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四十年的光阴悠悠而过,记忆的闸门一旦开启,那段青春年少时求学的趣事,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p> <p class="ql-block"> 那时,年仅二十二岁的我,像一只羽翼未丰却渴望翱翔的小鸟,第一次告别了那座熟悉得如同掌纹的五线小县城,奔赴蚌埠求学,学校坐落在蚌埠凤阳县的门台子小镇,学校条件在当时还算不错。小镇有一条小街,平日里冷冷清清,唯有清晨集市时,才会短暂地热闹一番,人群熙攘,喧嚣阵阵,随后又重归宁静。</p> <p class="ql-block"> 在小县城的学校里,身边环绕的皆是本地的同学与老师,方言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大家紧密相连,交流起来自然流畅,毫无隔阂。可来到门台学校里的同学,却来自全省的四面八方,皖南皖北方言的差异,在不经意间便会碰撞出别样的火花。</p> <p class="ql-block"> 开学没过多久,一个周末,我的鞋子不巧破损了,急需上街修补。作为新生,出校园必须向老师报备。于是,我匆匆跑到老师面前,操着一口带着浓重家乡口音的方言,急切地说道:“今天周末我的孩子(鞋子)破了,需要上该(街)修孩(鞋)。”老师听闻,脸上瞬间浮现出疑惑的神情,那眼神仿佛在努力解读一段神秘的密码。我见老师一脸茫然,心中愈发焦急,语速不由自主地加快,可越是着急,话语越是含混不清。老师则一直诧异且困惑地看着我,我俩就那样呆呆地站着,仿佛置身于两个截然不同的语言世界,谁也无法将对方拉进自己的沟通轨道。</p> <p class="ql-block"> 如今回想起这段往事,不禁哑然失笑。那是我青春岁月里一段别样的小插曲,它承载着初入陌生环境的懵懂与无措,因方言差异引发的小误会,却也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点缀着那段丰富多彩的求学时光,成为我生命中难以忘怀的珍贵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