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良 龚维强 <p class="ql-block"> 在文旅深度融合的时代浪潮中,"文"是灵魂所系,为发展注入精神内核;"旅"是载体支撑,为文化传播搭建传播桥梁。当下,国内网红打卡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淄博烧烤以烟火气温暖人心,天水麻辣烫凭地道味传扬四方。然而当流量热潮退去,如何将短暂的"网红效应"转化为持久的"留量优势",让"顶流"变"长红",稳稳接住这“满天富贵”,成为当前文旅发展亟待破解的课题。</p><p class="ql-block"> 讲好中国故事,文化是根脉所依。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正是赋予文旅项目生命力的关键。一栋没有故事的房屋,不过是冰冷建筑;当被赋予文化基因,它便成为历史的讲述者,让我们得以触摸岁月的温度,听见文明的心跳。</p> △青山绿水宝林冲 <p class="ql-block"> 1988年出生的宝林冲社区党支部书记张良,曾深耕旅游行业多年。这段经历让他对"文旅助农"有着独特洞察:每个地方都有专属的文化密码,解码宝林冲的故事,正是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能。昨夜,好友张松鹤在网上发布《宝林夜话——新屋湾故事》,带着乡土气息的方言文字,瞬间点燃了乡贤们的故园情思。当熟悉的乡音通过屏幕流淌,游子的心便被一根无形丝线牵回故土。正沉浸其中时,张良发来两张摩崖石刻照片,惊喜如清风拂面,困意顿消。考虑到文史专家乔山博士深耕益阳地方史的严谨学养,我们当即约定次日共赴宝林冲实地探访。</p> △银杏大道 <p class="ql-block"> 8月23日,虽已立秋,而窗外蝉鸣依旧,热浪滚滚。但这丝毫阻挡不了我们探寻历史文化的脚步。怀揣着文化志愿者的热忱,我们驱车驶向宝林冲社区。山路狭窄曲折,仅容单车通行,正当犯难时,社区干部陈秋江已等候在此。他热情的身影,让我们第一时间触摸到这片土地的温度。简单寒暄后,众人直奔滴水洞摩崖石刻。陈秋江挥起柴刀,利落地劈砍石刻旁的杂树乱草——这一动作,像是在为沉睡的历史掀开蒙尘的面纱。我们踩着松软的杂草,轻轻拂去石刻上的落叶尘土,指尖触碰的,仿佛是千年时光的脉络。</p> △滴水洞桥遗址 <p class="ql-block"> 经实地测量,这块与山体相连的巨石静卧山脚,下方溪流潺潺,似在诉说岁月往事。石面长196厘米、宽172厘米,材质为坚硬的流汶石,历经风雨仍保持着岁月沉淀的质感。清理完毕后,我们开始逐字解读石上文字。因自然风化,部分字迹已模糊难辨,只能结合上下文推测,恍若在与历史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初步考证,此碑为乾隆十八年(1753年)所立的修桥修路功德碑,由刘、游、廖、陈等六姓乡贤牵头修建。这块小小石碑,不仅是先民团结互助的见证,更镌刻着一个时代共谋发展的集体记忆。</p> △滴水洞摩崖石刻 △陈秋江解读石文 <p class="ql-block"> 与陈秋江的交流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他对家乡的赤诚。提及宝林冲往事,他目光灼灼:"2016年前这里是沧水铺镇双板桥村,清代属县治二十里地界。"据他讲述,1966年修建廖家坳水库时,在山崖处还能走进滴水洞,这个被当地人称为"大地之眼"的所在,默默见证着土地变迁。前几年修乡村公路时,这块摩崖石刻重见天日。曾有人欲高价收购,陈秋江斩钉截铁拒绝:"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只要我活着,谁也别想买走!"质朴的话语里,是对文化根脉最坚定的守护。他还提到,滴水洞石拱桥遗迹至今仍在:原桥被水泥路面覆盖,但轮廓清晰可辨,"那是沉默的历史证人"。</p><p class="ql-block"> 双板桥廖家坳,这条曾连接衡龙桥、沧水铺、泥江口的古驿道,曾是商贾往来的重要通道。3里长的山坳两侧林木茂密,曾有土匪出没,过往行人需在穿石庙集合9人,手持庙中备好的木棍,结队穿过险地,到泥江口水满冲的洪山庙存放木棍;返程时亦遵循此规。这看似简单的"凑棍"习俗,实则是先民在动荡年代求生存、谋发展的生存智慧,是草根群体互助共济的精神缩影。</p><p class="ql-block"> 考察尾声,热情的陈秋江邀我们去家中喝茶。青山环抱间,一碗姜茶的香气在唇齿间弥漫,姜的辛辣与茶的清苦交织出独特的温暖。围坐闲聊时,他讲述的乡村故事像散落的星子,点亮了我们的人生体验。暮色渐浓时,幸福感在空气中静静流淌——我们不仅寻到了历史的碎片,更触摸到了乡土的温度。这份源自文化认同与乡情羁绊的力量,将激励我们继续用笔端记录文明,用镜头传递温暖,让更多"宝林冲故事"被看见、被铭记。</p> △廖家坳水库 <p class="ql-block">△滴水洞遗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