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知青,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根据政府政策,从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农村或边远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年轻人。时至今日,这个群体已进入晚年生活,平均年龄超过75岁,那些未返城知青多数散居于东北、西北等原下乡地区及中小城镇,不少与当地村民组建家庭,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活圈。</p> <p class="ql-block"> 知青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插队落户,与农民杂居在一起的,同农民一道挣工分,自食其力,如遇机会,可以抽调回城。另一类是支边的生产建设兵团知青,名义上是兵团战士,过着半军事化的集体生活,享受微薄的工资,但不能招工回城,这样的知青有200万人,占全国知青的五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 到1978年年底,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进入第十个年头,全国下乡与支边的知青总数已高达2000万人,实际尚在农村或边疆接受“再教育”的还有1000万人。及后,绝大多数知青都返回城市。假如他们没有回城,可能出现两个截然不同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 假如当年的插队知青没有回城,与当地农民通婚、长期生活,可能形成新型农村社群。这种融合,从乐观的角度来说,他们能够将农村的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利用专业知识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可能改变传统农村的宗族结构,促进社会流动性。另外,也有可能出现资源过度集中而导致的社会矛盾。</p> <p class="ql-block"> 从现实情况来看,如今仍然在农村定居的知青群体:通过婚姻或土地承包长期扎根农村,占比约15%-20%;其中的城镇安置群体,通过廉租房、公租房等政策在县城或乡镇定居,占比超60%。他们的现状主要包括政策保障、地域融合与社会关怀三个维度。</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兵团知青,常年生活在条件艰苦的基层连队,看不到前途,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要求返城的愿望比插队知青更迫切,更强烈。从不太乐观的角度来考虑,倘若兵团知青群体继续留在原地屯垦戍边,兵团解体或改为农垦后,这一群体可能会加剧边疆地区的社会问题。</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70年代末,“十年动乱”结束后,国家的整体情况正在迅速好转,唯独知青的生存状态尚未得到根本改善,这就必然导致不少兵团知青对有关政策的强烈不满。一些了解知青尤其是兵团知青内情的人不无忧虑地说:“知青状况如果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我看迟早要出乱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