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文化汉冢</h3></br><h3>作者 黄玉玺 </h3></br><h3>汉冢,就像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人文的光辉。</h3></br><h3>——题记</h3></br><h3>◎序言</h3></br> <h3>在一马平川的宛南平原上,白桐干渠像一条白玉带穿流而过,又像一条瓜藤顺延攀爬。或许它是小流域里的“大河文明”,附在它身旁的每个镇子和村庄犹如这条瓜藤上结出的一个个大金瓜,闪耀着迷人的光彩。</h3></br><h3>这个万物葳蕤的夏天,汉冢大地就是一个无比妙曼的世界。历史老人从这里一路走来,站在深厚的黑土地上沉思,青纱帐般的玉米田里不知演绎过多少古今故事;原始森林一样的国储林中一定有过大起大落的乡土传奇;璀璨夺目的卢园景区张扬着人文乡愁与现代时尚……</h3></br><h3>走进汉冢,聆听那来自原乡土地上的悠扬声音,感受那穿越历史时空的伟大力量,感悟那岁月沉淀下来的两汉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戏曲文化、文学文化的独特魅力。</h3></br><h3>◎汉冢是条龙</h3></br><h3>人说汉冢是个好地方,好在哪里?据说,好在那里的山水灵秀,田地肥沃,这里是人们常说的老东乡,黑土上浸地,抓一把土放在手里攥一攥就能攥出油来;好在那里历史丰蕴,古迹流芳,随地挖一下就能挖出秦砖汉瓦来;好在那里人文气息浓厚,人杰地灵,涌出一众有作为有影响的人物。深水藏蛟龙,鄽阛出人杰。在这片氤氲在沉香的家园里,一茬一茬的汉冢人曾闯荡出那么多有利家国的声响色彩和世事大成,让汉冢成为闪耀盆地的一颗璀璨明珠。</h3></br><h3>一老乡,易经师,论起汉冢,他煞有介事地用风水学断定:这地儿绝对有龙脉之象,蕴含特殊地气,是个出人物的方域。他甚至具象化地描述道:最北部的高岗就是龙头,跃进二渠和国道倚偎在龙脊之上,遍布原野上的村落就是龙身和龙爪,南部低洼的田湖塘就是龙的尾巴……</h3></br> <h3>汉冢处于南阳府东南二十公里处,西依棘水,东带桐河,北望伏牛,南通荊襄。白桐干渠横穿全境,润泽滋养着这方土地,水是生命之源,水是招财之物。312国道通衢南北,支撑着汉冢作为隘关重镇的地理优势。交通先行,一通百通。我想,这些也许就是所谓龙脉地气的注脚吧。是的,它们就是龙脉,特别是312国道,因为它对汉冢影响太大了。</h3></br><h3>312国道,犹如盘踞在华夏大地上的巨龙,它东起世界的最大都市上海,西至丝绸之路起点西安;一头连着当今世界最耀眼的现代文明,一头连着千年以前的地球中央大唐帝国的盛世繁华。黄金路,路黄金。汉冢就是陪伴在这条金龙身旁飘然欲飞的金凤凰。</h3></br><h3>312国道,是古夏路的一部分,是南阳往东南通向江淮吴越的唯一官道,越过宛城,西通武关,北达洛京。从古至今,东南驿道就像一条活力奔腾的大动脉,源源不断将中原与东西南北方向的物流、人流、文化往来输送、生生不息。在久长的历史岁月里,这条古道上,曾走过凡夫俗子,走过达官贵人,走过贾商小贩,走过军队马帮。因此,有人说东南驿道既是历史之道,也是文化之道,是世代游动的一条飞龙。</h3></br><h3>汉冢是居古道而立的古镇,历史久远悠长。在历史的那个瞬间,大汉王朝一位公主、一位太后曾经际遇过这方皇天后土,使汉冢与皇家沾亲带故,烝烝皇皇。</h3></br><h3>◎大姑冢</h3></br><h3>汉冢旧时称大姑冢,刘元葬此故名,东汉初逐渐形成地名,一贯至今。没有渊源来头,怎么能久长地称呼了二千多年呢?到清代称白上铺,民国时改称汉冢。</h3></br> <h3>现在汉冢小学院内仍保存着大姑冢墓。墓体上碧草葱茏,四围是花钢岩石艺围栏,旁立古碑,颇显肃穆壮观,古韵沧桑。古碑正中书“大姑冢”三个字,旁书小字:“光武长公主葬于此,北至上马石,东至走马岗,西至水阁亭,南至焦鼓营,皆光武遗迹……”</h3></br><h3>汉冢,原古是个普普通通的聚落,在历史的那个瞬间,偶然又必然地碰上了刘元,从此便有了气质和内涵,光武长公主的光环还是很耀眼的,其墓冢及延生文化已坐化为汉冢标志性的历史符号。</h3></br><h3>少年时代,上大姑冢街赶集,每走过那个大土冢,总有一种莫名的敬畏。只知道那里面躺着“大姑”,一位大公主,并不清楚“刘元”是谁,也忘记了是谁告诉我那个大土冢的故事。但是,它在莽原上那缓慢而又凝重的隆起,那柔和而又粗砺的线条,还有突然产生的庄严之感和被与过去的时空连接的深远之感,却始终清晰地印刻在心里。</h3></br><h3>也许,也许吧,这就是历史。很多时候,历史并非以整体的,而以碎片化、口口相传的方式流进一个生存群体之中,千家万户的汉冢,该有多少烟雨世事,而世事变幻着变幻着就成了历史。老人讲的某段过往,长辈走过某个坟头突然的感叹,都在无意间把你置身于历史的河流之中。这一时刻,这片大地上的山水、风物、房屋、村落,那活着与死去的人——和你之间产生了某种呼应。你不再是孤零零的你自己,你是有结构的人,你有自己的祖先,祖先的荣光、耻辱、斗争和坚韧依丝照耀着你,你有那条河流,它从最初孕育你因子的那个人起,就一直流淌,恒在长远。</h3></br> <h3>那个大土冢和关于它的传说塑造并影响了最初的我,使我惊讶于和自己相关的的恢弘、壮烈和复杂,也对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产生了巨大的兴趣。我想,这是每一个少年都会有的成长历程和成长方式。之后,我知道了光武帝刘秀,知道了刘秀的二姐叫刘元,而且知道这里曾发生一场莽汉之战剧终时的追杀,刘元就是在这里被戕害的。噢,那个大土冢里埋的可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是大汉公主!是天朝皇姑呀!</h3></br><h3>直到有一天,我饶有兴致地翻开了司马光《资治通鉴》,找到了刘元遇难的那一节记载:“新莽地皇三年十一月刘縯欲进攻宛,至小长安聚(今瓦店),与甄阜、梁丘赐战;时天密雾,汉军大败。秀单马走,遇女弟伯姬,与共骑而奔;前行,复见姊元,趣(促)令上马,元以手挥曰:“行矣,不能相救,无为两没也!会追兵至,元及三女皆死……” 刘元殁后,随地简葬于汉冢北寨门外。建武二十五年夫邓晨亡,光武将刘元尸骨移洛阳与晨合葬于洛北邙山。这之后的大姑冢只是个衣冠冢。</h3></br><h3>发生在小长安聚的这段故事非常感人,《资治通鉴》虽然仅有寥寥61字的记载,但是给后世留下来无限的遐想。刘元作为一名女性,在历史的长河中非常普通,但她并不是一个平凡的女子,是有大思维、有大格局的女人。她为革命事业有忘我牺牲的精神,“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亲人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牺牲了自己,成就了弟弟妹妹。当义军遭到毁灭性打击的时候,舍弃了小家,保全了大家。在反葬复汉的大义下,虽光荣就义,却为义军保全了希望。大姑冢,记录和驻存了汉代这样一则感人的姐弟手足情的故事,也留下了一个非常怪异别致的地名。</h3></br><h3>参与编纂《汉冢乡志》,我曾接触过一位副乡长,他憎嫌地说:汉冢,大姑冢,就是座坟嘛,这名字太不吉利了,汉冢要发展,就得换名,准备上报并改掉这个悔气倒霉的名子!但这事后来就没有了后来,不了了之。在全国改名的地方有几处,金陵改为南京,庐州改为合肥、徽州改为黄山、常山改为石家庄,但实践证明,这些改名成为很失败的范例。咱小地方当然不能和大城市相提并论,但真的把习惯地喊了几千年,并有故事内涵的汉冢改个名,并不是个简单的事。我想,放着正儿八经的历史资源不用,却要另辟蹊径,是不是脑路跑偏了。恰恰相反,我们最大问题是没有用好这些历史资源。我想,既使改了名,也好不到哪去,估计也会以失败而告终!</h3></br><h3>◎鲁桑庙与云罩寺</h3></br> <h3>西汉,薄姬太后,汉高祖刘邦宠姬,汉文帝刘恒母亲,汉景帝刘启祖母。她辅佐文景二帝开创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盛世。使西汉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昌盛强大的盛世王朝,成为中华文明榜上明治中兴的黄金时代。</h3></br><h3>但谁能想到,这位大慧大智又有作为的薄太后竟与汉冢这个小地方发生了关联。在刘邦北伐行军途中,亦可说是战时状况,刘邦为保安全,让薄姬和眷属隐居汉冢。汉冢有两处与薄姬相关的遗迹,这就有了薄姬曾隐居汉冢的依据和注脚。</h3></br><h3>汉冢街东三里苏庄有薄太后庙,是为纪念薄姬而立的庙堂。据明嘉靖《南阳府志》载:“薄太后庙在城东南鲁桑园,即此,洪武三年苏姓从山西洪洞迁此易名苏庄……” 现存“薄太后庙”碑一通及重修碑两通。古碑记载:“秦末,高帝西征,率队徒至,恐战乱危,故将妃薄姬及属眷隐居于此……” 薄姬为安全掩盖其身份,改姓鲁氏。薄姬在隐居汉冢期间,热心教化汉冢一方子民授人耕织,乐善好施,恩泽乡里,还专心母兼师训儿子刘恒。薄姬曾引进桑树开桑园,百姓广泛种植,以发展养蚕织丝业增加经济收入。薄姬善慈博爱,灾荒年还赊饭救助灾民。薄后被百姓尊称“鲁义姑”,她所引桑树称“鲁桑”,所居之所称“鲁桑园”。逝后百姓爱戴感念太后恩范,故建薄太后庙,汉冢人俗称“鲁桑庙”。</h3></br><h3>另一处纪念薄姬的遗迹,是汉冢街东南五里李王庄的云朝寺。据寺内古碑记载:“汉景帝三年,薄姬亡,百姓闻其辞世,感其恩德,遂在灨水之畔,高丘之上(现云朝寺址),周围土润地肥,地脉精质,沛沾雨露,教化大行,经勘是南阳之太极点,谨择圣地建薄姬祠,供奉纪念薄太后,人们尊之为神。大元顺帝九年,元惠宗改祠建寺。奠基时,天气炎热,忽有祥云飘至,遮日成荫,彩云朝佛,神奇万分,故定名云朝寺。” 寺内存有两通薄姬教子的石牌石碑:一通是“薄姬育子”牌,在半开门旁,薄姬悠闲的抱着儿子刘恒。另一通是“母兼师训”碑。这两块牌碑相互印证一段大汉秘史,即薄姬曾在汉冢隐居,而且为刘邦培育一个优秀的儿子,这是薄太后一生中最大的功绩。</h3></br> <h3>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作为南阳盆地上的平原之乡,汉冢这方偏僻贫瘠之域,能安全隐居刘邦宠姬和皇子,这也是汉冢为历史做的一大贡献。这正是:林荫能掩可隐虎,巷陌当深可藏龙。太后寄宿平民地,扶佐汉室留英名。</h3></br><h3>◎王莽撵刘秀与村名</h3></br><h3>汉冢是个有故事的地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情感,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有传说,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曾经伤痕累累,这里的每一个村庄都有无数的传奇。其中,王莽撵刘秀的传说,就是百姓闲暇拉呱时最喜闻乐见的段子。</h3></br><h3>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得了汉室江山。为铲除后患,王莽带人四处追杀幼主刘秀。因此在中原各地都有不同的传说,这些故事极具神话色彩,通过动植物救助、地理景观奇幻变形等情节展现刘秀逃亡历程。王莽撵刘秀的传说已成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h3></br><h3>另外,从历史事实看,刘秀是南阳郡舂陵(瓦店白水村)人,南阳是光武发迹之地,初始在此区域进行反莽斗争留下许多印记。汉冢一些村落因此而形成地名,也在情理之中。</h3></br><h3>如街西三里有刘秀营,因刘秀军队在此安营驻扎而名。传说王莽撵刘秀,光武夜宿该村,为催促刘秀快跑,以躲避王莽追杀,刘秀营的鸡叫比其它村子早一个时辰。一直到今天依然如此,你说这也太神奇了吧。</h3></br><h3>街西南一里有莽将庄,居刘秀营南边一里地,因王莽军队在此驻扎而得名,后讹称马前庄。</h3></br> <h3>街东南二里有走马岗(今老卢岗),传说王莽撵刘秀曾走马此处,因高岗丛林遮挡刘秀逃过一劫,后留有“走马岗”碑故而得名。走马岗现由卢庄成功人士卢士堂斥巨资打造成卢园风景区。</h3></br><h3>街南三里有焦鼓营,因该村为刘秀军队与王莽军队对峙交战处,激战中鼓声清脆响亮而得名,后讹称焦古营。</h3></br><h3>街北三里有上马石村(今西宋庄)。刘秀反莽曾在此扎作战,他年幼个矮骑马得站在上马石上方可完成,村南留有上马石遗迹而得名。老辈人说,该上马石上有宝剑形印痕,传说是刘秀上马后宝剑掉下来撞击所致。</h3></br><h3>汉冢老街中间有一蛤蟆坑,传说王莽撵刘秀时追的紧急,刘秀机智地躲入塘中荷叶下,为掩护汉王,该坑蛤蟆都禁口息声。一直到今天这个水塘中的蛤蟆仍然都不会叫唤。你说神不神?</h3></br><h3>刘秀营东北地,原有一汪“水阁凉”坑潭,老百姓俗称“饮马坑”,坑畔有“水阁亭”古建,这是纪念刘秀在此操练兵马而建的纪念性建筑。老辈人传,“水阁亭”大清时还尚存,民国初因年久失修而毁灭,“饮马坑”上世纪六十年代搞大方田改造时被填平。</h3></br><h3>不再罗列…………</h3></br><h3>这些村落地名,无疑都佐证光武南阳起事时在汉冢一带辗转斗争的事实,只不过,老百姓为褒义偏袒刘秀而加入了许多神奇情节而已。</h3></br><h3>◎红色文化</h3></br> <h3>在革命战争年代,汉冢英雄辈出,他们用生命与斗争书写了轰轰烈烈的革命史诗;用赤诚与忠义纪录下汉冢人民为革命事业所做贡献;用鲜血与战火佐证了汉冢是个红色乡镇。</h3></br><h3>周营村余庄是汉冢最东部的自然村,属“三不管”的偏隅之地,但在革命战争年代,这个村却建立了宛东第一个党组织。上世纪三十年代,余庄村有志之士刘尧庭在北京求学,他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后加入北平救国青年会。另一位革命青年刘寿之在天津加入共产党,并长期在京津参加革命斗争。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两人响应党的号召,从京津返乡,在余庄建立了宛东第一党支部,他们办特训班、夜校,印制书报宣传马列主义,培养革命骨干,组织武装力量,联合民众抗日救国,共产党组织逐渐发展壮大起来。1938年冬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建立了中共余庄区委,并组织建立区委武装工作队,这是当时南阳县建立较早的区政府和武装组识之一。1944年秋,在刘尧庭、刘寿之领导指挥下,余庄区委武装工作队与日伪军在鲁桑庙展开了一场战斗,打死敌人十三人,狠狠痛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最后敌人残部仓惶向东南方向逃窜。在战斗中武工队长刘兴东壮烈牺牲。</h3></br><h3>1944年秋,日军一小分队在大连庄驻寨扎营,接下来鬼子们便是抢粮夺财,还奸污了乡绅赵天雷的姪女,抢农户耕牛时还击毙了一位老乡,引起群众的极大愤概,但敢怒不敢言。赵天雷招集族人私下秘密商议,最后确定使用下毒计。具体由为日军做饭的老乡实施,最终致日军小分队全亡,给鬼子以沉重打击。事毕,百姓燃放鞭炮庆祝胜利,极大欢喜。当天晚上大连庄遭到猛烈报复,敌人用小钢炮连续轰炸了村子,大部分房屋被毁,人员伤亡惨重,受到巨大损失。这就是上岁数人传颂的“老日炮轰大连庄”事件,大连庄人为抗战做出了牺牲和贡献。</h3></br> <h3>1948年5月下旬,中原野战军在刘伯承邓小平领导下发动了著名的宛东战役,陈赓谢富治兵团等各路英豪云集宛东纵横驰骋,把国民党张轸部队集中歼灭。当时,陈谢兵团的一个连级部队,在追歼国民党军残部时,在汉冢街北韩庄展开了一场战斗。战斗异常激烈,汉冢当地的武工队和百姓也支援了战斗,共歼敌三十余人。解放军牺牲了四名战士,就地简葬在韩庄东南角荒地。2015年7月25日,四位烈士集中迁葬至红泥湾连庄南阳市宛城区革命烈士陵园。</h3></br><h3>袁营村紧临东南古道,交通便利。1958年以前村西曾有尤堂庙,是颇具规模的三进式四合院。1948年宛东战役时,征用尤堂庙为解放军临时野战医院,得到了袁营人民的配合与支持。据老辈人讲,那时伤员多房间不够用,部队就在附近支有多个布帐篷。当时解放军的伤员,被源源不断地用牛车、马车拉过来紧急治疗,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大地。其中部分救治未果而牺牲的革命烈士,被就地安葬于庄西北角荒地,有烈士墓六座。当地群众传说里面埋葬很多人,最东南角一座墓前还立有刻写烈士姓名的大青砖。2015年7月25日,这些烈士集中迁葬至红泥湾连庄南阳市宛城区革命烈士陵园。</h3></br> <h3>三八村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有名气,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曾视察过三八。解放初,刚刚参加完解放战争的陈文清(炮兵班长)、陈清云、梁明祥回到了家乡徐老家;“三人团”,发扬团结战斗精神,合力带领群众建立了三八初、高级社,后成立三八大队,陈文清为党支部书记,他们带领三八人民不畏困难,艰苦创业,大搞水利化和大方田改造,狠抓水肥和科技,农业生产隐步发展,多年间成为省、地、县农业战线先进典型。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大公无私,克己奉公的风范;他们脚踏实地,真打实干的作风,成为干部学习楷模和群众称颂佳话。陈文清先后被选为省人大常委;全国人大代表;省特等劳模;全国劳模;参加过全国农业学大寨大会。</h3></br><h3>不再罗列…………</h3></br><h3>为什么红旗这样红?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红旗这样鲜艳?因为她写着先辈的初心和希冀。</h3></br><h3>汉冢英雄,永垂不朽!红色精神,世代传承!</h3></br><h3>◎文化•文学</h3></br><h3>汉冢是个出文化人才的地方。</h3></br> <h3>汉冢是白河流域上一块白水浸润之地,河流纵横,水源充沛。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祖们便流入了这一区域,散落于乡村,男耕女织,休养生息,传宗接代,同时也带来了淳厚朴实的民风民俗,逐渐形成了悠远厚实的农耕文化。汉冢也被人称“老东乡”、“粮食窝”。这种漫长而成熟的农业文明,为文化滋生和传承提供了原始的丰实的土壤、营养、水分。在这里许多家庭都把“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作为重要的祖传家规家训,用以劝勉后世子孙重视耕读,做到勤劳耕作,读书上进。重视教育成为汉冢人普遍的社会风气。无论从地域、历史、文明、文化、民风诸方面,汉冢都形成了适宜文化人才生成及成长的社会生态环境,自然催化促成文化之树的青翠茂盛,必然会形成规模化的文化人群。</h3></br><h3>不说旧时,我们只梳理一下汉冢当下正活跃在文化圈里的一些人吧。因信息材料搜集所限,只将部分人物收录于此:</h3></br><h3>袁祖亮,男,汉冢乡柳树营村人。中国民主促进会河南省委主委,省职级退休。曾任中国秦汉研究会副会长,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院长,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曾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联合国教科文合作考察等6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70多篇,出版专著5部。被评为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h3></br> <h3>刁仁庆,男,汉冢乡顾新庄村刁庄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南阳市作家协会主席,南阳作家群骨干作家。副县职级退休。代表作品有长篇系列小说“流金岁月四部曲”《三十岁的诱惑》《四十岁的女人》《五十岁的城堡》《六十岁的秘密》;“红色记忆”系列小说《红色任务》《红色命令》。作品多次获得原济南军区、省、市各类大奖。</h3></br><h3>赵德玺 ,男,汉冢乡竹园村常庄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宛城区文联副主席,宛城区作家协会主席。在全国知名刊物发表短篇小说80余篇,出版有中篇小说集《逃离尴尬》、小说自选集《悠悠一片云》。</h3></br><h3>黄轶,女,汉冢乡竹园村学屋庄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博士、博士后。曾任郑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华南社研究会理事。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多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曾在报刊杂志发表散文、专访、文化随笔等200余篇。</h3></br> <h3>李云增,男,汉冢乡竹园村学屋庄人。曾任宛城区宣传部副部长,副县职级退休。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喜好古典诗词,有200多首诗散见于相关报刊及网上平台。</h3></br><h3>张春峰,女,汉冢乡三八村杨庄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南阳市作协会员。在各类报刊发表散文多篇。代表作品散文集《画一页山水如梦》。</h3></br><h3>朱启亮,男,汉冢乡三八村老鸹窝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南阳市楹联学会副秘书长,宛城区民协副主席,宛城区楹联文化研究会会长。</h3></br><h3>曾被评为“河南联坛十秀”,全国楹联大赛获得一等奖50余次,二、三等奖300余次,先后有多副作品被雕刻悬挂于全国各地文物、旅游景点等。</h3></br><h3>隋玉才,男,汉冢乡袁庄村大路张人。南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汉冢乡政府新闻专干,文化站站长。</h3></br><h3>黄琰,男,汉冢乡竹园村学屋庄人。南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宛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h3></br> <h3>李发印,男,汉冢乡李王庄村李庄人。中国诗词学会会员。</h3></br><h3>刘海涛,男,汉冢乡李王庄村曹楼人。南阳市诗词学会会员。</h3></br><h3>顾汉霞,女,汉冢乡张庄村田湖人。移民新疆支边,曾当过文书,工会干部,教师等职。代表作品自选集《逆飞的雁》。</h3></br><h3>黄玉玺,男,汉冢乡竹园村学屋庄人。南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宛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h3></br><h3>另外还有陈亮、王维真、张林安、徐继明、段玉保、徐国朋、王玉多等文化人物。</h3></br><h3>不再罗列…………</h3></br><h3>前年,我曾写过《汉冢作家群》的文章。在作协开会时,一个县作协主席跟我交流说:“一个小乡镇出这么多作家,成就斐然啊,足足超过一些县的队伍和影响力,有的一个县也难出一个国家级作家。这种现象值得研究,更值得其它地方学习!” </h3></br><h3>的确如此,小小的汉冢,涌出国家级文史专家一名、国家级作家三名、省级作家一名、国家级诗人楹联名家三名、市区作协主席四名,市区级作家八名。这个文化人群的雁阵格局,这个规模体量,这个现象级呈现,真的很了不起!可以不知深浅说这是独有的“汉冢现象”吧。</h3></br> <h3>◎学校教育</h3></br><h3>清朝以前,乡村基础教育以私塾学堂为主。据老人传,清末民初汉冢有名气的私塾有:学屋庄黄华堂学屋、汉冢胡奎安学馆,马前庄胡家纯私塾、柳树营袁金昌学堂、东王营惠尚林私塾……</h3></br><h3>民国时期,马前庄的胡雪锋为县府参议,在其协调帮助下,以汉冢街关帝庙为基础开办了汉冢第一个公办新学——汉冢学校,培养出许多早期人才,如:马前庄胡弘瑞由该校考入国立南阳一中,后考取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后任国民党河南省党部书记长。</h3></br><h3>1949年建国后,农村文盲率高,汉冢各庄都成立了农民教育夜校,有的叫扫盲班。各村(大队)为孩子们建立了全日制学校(学制为小学5年和初中2年),多以古庙为基础建成的,如向庙学校、焦古营学校、云朝寺学校、鲁桑庙学校,柳树营学校…… 到七十年代国家号召大办教育,三八、焦古营、汉冢还办了“带帽高中”。1972年汉冢公社建立汉冢高中,1983年停办。</h3></br><h3>八十年代初,农村初中实行集中联办方式,汉冢乡划片建立了三所联中:汉冢联中、万庄联中、三八联中,时在南阳县中招评比中都有突出表现。1992年万庄、三八两所联中停办,全乡合并为一所初中——汉冢中学。</h3></br><h3>九十年代,汉冢中学连续多年在南阳县(宛城区)高招评比中名列前茅,在县内享有很高声誉,邻乡学生慕名前来求学。特别是1995年汉冢中学在全县中招评比中获得第一名,中师中专和重点高中录取人数居全县之首。时任校长时玉璋骄傲地说:“我们是八门功课九个第一,为啥呢?还有个总评第一!” 被誉为汉冢中学的高光时刻!巅峰时期!</h3></br><h3>◎戏曲文化</h3></br> <h3>从我记事起,就感到家乡人特别喜爱戏曲。老辈人常常聊天说起旧社会汉冢出名的“假二妮”、“金豆子”、“李八角”、“小白娃”……等老艺人的艺名;还说了当时汉冢的几台戏,瓦房庄老乡长徐天江供养的越调,夏毕营寨上老三泰的曲子班,柳树营袁大主家的黑梆子……</h3></br><h3>六、七十年代时,成立了汉冢公社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后有汉冢公社(毛庄)砖瓦厂文艺宣传队,经常到各大队演出革命样板戏,当时也很轰动,有时还要到外公社巡演。公社还成立有电影放映队,那时农村没电,汽油发电机发电,轮流在各大队各生产队放映,由于当时文化生活贫乏,看场电影可是村民特别是孩子们最大的期盼。</h3></br><h3>八十年代初期,农村实行了责任制,经济搞活了,农民致富了,文化娱乐也跟上来了。记忆中每年正月十五,汉冢街都要举行元宵灯会和社戏街演。大沟李的舞狮、黄庄的秧歌、陈营的旱船、小王庄的武术、三八陈庄的舞龙、周营的大头背哥……都有精彩的表演。特别是大沟李狮子、陈庄舞龙还被请到南阳城演出呢。</h3></br> <h3>八十年代以后,汉冢一些老艺人还组织了乡村戏班子。规模最大的是西杨庄(乡农科所院里)的汉冢乡曲剧团,另外还有邱营周国龄曲剧班、夏毕营毕德胜曲剧班、李王庄李五妮曲剧班、胡老歪三弦书大调曲,李瞎子蛤蟆嗡鼓儿哼…… 每至农闲时节,他们就活跃在乡村文化舞台上。这一时期汉冢乡还成立了几个乡村唢呐班,如老鸹窝向国伍唢呐、竹园徐庚林唢呐、周营周合朝唢呐、邱营唢呐演艺……每逢有红白喜事,乡亲们就会邀请这些唢呐班前去吹奏和表演。2016年,在宛城区唢呐大奖赛(金华赛区)比赛中,汉冢代表团荣获三等奖。</h3></br><h3>进入新时代,党和政府关心群众文化生活,重视乡村文化事业发展。乡政府成立了汉冢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各村都建设了文化广场和大舞台,每至夜晚,华灯绽放,音乐乍响,乡亲们欢快地跳起广场舞。在汉冢国储林游览区设有戏迷大舞台,每天下午都有戏迷演出,特别汉冢村段玉梅和赵秀兰合办的梅兰戏剧社、毛庄毕德朝旱船秧歌队的表演更是吸引人。有几个村还请来了南阳市曲剧团(专曲)、郑州新梨园越调剧团、南阳淯阳曲剧团等专业剧团来演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h3></br> <h3>◎文化是根</h3></br><h3>文化是根,什么都会消失,而文化却可以永远传续。对于一个地方来说,文化是灵魂,只有文化的浸润,才能彰显其地方特色和气质。</h3></br><h3>没有文字记载的民族是苍白的民族,而没有文字记载的方域就难以有永恒的魅力。从其它地方的经验看,主政一把手是否重视文化建设很关键!另外若没有乡土文化挖掘者,没有人去发现、研究、记录、保存、宣传,谁还知道我们脚下这块土地上曾经有过这么多人文记忆呢?</h3></br><h3>曾经跟作家协会到社旗县大冯营镇“文化周庄”进行观摩采访,今年七月又随中原作家团去邓州冠军故城采风,张村镇政府给每位作家赠送了一本《文化张村》。在写作本文的时候,我突然就想起《文化汉冢》这个题目,不知是否切合汉冢的实际呢?</h3></br><h3>作为历史文化名镇,作为人文气息浓重的方域,汉冢将深厚的历史底蕴根植于这片土地,经岁月的沉淀和洗礼,历久而弥新,传续并广大。</h3></br><h3>文化凝聚历史,历史烛照未来。汉冢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汉冢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汉冢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h3></br><h3>历史是船,文化是帆。祝愿汉冢人民驾起历史的航船,扬起文化的风帆,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6pYwDSIMfXtOUsG_YLWvT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