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翻晒(三十三)“888”与心理消费,(原载1992年7月9日《苏州日报》)

阿庚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阿拉伯数字中的“8”,如今似乎交了好运,身价倍增。比如电话号码中有“888”、“518”、“168”之类的,便成了可以待价而沽的珍品。其所以如此,并非这些数字本身有什么高于其它数字的价值,而是讨巧于它们的读音与“发发发”、 “吾要发”、“一路发”相似。“发”者,“发财”、 “发达”也。于是,它们成了受人喜爱的吉利之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花钱买吉利,是人们心理上的需求,或者说是一种心理消费,它与迷信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这种心理消费,古今中外都存在,甚至俯拾即是。你看,举办婚嫁喜事之家,购买喜糖时,关注的重点,往往是那喜糖袋上的“喜喜”字、龙凤图案和红色,而不是袋里的朱古力或巧克力了。日前去广州,朋友以发菜汤招待。发菜滋味平平,可是发菜是“发财”的谐音,友人待之以发菜汤,有“恭喜发财”之意,足见友人的盛情。在日本,樱花和龟是吉祥和长寿的象征。蝙蝠在我国,有“福”的寓义,因此,绘有蝙蝠图案的产品,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农村,是颇有销路的。然而在美国,蝙蝠则被视作丑恶和恐怖的象征,如果我们的出口产品绘有蝙蝠图案,恐怕是难以在美国打开销路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由于自身特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都有一些崇奉的事物,也都有一些忌讳的东西。这种心理上的崇奉和忌讳,往往决定其对某些商品的取舍。充分认识、悉心研究群众的这种心理上的好恶,进而开发、利用它们,这在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的今天,也已成为或者正在成为一些企业家重视和掌握的经营之道。</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