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先看邢台地区各类地方志和学者们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1985年重印清乾隆十五年版《顺德府志》附邢台地区市县沿革中记载:......战国时期,赵成侯据邢,在此高筑檀台。(《史记·赵世家》:成候二十年,魏献荣椽,因以为檀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战国时为赵国地,秦代在此置信都,属邯郸郡(见《秦集史》)。秦末项羽立张耳为常山王,治信都,并更名襄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汉时改置为襄国县,属冀州赵国。今市境虽为襄国县辖地,但并非县治。(当时县治在今邢台县百泉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六国时,于前赵(刘曜)光初二年,(319年)石勒称王(即后赵),建都今市内,并扩为大城,称建平城,(因改年号为建平,俗称“卧牛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襄国县治迁至今市内。</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88年版《邢台地名志》中载:</b></p><p class="ql-block">信都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邢台地属邯郸郡, 并在此建立信都县,县治在今邢台市西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汉建安十三年(前208年),张耳、陈余拥立赵歇为赵王,即都于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206年)项羽自立西楚霸王,封赵相张耳为常山王,亦都于此。项羽改信都县为襄国县,自此信都县名消失。邢台之为信都县,前后仅十五年,常和汉置信都(郡、县即治今冀县)相混淆。</p><p class="ql-block">襄国·襄国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项羽在(前206年)自封西楚霸王之名,在此立县,以襄国为县名,取代信都县名。治所相传在今邢台市西南,但已无迹可寻。从此之后,历经三国、魏、晋,连续五百二十五年之久,(不知襄国治所在何处?现在知道了,襄国治所就在今永年阳城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百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百泉村附近地下,还是一个文物宝库。1975年在泉区施工时,曾出土菱齿象、犀牛、野猪、马、鹿等动物群化石,和大量的石、陶、瓷和金属器皿,成为邢台早在一、两万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的见证。(但不见古城遗址和战汉文化)。</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邢台南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元和郡县志》记载:西周邢侯国的故城(即邢侯国的国都),在邢州外城内西南角。《顺德府志》则说:邢国都在县南百泉村,遗址尚存。另外据近年考古发掘的地下文物考证,百泉村的人类活动,则在万年以上,如果这些记载准确的话,很有可能原来的邢台中心在南关附近,后来才北移的。可是在历史长河中,未发现古城遗址和战汉文化层。</p> <p class="ql-block">二、辩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史记·赵世家》载:赵成侯二十年(前355年),魏献荣椽,因以为檀台。唐初贞观年间,李世民第四子李泰主编的大型地理志书《括地志》云:檀台在临洺县北二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赵武灵王元年(前325年),阳文君赵豹相,梁襄王与太子嗣,韩宣王与太子仓来朝信宫。</p><p class="ql-block">十九年(前307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实行胡服骑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304年),赵廿二年八月丙寅群臣上醻此石北(朱山石刻),此石北就是洺河对岸的阳城信宫。唐代开元年间,张守节注释的《史记·正义》中说:信宫在临洺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代已有临洺县,治今临洺关。辖区可能包括今永年县西部,沙河县西南部和武安东北部。(可参阅刘英魁先生的《古易阳县疆域考》永年阳城当然在临洺县界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1984年经地名普查,发现阳城不但是古易阳县治所,而且还是檀台、信宫所在地,也是赵国的陪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8年,邯郸地区文物普查时,发现西阳城村西南一里的台地土,面积约16000平方米,文化层厚达4米,有丰富的仰韶文化和战汉文化层。五阳城包括(南阳城、北阳城、东阳城、西阳城和戴庄),面积约10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城四周夯土城墙还清晰可辩,城内的古地名还保留至今,有什么城根地、城河地、紫禁城地、南教场、北教场、王法台等地名,把一个政治中心、军事文化中心,描绘得如在眼前,更主要的至今还保留“阳城”的名字,是易阳城在长期的演变中,丢了“易”字,而称“阳城”。正符合洺水古称南易水,水北为阳,阳城座落在洺河北岸的台地上,阳城不是易阳城,又能作何解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史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全国分三十六郡,邢台属邯郸郡,建信都县,治在今邢台西南。(22公里处襄国,今永年阳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208年)张耳、陈余拥赵歇为赵王,都信都。项羽(前206年)封赵相张耳为常山王亦都信都。项羽改信都为襄国,前后仅十五年找不到信都县治所,其实就在永年境内的阳城,襄国县治所在地。请参阅河北著名学者孙继民和郝良真合著的《先秦两汉赵文化研究》中《战国赵信都地望考》和永年学者赵毓志的论文《赵檀台、信宫、信都遗址属地之辩》等文章,他们的研究成果是:魏献荣椽,赵建檀台,在檀台的基础上建信宫。秦设信都,项羽改襄国,汉刘邦改为襄国县。在很短的十五年间,只是改其名,治所未变。这虽不是直接论据,只是推论,但是合乎情理,合乎逻辑,我是很赞同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至于武安邑城,经考古发现,也是战汉古城遗址,出土文物大致相同,与永年之阳城东西相距16公里,有可能是两汉期间,易阳县的治所。在这方面请参阅专门研究邑城古城的专家李保江先生的《邑城古镇探究》一文。既然襄国治一直在永年阳城沿袭下去,那么武安邑城就是易阳县治所无疑。</p> <p class="ql-block">三、现在我把查到有关信都、襄国、易阳县的年谱排列于下:</p><p class="ql-block">(前372年)赵成侯建檀台。</p><p class="ql-block">(前325年)赵武灵王元年,阳文君赵豹相,梁襄王与太子嗣,韩宣王与太子仓来朝信宫。(信宫在永年阳城)。</p><p class="ql-block">(前307年)赵武灵王十九年,春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实行胡服骑射。</p><p class="ql-block">(前304年)赵武灵王二十二年八月丙寅,群臣上醻此石北。(指朱山北隔洺河,与对岸台地上的阳城信宫相望)。</p><p class="ql-block">(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设邯郸郡,信都县属之。(信都县治在永年阳城前后只有十五年,邢台的学者们应该找到了吧)?</p><p class="ql-block">(前208年)张耳、陈余拥赵歇为赵王,都信都(即永年阳城)。</p><p class="ql-block">(前206年)楚汉战争,项羽封赵相张耳为常山王,王赵地,亦都信都,并改信都为襄国。(是历史上首次出现襄国,仍治永年阳城)。</p><p class="ql-block">(前203年)汉高祖四年,邯郸郡改为赵国,置襄国县</p><p class="ql-block">属赵国。邢台的学者们知道邢台为襄国属地,但治所无迹可查,以为襄国治所在今邢台东南百泉村。其可信度不大,因为在百泉附近,未 发现古城遗址和战汉文化。</p><p class="ql-block">(前198年)汉高祖九年,封刘邦子刘如意为赵王都邯郸。</p><p class="ql-block">(前154年)汉景帝三年,改赵国为邯郸郡,襄国属之。</p><p class="ql-block">(前152年)景帝五年,复名赵国,襄国属之。</p><p class="ql-block">(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封建王朝有年号自此始),改置襄国为赵国,(治今永年阳城)。</p><p class="ql-block">(前106年)汉武帝元封五年,划全国为十三部州,赵国治邯郸,领县四:邯郸、易阳、襄国、柏人。(首次出现易阳县,其治所可能就在武安之邑城,因为当时永年阳城已是襄国治所)。</p><p class="ql-block">(29年)汉光武帝建武五年,封刘秀叔刘良为赵王,都邯郸,辖五县,其中有易阳、襄国。</p><p class="ql-block">(95年)汉和帝永元七年秋七月,赵国易阳地裂。(在武安邑城)。</p><p class="ql-block">(212年)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割赵国之襄国县,邯郸之易阳县以益魏郡。</p><p class="ql-block">(213年)建安十八年,赵国改赵郡(治今赵县)。领县 </p><p class="ql-block">五:其中有襄国。(易阳属赵国)。</p><p class="ql-block">(221年)魏文帝黄初二年,将魏郡分为三个郡,其中广平郡治广平(今鸡泽县旧城营),领县有易阳、襄国。</p><p class="ql-block">(262年)魏元帝景元三年,魏国境内设十一州,其中广平郡治曲梁(今永年广府镇)。领十五县,有易阳、襄国。</p><p class="ql-block">(280年)晋武帝咸宁六年三月,晋国分十九州,其中广平郡(治今鸡泽县旧城营)。领县十六,有易阳、襄国。</p><p class="ql-block">(312年)晋怀帝永嘉六年,汉嘉平二年七月,石勒率军至邺,刘演保三台以自固。张宾曰:演虽弱,众犹数千,三台险固,攻之未易猝拔,舍而去之,彼将自溃。......邯郸、襄国,形胜之地,请择一而都之。由是,石勒进据襄国。(今永年与邢台交界一带,也就是永年县阳城)。</p><p class="ql-block">(313年)晋愍帝建兴元年,汉嘉平三年十二月,石勒欲兴建邺城,以季龙王石虎为魏郡太守,镇邺三台。以襄国为郡。是年,石勒母王氏卒,备九命之礼,虚葬于襄国城南。</p><p class="ql-block">(319年)石勒称王,即后赵,建都于今邢台市内,并扩建为大城,称建平城,改年号为建平(俗称卧牛城)。</p><p class="ql-block">乾隆《顺德府志·建置篇》说:邢州城旧围九里三十步,厚二丈,《隋图经》谓:后赵石勒所筑,号建平大城,岂春秋时齐桓公率曹、卫所筑,而石勒增修之?按说《隋图经》应该是信史,但是它只能标出襄国县的范围,不一定能标出襄国的治所。沈存中(名沈括,北宋杰出科学家和政治家)又谓:宋初郭进守西山时所筑,厚六丈,上可卧牛,俗称为卧牛城。(宋代历史近一些,比较可信)。</p><p class="ql-block">(320年)大兴三年春三月,石勒还至襄国,十一月石勒称王,季龙王石虎徙封丘,三百家士族置于襄国。</p><p class="ql-block">(321年)秋七月,中山公季龙王虎拔泰山,执徐龛送襄国。</p><p class="ql-block">(323年)石勒徙洛阳鼎影于襄国,立于单于庭;铭刻佐命功臣三十九人于石函,置于建德前殿;又立桑椊园于襄国。徙洛阳铜马、翁仲于襄国,立于永丰门。</p><p class="ql-block">(326年)咸和元年冬十月,后赵石勒用程遐谋营邺宫,使世子石弘镇邺。</p><p class="ql-block">(328年)晋咸和三年,后赵太和元年,石勒亲帅师攻</p><p class="ql-block">洛阳前赵刘曜,执曜回襄国,舍曜永丰小城。</p><p class="ql-block">(331年)咸和六年三月,后赵建平二年,石勒起明堂,辟雍、灵台于襄国城西。(永年阳城西有仰韶文化和战汉文化层)。九月,石勒复营邺宫。</p><p class="ql-block">(332年)咸和七年七月戌辰,勒卒,夜,以勒丧潜瘗山谷,莫知其处。乙卯,备仪卫,虚葬于高平陵,谥明帝,号高祖。</p><p class="ql-block">为季龙王石虎建魏台,魏宫,石虎太子宫为崇训宫。石虎行如信都(冀县)复还襄国。石虎好置宫室。鹳雀台崩,复修。</p><p class="ql-block">(335年)咸康元年,后赵季龙王石虎迁都于邺。</p><p class="ql-block">(336年)晋咸康二年,后赵建武二年,十二月,石虎作太武殿于襄国,下穿伏室,置卫士,美女数百,入宫,以游宴自娱。(阳城地下皆空)。</p><p class="ql-block">(349年)永和五年,后赵太宁元年,后赵石虎病甚,燕王斌为丞相,时在襄国。六月,葬石虎于显原陵,谥武帝,号太祖。十一月,新兴王石祗(虎之子也),时镇襄国。石闵更国号卫,改李氏,万余人出奔襄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50年)永兴六年,后赵冉闵永兴元年,冉闵称魏于邺。后赵新兴王石祗即皇帝位于襄国,改元永宁。十一月,魏主闵帅步骑十万攻襄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51年)永和七年三月,魏主冉闵攻围襄国百余日,赵主石祗危急,乃去皇帝号称赵王。</p><p class="ql-block">三月,姚襄及赵汝阴王石琨各引兵救襄国。冉闵遣车骑将军胡睦据襄于长芦;将军孙威据石琨于黄丘。赵王石祗使其将刘显帅众七万攻邺,军于明光宫(去邺廿三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52年)永和八年春,刘显攻常山,魏冉闵留太子守邺,自将八千骑救之。闵击显,败之,追至襄国,显大将军曹伏驹开门纳闵。闵杀显以下公卿百余人,焚襄国宫室,迁其民于邺。石氏遂绝,后赵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56年)晋永和十二年,襄国属魏郡。</p><p class="ql-block">襄国省入任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84年)东晋太元九年,前秦、后燕都荥阳时,有易阳、襄国。</p><p class="ql-block">十月,翟真连兵前秦,在襄国、阳平等地起兵,被后燕一一击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04年)晋元兴三年,北魏道武帝天赐元年,涉县并入临水县。是因涉县人数少,不合一县之编制。(也许此时,易阳县与涉县是同一原因移置襄国(即永年阳城)。)找不到文字记载,这只是个人分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39年)北周太延五年襄国属魏郡。从任县分置襄国和南和县,省易阳(原属赵国)入邯郸县,寻复置易阳县(治襄国,即今永年阳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96年)北魏太和二十年,襄国县治迁至今邢台市内?自此时易阳县移至北中府城(即临洺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太平寰宇记》载:易阳在洺州西北五十里,本汉易阳县,后魏省入邯郸县,孝文帝于(496年)于北中府城(即临洺复置易阳县(自此易阳县移至临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魏初为(400年),其中无易阳县约有八十多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27年)北魏孝昌三年,从广平郡析置北广平郡,领县有:南和、任县、襄国。(无易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28年)北魏武泰元年,襄国为易阳郡治。</p><p class="ql-block">(534年)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润十二月,置四中郎将,北中郎将治北中府城,(即临洺城)。易阳郡废,易阳县改属魏郡,废易阳县并入襄国县。(襄国治临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56年)北齐天宝七年,易阳改属襄国郡,废易阳县并入襄国县。易阳移治襄国,(即临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六年,常善葬于襄国北中东南四里顼坊村北。(此碑出土于临洺东南,施庄村北,北中就是北中府城,即临洺,属襄国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78年)襄国郡改为赵国,(治临洺)为赵国,邑万户,令赵王宇文招赴国,次年七月,宇文招因谋杀杨坚,事败,死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79年)北周静帝大象元年,五月,以洺州襄国郡改为赵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83年)后周大定三年,易阳县属洺州,(治临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86年)隋开皇八年,襄国改为龙岗县,(治龙岗)。自此襄国治所,回归邢台市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90年)隋开皇十年,改邯郸县为临洺县。(始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96年)隋开皇十六年,置邢州,大业二年,改襄国郡治龙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607年)隋炀帝大业三年,改邢州为襄国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618年)唐武德元年,改隋襄国郡复名邢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120年)北宋宣和二年,龙岗县更名邢台县。</p><p class="ql-block">四、关于信都、襄国、易阳治所考</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信都:</b>(前221年至前206年),十五年。战国时,赵建檀台、信宫在临洺县,已为唐代学者们所证实。秦始皇以信宫改信都。项羽改信都为襄国。(是出现襄国之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汉高祖改襄国为襄国县。这十五年正是邢台的学者们找不到信都治所的所在地,其实是名称变而治所未变(就在今永年阳城)。</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襄国:</b>(前206年—404年),楚汉战争,项羽封赵相张耳为常山王,王赵地,亦都信都,并改信都为襄国。(是历史上出现襄国之始,(仍治永年阳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04年)晋安帝元兴三年,北魏天赐元年,涉县并入临水县。(也许此时易阳移置襄国县,即永年阳城,不确切)。从任县分置襄国县和南和县,省易阳入邯郸县,寻复置易阳县,治襄国(即阳城)。</p> <p class="ql-block">永年阳城作襄国治所大约六百多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易阳:(前106年至404年),前后共五百多年。其治所一直在武安邑城。邑城古城址轮廓清晰可辨,并发现有大量战汉遗物,是汉代易阳县治所无疑。请参阅李保江学者研究的《邑城古镇探究》一文,写的比较全面、真实,证据有力,可信度强。(404年)时间不确切,大约从此易阳县并入襄国县,移其名于襄国,襄国改称易阳县。原易阳县(武安邑城改称邑城了。邑城做易阳县前后五百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易阳县并入襄国县,襄国县改称易阳县(404年至496年),前后大约九十二年,符合宋《太平寰宇记》所说:易阳本汉易阳县,后魏省入邯郸县,孝文帝于(496年)于北中府城(即临洺)复治易阳县。(后魏初为(400年),其中无易阳县约有八十多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易阳迁临洺的时间段(496年至589年)约九十三年。易阳在临洺改赵国,改襄国,改北中府城、又改邯郸。隋开皇八年,(589年)襄国改为龙岗县,治龙岗。至此襄国治所回归邢台市内。开皇十年(590年)改邯郸为临洺县(始置临洺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邢州为襄国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隋襄国郡复名邢州。(1120年)北宋宣和三年,龙岗县更名邢台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关于后赵石勒建都襄国问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石勒都襄国,邢台学者们只知道襄国在邢台市西南,而不知襄国就在邢台市西南22公里之外的永年阳城。说是襄国就在邢台市内,又拿不出证据来。在邢台古南关和百泉是襄国治所,又未发现古城遗址和战汉文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后赵石勒建都襄国之后,就急于筹备兴建邺宫,在石勒的年谱里也没有建襄国建平大城的记载。对于建平城,也有不同说法,一说是建平大城是春秋时齐桓公率曹、卫救邢时所筑,而石勒增修之。另一说法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字存中),说,邢台大城是北宋名将郭进守西山时所筑,厚六丈,上可卧牛,俗呼卧牛城。看来宋朝的资料距我们较近,可信度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今阳城内,城墙遗址尚存,有南教场、北教场、王法台、紫禁城地等,季龙王石虎迁邺之后,还在襄国建太武殿,筑地下宫室,令卫士、美女在地下密室宴酒玩乐,纵情女色,乱杀无辜,残暴无比。直到现在,阳城一带地下皆空,前七年(2018年)我和杜振国先生(地方志爱好者)去阳城考察时,就有二、三户群众说:“我家房子地下塌了大洞,很深,也无人敢下去探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永年民间有个规矩,阳城西北是上庄岭产石头,农民靠山吃山,生产大量石头制品,如石碾、石磨、石滚子,东乡人如永年东部、曲周、鸡泽、广平、肥乡等,如用大车拉石制品,不能从村内街道走,必须从村外道沟绕行,因为阳城几个村地下都是空的。南阳城西南洺河北岸土崖上有两个洞口。</p> <p class="ql-block">4、季龙王石虎,性残暴,继石勒之后,第二代后赵皇帝,在襄国(319年至349年)三十年之久,留有很多民间传说:(季龙王也许就是九龙王的谐音)。遊澄湖、掉剑、捞剑的故事;从一口水井里打捞出宝剑,井里变成一井血色;为捞剑打通通头村南的沙疙瘩,让湖水泄干,所以叫村名通透(通头),湖底的村庄叫澄底,湖岸上的村庄叫澄上;还有什么红道路;白道路等;都说明后赵石勒、季龙王石虎都襄国,就在今永年阳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撰稿 : 侯文高</p><p class="ql-block">美篇编辑 :茜子感悟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2025年8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