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来聊偶象

空谷幽兰

<p class="ql-block">  时光里的三面镜:我的偶像与半生回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前天傍晚刷抖音时,指尖无意间划过一个熟悉的身影——画面里的人穿着浅灰色休闲衫,正对着镜头轻声说着什么,眉眼间的轮廓依稀还是记忆里的模样。我愣了一下,赶紧退回去看标题,果然是“水均益”三个字。就是这偶然的一眼,像一把钥匙突然打开了记忆的匣子,那些藏在时光褶皱里的名字与身影,顺着手机屏幕的光,缓缓飘回眼前——我的同学、朱时茂、水均益,这三位贯穿我半生的男生偶像,恰似三面不同的镜子,照见了我从青涩到从容的岁月,也照见了一代人共同的青春印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早就不怎么刷短视频了,那天不过是陪着孙子看动画片间隙,随手点开了抖音。水均益发布的视频里,有一条是带两个孩子去领身份证,他把身份证轻轻放在镜头前,笑着说“我们一家人都是中国公民,移民的传闻都是假的”,语气里满是坦荡。看着他说话时的神态,我突然想起第一次在电视上见到他的样子,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就这么毫无预兆地涌了上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对“好看”有具体概念,是在初中教室的玻璃窗边。那时我坐在靠窗的位置,每次课间总能看到隔壁班的他抱着篮球从楼下走过。他不是传统意义上浓眉大眼的帅气,却有着格外清澈的眼神,笑起来时嘴角会弯成一个温和的弧度,额前的碎发被风吹起,露出饱满的额头。有一次我忘带数学课本,硬着头皮去他们班借,他正在低头做题,听到我的声音后抬起头,指尖还夹着半截铅笔,眼神里带着一点疑惑,却还是爽快地把课本递给了我,轻声说:“记得放学前还我就好。”那一瞬间,窗外的阳光刚好透过树叶缝隙洒在他身上,我甚至能看清他校服领口处洗得有些发白的缝线,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慌乱地说了声谢谢,转身跑回了教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后来的日子里,我总会不自觉地关注他的动向。看到他在运动会上冲过百米终点线时挥舞着手臂,看到他在黑板报前踮着脚写字,看到他在图书馆里安静地翻看课外书。他不是校园里最耀眼的那类男生,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却用最寻常的模样,成了我青春里最柔软的秘密。我会把他用过的草稿纸偷偷捡起来,会在日记本里写下“今天又看到他了”这样细碎的句子,会因为他偶然的一句问候开心一整天。现在想来,那时的崇拜或许算不上真正的喜欢,更像是少女对美好事物的本能向往——我那时就知道,自己偏爱好看的、帅气的男生,这份心思纯粹又直白,就像喜欢春天刚抽芽的柳枝、夏天冰镇的西瓜,是藏不住的欢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同学是青春里触手可及的微光,那朱时茂就是从屏幕里走出来的“理想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家里刚买黑白电视机时,我最期待的就是每年的春晚。第一次在春晚舞台上看到朱时茂,是他和陈佩斯表演《吃面条》的时候。他穿着笔挺的中山装,身姿挺拔,眉眼间带着一股英气,即使在喜剧小品里,也难掩身上的儒雅气质。后来又看了《主角与配角》,他饰演的八路军战士,哪怕被陈佩斯抢了戏份,眼神里的坚定与正气也丝毫未减。那时我总觉得,朱时茂就该是电影里男主角的样子——他既能驾驭西装革履的斯文,也能hold住军装的飒爽,甚至穿上朴素的工装,也能透出一股与众不同的气质。这份帅气里藏着风骨,让我愈发觉得,喜欢好看的男生从来不是什么难为情的事,因为真正的“帅”,从来都不只是皮囊,更是骨子里的气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特意找了他早年主演的电影《牧马人》来看。影片里他饰演的许灵均,在草原上牵着马的样子,风吹起他的衣角,眼神里满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坚守。我记得那时看完电影,我还在日记本上画了一个小小的马头,旁边写着“许灵均真好看”。在那个信息还不发达的年代,朱时茂就像一个符号,代表着老一辈演员的敬业与魅力,也代表着我们对“君子如玉”的所有想象。他的好看,不是转瞬即逝的惊艳,而是经过时光沉淀后的沉稳与从容,是举手投足间流露的修养与风骨。直到现在,偶尔在短视频里刷到他和陈佩斯的同框片段,看着他两鬓间的白发,依然会想起当年那个在春晚舞台上意气风发的青年,心里满是岁月温柔的感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而水均益,则是我成长路上最特别的“偶像”,也是我记忆里最清晰的“专业标杆”。我第一次在电视上见到他,不是在常规的新闻节目里,而是那场让我至今难忘的对美国总统里根的访问。那时的他还很年轻,穿着合身的深色西装,头发梳理得整齐利落,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那双眼睛——没有镜片的遮挡,格外明亮锐利,带着对专业的敬畏与对真相的探究。面对一国元首,他没有丝毫怯场,提问时条理清晰、语气沉稳,既保持着礼貌的距离,又精准地抓住了关键问题,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手势都透着从容不迫。也就是从那天起,“水均益”这个名字,连同他不戴眼镜的模样,一起刻进了我的心里。我喜欢他的帅,是那种藏在专业背后的笃定与勇敢,让我觉得,原来帅气还可以有这样厚重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后来再在《焦点访谈》里看到他,依旧是熟悉的样子:不戴眼镜,眼神清亮,穿着简洁的正装,坐在演播室里播报新闻时,声音里满是力量。有时节目涉及国际热点事件,他会站在地图前,用手指着事发地点,条理清晰地分析局势,偶尔皱起眉头思考的模样,让我觉得“专业”两个字原来可以这么有魅力——不是靠华丽的辞藻,而是靠扎实的积累与深刻的见解。再后来看《高端访问》,看着他用流利的外语与各国政要对话,看着他在不同国家的镜头前从容切换状态,我更是打心底里佩服:原来一个人对职业的热爱,真的能让他在任何场合都闪闪发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真正让我把他当成“人生偶像”的,是看到他作为战地记者的报道。有一次新闻里播放他在战火纷飞的地区采访的画面,那时的他头发有些凌乱,脸上沾着些许尘土,身上穿着厚重的防弹衣,可那双不戴眼镜的眼睛,依旧明亮得让人移不开目光。他站在临时搭建的掩体后,对着镜头沉稳地讲述前线情况,声音偶尔会被远处的爆炸声打断,可他的眼神里没有丝毫畏惧,只有对事实的执着。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我崇拜他,不只是因为他和我那位男同学有几分相似的眉眼,更是因为他身上那份藏在从容背后的勇敢与担当——从新华社的小编辑到央视的名主持人,从演播室到战地现场,他用脚步丈量着世界,用不戴眼镜的清亮目光,见证着一个又一个重要时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所以前天在抖音上刷到他时,我才会那么惊喜。我连着看了他发布的三条视频,除了带孩子领身份证的那条,还有一条是他坐在书房里,手里拿着旧照片,回忆自己当年做战地记者的经历。他说“那时总觉得自己年轻,什么都不怕,现在回头看,才知道当时的每一步都不容易”,语气里满是岁月的沉淀。还有一条是他回到家乡兰州,站在黄河边,说着家乡的变化,眼里满是眷恋。看着视频里的他,偶尔会戴上眼镜看镜头,鬓角也有了些许白发,可说话时的语气、眼神里的真诚,和当年那个采访里根的青年一模一样。我忍不住在评论区留了言:“从你采访里根时就开始关注你,这么多年了,依旧佩服你的专业与坚守。”身旁的孙子笑着问我:“奶奶,你怎么对着手机笑呀?”我摸着他的头说:“奶奶在看一个很厉害的人,他年轻时可帅了。”孙子不懂我话里的深意,可我自己清楚,这份对“帅”的偏爱,从来没随着年纪淡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里,我偶尔会在电视或网络上看到水均益的消息,也注意到随着年岁增长,他在一些场合开始戴上了眼镜——或许是为了保护视力,或许是为了更清晰地看清稿件,但在我心里,他最鲜明的模样,始终是当年那个不戴眼镜、眼神锐利的青年。而朱时茂,这些年也偶尔会在短视频里看到他的身影,他和陈佩斯再同框时,两人鬓角都有了白发,可互动间的默契与幽默,还和当年在春晚舞台上一样。前年同学聚会上,我又见到了那位同学——他发福了一些,头发也稀疏了些,却还是像初中时那样温和,笑着问我“这么多年没见,你还好吗”。看着他的脸,我突然想起水均益,想起朱时茂,想起那些年里,这三个不同的身影,如何陪伴我走过了人生的一程又一程。如今我已过花甲,刷短视频时看到合眼缘的帅哥,依旧会忍不住多停留几秒,身边的老姐妹偶尔打趣我“还这么爱看热闹”,我却觉得坦然——喜欢好看的、帅气的男生,从来不是年轻人的专利,这不过是我对生活里所有美好事物的偏爱,从少年到白头,这份心思干净又鲜活,没什么好遮掩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如今想来,这三位“偶像”,其实对应着我人生里三个重要的阶段。少年时的同学,让我读懂了青春里最纯粹的美好;年轻时的朱时茂,让我向往着一种历经沉淀的儒雅;而水均益,则让我学会了什么是对专业的敬畏与对责任的担当。他们从来都不是遥不可及的“明星”,而是像身边的人一样,有着自己的成长与变化,也正是这份“真实”,让他们成了我记忆里最温暖的存在。而我对“帅”的偏爱,也跟着这些身影一起,成了岁月里的一份小确幸——它提醒我,不管多大年纪,都要保持对美好的感知力,都要愿意为眼里的“好看”心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我,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会因为见到喜欢的男生而脸红的少女,也不会再为偶像的动态辗转难眠。可每当想起前天在抖音上看到水均益的样子,想起他采访里根时不戴眼镜的模样,想起朱时茂在《牧马人》里牵着马的身影,想起那位同学递课本给我时的笑容,甚至想起偶尔刷到的陌生帅哥带来的片刻愉悦,心里还是会涌起一股暖意。那些藏在时光里的身影,就像一颗颗小小的火种,照亮过我的青春,也温暖着我往后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午后的阳光渐渐西斜,我把手机轻轻放在桌上,屏幕还停留在水均益的抖音主页。窗外的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和我一起回忆那些旧时光。我知道,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每当我想起这三位“偶像”,想起自己这份从年少延续至今的、对“帅”的偏爱,就会想起自己曾经的模样,想起那些关于热爱、关于坚守、关于美好的初心——而这,或许就是偶像存在的意义,也是这份小小心思的价值:不是让我们仰望,而是让我们在某个偶然的瞬间,比如刷到一条抖音时,能顺着记忆的线索,回望来时的路,然后带着对美好的期待,更坚定地走向未来。</p> <p class="ql-block">《牧马人》,《吃面》,《警察与小偷》</p> <p class="ql-block">《高端访问》,《战地访问》,《焦点访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