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古城…嘉陵江畔

摄影老顽童

<p class="ql-block">  阆中古称保宁,地处四川盆地北缘,位于嘉陵江中上游,秦巴山南麓,山围四面,水绕三方。东靠巴中市、仪陇县,南连南部县,西邻剑阁县,北接苍溪县。阆中早期居民为賨人,东汉的应劭在《风俗通》里引注明确记载:“阆中有渝水,賨人居左右,锐气喜舞,高祖乐其猛锐,数观其舞,令乐府习之。”秦置阆中县,隶属于巴郡,距今2300年没有改名也。汉时为巴西郡治,张飞镇守7年。后虽多变,然终因嘉陵江畔的战略要地,交通没有根本性改变,全仰仗于水路,故而始终处于关键地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阆中曾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33~1935年红四方面军徐向前等转战阆中三年之久,离开川陕苏区时有11000多人随队长征。至今仍留有中共阆南苏维埃旧址、保宁镇红军石刻标语群、阆中红军纪念馆等。</span></p><p class="ql-block"> 1950年1月8日,成立阆中县人民政府。1993年8月,阆中被列为省直辖市……</p> <p class="ql-block">  阆中古城地处四川盆地东北缘、嘉陵江中游,古代巴国蜀国军事重镇,有中国春节文化之乡之称。今天的阆中古城有张飞庙、永安寺、五龙庙、滕王阁、观音寺、巴巴寺、大佛寺、川北道贡院等,还有邵家湾墓群、众多崖造像等。</p><p class="ql-block"> 三国时蜀汉大将张飞驻阆中达7年之久,率精卒万人,打败了曹操之将张郃带领的三万人的进攻,取得了“保境安民”的胜利。张飞伐吴前夕被部下范强、张达所杀,身葬于阆中“桓侯祠”。世人为纪念张飞,特将<span style="font-size:18px;">具有浓厚的回民风味的卤汁牛肉命名为“</span>张飞牛肉”,到此一游牛肉面是必吃的美味之一……</p> <p class="ql-block">  阆中古城融山、水、城于一体,选址布局契合中国传统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风水格局,至今仍保存着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古街古巷。</p><p class="ql-block"> 据《说文解字》曰:“阆,门高也,从门,良声。”山四合于郡,水迳其三面,形如高门。卧于其间的阆中古城,成为“山水形胜之地,天人同乐之居”,居于此如在画中。</p><p class="ql-block">  天宝年间,唐玄宗思念四川嘉陵江的山水美景,便派遣吴道子巡游蜀地,并命他将沿途所见风光描绘下来,带回长安。沿嘉陵江游历至阆中,被山水景色所感染,了然于心。回到长安后,奉旨在大殿的墙壁上,纵情笔墨,以其流畅飘逸、圆转有力,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的线条,将嘉陵江三百里旖旎风光一气呵成,惊艳吾皇。吴带当风之画风与技法影响后世近两千年,成为东方独有的绘画语言……</p> <p class="ql-block">  阆中古城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居住风水观,棋盘式的古城格局,融南北风格于一体,形成“半珠式”“品”字型、“多”字型等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体,是中国古代建城选址“天人合一”完备的典型范例……</p><p class="ql-block"> 随城镇化推进,很多地方都有延续着“不破不立”之运动模式,大拆大建成为常态,后期又经历拆旧建新忽悠模式。今走进阆中古城,方懂得“无市井,何来古城?”之说的深刻含义,“不迁学校、不迁居民、不迁市场作坊”,守护鲜活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清晨7点不到,走街串巷的叫卖声“柴火豆花”,背书包的伢子,奔奔跳跳,吵吵闹闹走进一个世纪前的学堂,亦唤醒了昨夜星辰的古城。青石板路两侧,新鲜蔬果密密匝匝地沿路铺满,10块钱就能拎走一大袋当季的新鲜枇杷……</p> <p class="ql-block">  阆中是中华民族本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路史》“所都国有华胥之渊,盖因华胥居之而得名,乃阆中渝水之地。”华胥是伏羲的母亲,伏羲的母亲在阆中,由是阆中与甘肃成纪、河南陈州就构成了伏羲文化的链条……</p><p class="ql-block"> 文人墨客深受阆中文化底蕴熏陶,留下许多吟唱。北宋著名画家、诗人文同,曾长期在阆中生活游历,写出阆州十咏,今摘录两首。</p><p class="ql-block">《阆州东园·涵虚阁》 </p><p class="ql-block">飞阁凌烟起,危栏截海安。</p><p class="ql-block">凭栏无限意,都付与苍澜。</p><p class="ql-block">《阆州东园·宜晚轩》 </p><p class="ql-block">日永轩窗静,风微花木深。</p><p class="ql-block">长廊行欲尽,始听夏禽吟。</p> <p class="ql-block">  阆中科举文化底蕴深厚,唐代出了尹枢、尹极二状元,宋代出了陈尧叟、陈尧咨二状元,是四川出状元最多的地方。建于清代的贡院,坐落于阆中古城的学道街,清顺治九年全川未靖,四川临时省会设于阆中,在此举行四川省乡试四科。据《保宁府志》阆中出进士116人,举人404人,被誉为四川的状元、举人之乡。</p><p class="ql-block"> 素有“阆苑仙境”“巴蜀要冲”之称,杜甫在此留下名句《阆水歌》。 </p><p class="ql-block">嘉陵江水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p><p class="ql-block">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p><p class="ql-block">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p><p class="ql-block">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p> <p class="ql-block">  新年话年俗,阆中古城在古代是巴人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巴文化。周慎靓王五年,巴国的最后一个国都定于阆,续写巴蜀文化……</p><p class="ql-block"> 春节贴门神全国许多地方流行的秦琼、尉迟恭两位,<span style="font-size:18px;">今漫步于街头巷尾,古宅遗风,门神各不同,</span>阆中的门神形象常常与本地的著名英雄人物及祈愿相结合。因此,武将类:张飞、关羽、秦琼、尉迟恭等,全身披挂,手持兵器,怒目圆睁,气势威严,主要起到震慑鬼邪的作用。文官类:如天官、文曲星等,身着朝服,手持吉祥器物,面容慈祥,寓意“加官进爵”、“招财纳福”。祈福类:如“福禄寿”三星、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等,直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故此可见,被嘉陵江之水浸润的阆中古城,遗风遗俗流传千古,成就了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  阆中白糖蒸馍是清代乾隆时,阆中回民哈公奎创制的一种名小食 ,1912年获巴拿马国际博展会银质奖章。保宁白糖蒸馍在适当气温下用自然培植酵素,既保持了面的清香,又因发酵而自发产生了纯正曲香,酥散绵软,鲜香回甜。如再奢侈一点加桂花汁,还有淡淡桂花香味。另外,保宁醋始于936年,是中国四大名醋中唯一的药醋。以纯粮为料,名贵中药为曲,“松华”井水为体,采用麸醋经典工艺酿造而成,与唯有“杜康”乃异曲同工也。成为川菜的必须调味品 ,曾荣登国宴大雅之堂,张飞牛肉面的绝配……</p> <p class="ql-block">  阆中古城是中国古代民间天文研究中心,西汉著名历算天文学家落下闳就是阆中人,他创造的《太初历》是中国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完整的历法,提出了“浑天说”,经他改进的赤道式浑天仪,在中国用了两千年。东汉末年的周群、周舒、周巨,祖孙三代天文学家也是阆中人氏。唐代的袁天罡、李淳风,二位阴阳风水学家在阆中观测天象……</p><p class="ql-block"> 纵横天下看,东方的浑天说(公元2世纪成熟)与西方的地心说(公元2世纪由托勒密完善)几乎在同一时期达到理论高峰。然,浑天说的统治地位一直持续到明末清初,由此失去了发展机遇,沦为西方列强竞相蹂躏的与侵略之对象。而西方的地心说在16世纪中期就开始被日心说革命所推翻,逐步步入蒸汽机与坚船利炮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阆中古城面临改造、更新、拆建等一系列问题,古城面积不断萎缩。古城有识之士奔走疾呼,“如果古城消失,我们的历史文化不就断了吗?”,柯敏,作为土生土长的阆中人,一位资深组织者,深知其中的利害,站在城中锦屏门前指着眼前的街巷说“‘唐宋格局、明清风貌’是古城的特色所在。所有的街道都呈井字形、棋盘状分布,东西和南北走向规整清晰,所有主街宽度都是5至6米。这既体现了古人巧妙地应用嘉陵江阆中古城曲流的有利地形,也是衡量一座古城营造水平的重要标尺……</p><p class="ql-block">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正是上下一心,持之以恒,因生于斯,长于斯,倾情于斯,留下了一座活着且充满魅力的古城之根,文明之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胡家院(本源堂),坐落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阆中古城内,双扇大门直冲街面,一幅对联道出三百年家事。院落</span>始建于清康熙年间,长长的巷道,植谦谦之竹,充分展现出“庭院深深”之幽静,同时崇尚东坡之精神“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内部成“品字形”布局,盈门内是一块巨大精美,无缝衔接的寿星延年砖雕照壁,似徽派技法,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透出古院落与悬壶治家的精神。最为可贵,世代行医,今依旧<span style="font-size:18px;">坐堂行医造福乡里</span>……</p> <p class="ql-block">  300多年的胡家院,不仅拥有“阆中第一窗”之美誉,在其正厅的隔扇门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采用透雕、浮雕,圆雕等多种皖南木雕技法,以</span>紫檀木为基材,刻画了“二十四孝”、“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故事,造型生动,唯妙,遥想当年大有“一两包花,一两金”之说。国内驻足赏析过尚存的精美木雕建筑,如浙江东阳“卢宅”,云南玉溪通海民国贴金木雕,此乃剑川木雕之精华。皖南宏村木雕,亦是明清保留至今,难得之精品……</p><p class="ql-block"> 今天浙江东阳仍传承此项记忆,成为国际木雕中心。小锤叮当已走过千年,依旧独步逍遥……</p> <p class="ql-block">  胡家院由胡氏先祖于清朝康熙年间建造。胡家并非阆中本地人,其先祖是从江西吉安府迁居至此的。属于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的人口迁徙背景,胡氏先祖精通医术,迁到阆中后,继续以行医为业,并建造了这座宅院,前厅为药堂,后宅居住,故名“本源堂”,寓意“医为人之本,药为医之源”。</p><p class="ql-block"> 今日胡家院子,不仅续写悬壶济世之本,而且收集整理成为集阆中草本,市井器物,郎中行囊展览私人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古城依偎于嘉陵江怀抱,聆听着大江东逝水的豪迈,一杯清茶道不尽三国纷争,慢悠悠的日子细细品味张飞牛肉、白糖蒸馍、锅盔、油茶的滋味。一家家街边小店,用独特手艺和味觉记忆吸引八方来客,亦满足自我难以忘却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南宋诗人陆游于乾道八年九月赴阆中公干,触景生情写下一篇七言律诗。</p><p class="ql-block">挽住征衣为濯尘,阆州斋酿绝芳醇。</p><p class="ql-block">莺花旧识非生客,山水曾游是故人。</p><p class="ql-block">遨乐无时冠巴蜀,语音渐正带咸秦。</p><p class="ql-block">平生剩有寻梅债,作意城南看小春。</p> <p class="ql-block">  原本想去东山白塔俯瞰嘉陵江畔的阆中古城全貌,下山时无意间走进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云山大佛寺。寺院清静的很,门前停车场空空荡荡,亦无需门票,看来佛度众生,不分别在此被落到实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步入山门,左手临江面市,右手倚山气势磅礴,阅读介绍豁然顿悟,因缘结缘也。</span>大佛始凿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历时20余年,完工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开凿工程浩大,大佛高9.88米,与山崖融为一体,气势恢宏,佛殿采用依山而建唐代楼阁模式,是四川省十大坐佛之一。</p><p class="ql-block"> 悠悠岁月,大佛经过多次妆修,即贴金彩绘和维护。如北宋太祖乾德四年、徽宗崇宁二年,南宋、明清乃至现代,均有不同规模修缮。大佛的开凿正处于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它的存在是阆中历史上佛教文化繁荣的重要实物证据之一。</p> <p class="ql-block">  大佛寺是典型的川北地区明清佛寺布局与风格,同时因其依山傍水的特殊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山寺一体”的格局,院落内还有据说是北魏时期的佛龛,岁月刻蚀风化严重……寺院布局打破传统对称性,而是顺应山势,错落有致。从山门开始,建筑群依次升高,包括天王殿、大佛殿、观音殿、藏经楼等,层层递进,营造出一种朝圣般的庄严感和节奏感。</p><p class="ql-block"> 主要殿宇为穿斗式木结构,这是四川地区古建筑的常见形式。青瓦红墙,飞檐翘角,寺内古树参天,绿意盎然,配有亭台、水池(如放生池),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中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p> <p class="ql-block">  大佛以岩石为材,洞窟模式开凿而成,整体造型丰满圆润,衣纹线条流畅自然,富有弹性,继承了唐代造像“丰腴为美”的典型风格,显得雍容大度,庄严肃穆。自宋代以后经历多次妆修,尤其是北宋的两次重大重修,大佛的面部细节、衣纹处理和彩绘风格不可避免地融入了宋代的审美元素。宋代造像更趋于写实和世俗化,今日所见大佛形象是唐骨宋衣的综合展现,依旧可窥视唐代佛韵……</p> <p class="ql-block">  佛教自西域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后逐步传入中原,至唐而达鼎盛,以开凿山体巨佛的造像艺术推向了物理上的巅峰。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和文化的传播,进入四川盆地,并结合当地地理条件(红砂岩易雕刻)和文化,创造出如乐山大佛又一壮举,四川成为了继北方之后中国石窟艺术又一个中心。</p><p class="ql-block"> 保存至今的阆中大佛寺,集明清风格的古建筑,始凿于唐代大佛身骨,经后世装典,融唐宋风格于一身的巨佛石刻造像。它不仅是虔诚的宗教圣地,更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佛教艺术史和巴蜀文化史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  阆中古城风水文化独具特色,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的中游,其由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水系交汇聚结形成严密缰绕合护的形胜之地。“三面江光抱城廓,四围山势锁烟霞。”其山川形势独特,山水城融为一体。其城市选址是按照中国古代风水学的理论为指导选择的,泽水而居,倚山而仰……</p><p class="ql-block"> 张籍并非阆中人,但因唐代文坛领袖韩愈赠予的“阆中仙”这一美誉,而与阆中结下了不解之缘。实则乃安徽和县乌江人氏,一首《上阆州杨尚书》流传千古。</p><p class="ql-block">剑外江山别有天,青峰处处削神仙。</p><p class="ql-block">城中古黉今寂寞,城外孤坟自岁年。</p><p class="ql-block">太守频看新乐府,群僚共醉旧诗篇。</p><p class="ql-block">从来乐事随流水,不似东风得意贤。</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