好文学,是人生高雅、美好的情趣与追求;爱好文学、从事文学创作,必须遵循人生、艺术的大道、规律而行,才能有得有成。这个大道、规律就是:做人为基、博学兼修、述作并行、守正创新,这也正是李清富成功的密码所在。<div><br>李清富创作、出版《千秋永赋》,可喜可贺。同时,也确有明确认识已成以期大成的必要。《千秋永赋》首先是成色含量达到专业水准的文体(赋)学著作,但也有微瑕可辨,突出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div><div><br></div> 一是行文表达有欠谨严。如第39页,本是评述“宋词主要成就”,引当代词学大家叶嘉莹先生之论作结即可。却接述“自宋代以后,涌现出不少关于词作的论著”,并一直讲到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不算赘述亦属失宜。再如第100页至103页,介绍的是明代陈山毓的赋论——作赋“五秘”之说,言明逐条引证剖析,却在第四条终结。读者不解,回首细究,才明作者将“五秘”之三“气”和之四“情”合二为一成“论赋家才气与情感”加以综评。非不可行,但终因缺乏必要交代申明导致行文前后矛盾。《论赋之鉴赏》一章的行文之弊亦然(见173-183页)。<div><br>二是编辑体例不够简明扼要。集稿成书,重在编目,要在归纳得当、眉目清晰、简明扼要。观《千秋永赋》编目体例,繁复错杂:初分三部,部下有篇有章,章之内容标目及排序均欠逻辑章法的考量。</div><div><br></div> 《千秋永赋》可读可学;所存微瑕可辨可免。清富盛年,前程远大:一如既往,持之以恒,更上层楼,可期可待!<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  2025年8月10-12日</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 <p class="ql-block">研讨会上<b>窦同关</b>(大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大庆市全民阅读主讲师),<b>霍东来</b>(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大庆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b>魏立平</b>(黑龙江作协会员、大庆诗词楹联学会会长助理),<b>包晰莹</b>(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b>任左群</b>(大庆市萨尔图区作协副主席)等均在会上发言,深入剖析《千秋永赋》的理论架构与文化价值。</p> 会上朗诵的《千秋永赋》书中的代表作《梅花赋》 现场朗诵李清富的《端午咏叹调》 两个半小时的研讨会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div>也许,这就是对古典文化与赋体的探索和追寻吧。</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会后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