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创)</p><p class="ql-block"> 《垣曲话里的“四大语言活宝”——俗语、谚语、俚语、歇后语》</p><p class="ql-block"> 安杰</p><p class="ql-block"> 咱垣曲人日常唠嗑、讲道理、开玩笑时,总离不开那些带着家乡味儿的“老话儿”“俏皮话”。其实这些话分着俗语、谚语、俚语、歇后语四类,它们看似都接地气,实则用法、讲究大不相同,摸清它们的门道,就像读懂了咱垣曲话里藏着的“生活智慧”。</p><p class="ql-block"> 先把这四类的区别掰扯明白,咱从来源、使用场景、形式、含义、地域性五个方面说:</p><p class="ql-block"> - 来源:俗语是民间口耳相传的家常短句,没那么多雕琢;谚语是老辈人结合生产生活经验总结后,经精选、传承下来的“劝世金句”;俚语是咱垣曲人日常唠嗑攒下的、满是本地味儿的口语;歇后语多从本地生活场景、人物故事里来,是“前铺后点”的特殊语句。</p><p class="ql-block"> - 使用场景:俗语多用于街坊邻里日常聊天;谚语不管口头劝人还是书面写作都常用,尤其适合讲农耕、生活经验、说道理;俚语只在熟人、非正式场合用,透着亲近;歇后语常用来活跃气氛,聊天、开玩笑时说出来,能让人会心一笑。</p><p class="ql-block"> - 形式:俗语形式灵活,咋顺嘴咋说,比如“天阴下雨,蛤蟆叫唤”,也能说“蛤蟆叫唤,天要下雨”,顺序换了也不影响意思;谚语句式相对固定,改一个字都没那股“老理儿味儿”;俚语纯是口语化表达,满是垣曲腔调;歇后语是“两截式”,前半句像“谜面”铺垫,后半句像“谜底”点睛,有时还能“藏”起后半句让对方猜。</p><p class="ql-block"> - 含义:俗语意思直来直去,一听就懂;谚语藏着老辈人的生活经验,得品品才知其中道理;俚语通俗易懂,没弯弯绕;歇后语靠后半句“抖包袱”,要么直白要么带点幽默或调侃。</p><p class="ql-block"> - 地域性:俗语、俚语、歇后语的垣曲味儿都特浓,换个外地,没听过的人可能就懵了;谚语则有普遍性,全国人基本都能明白其中意思。</p><p class="ql-block"> 它们虽有区别,却也像“一家人”,联系紧密得很,尤其在咱垣曲这片土地上,更是透着相通的家乡印记:</p><p class="ql-block"> 1. 都是咱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它们,咱垣曲人说话不单调,不管是说庄稼事、聊邻里家常,还是调侃玩笑,都能把想法、智慧说得更生动。</p><p class="ql-block"> 2. 都带着咱垣曲的文化和历史印记,而且大多围绕咱这儿的农耕生活、民俗事展开——比如谚语“谷三麦六,菜籽籽一宿”是种地的经验,歇后语“安恭己埋爷婆——阵势大”是民俗事件,就连俗语“擓上篮拾圪带”也离不开农村常见的场景,从里面能清楚看出咱垣曲人的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的讲究。</p><p class="ql-block"> 3. 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跟着咱的生活慢慢变:像俗语里的“拾圪带”,以前农村娃常干,现在年轻人提得少了;俚语更是明显,老辈人说“火闪你俩耳巴”(“火闪”指像闪电一样快速用力抽打),是教训人的口头语,现在年轻人虽少用“火闪”说打人,但“机念”“得瑟”这些俚语还在日常用,新的表达和老的说法交替着,让咱的垣曲话一直鲜活有劲儿。</p><p class="ql-block"> 咱用咱垣曲人常说的话举例,就更清楚了:</p><p class="ql-block"> - 俚语:“小王可‘机念’,啥好事都能抢得到”。“机念”是咱垣曲特有的俚语,指脑子聪明、会来事、反应特别灵活,只有咱本地人听着亲切,外地朋友大概率得问“啥是机念?”;还有老辈人常说的“火闪你俩耳巴”,“火闪”形容动作快又用力,这话就是“快速用力抽你两耳光”的意思,透着咱垣曲人直爽的腔调。</p><p class="ql-block"> - 俗语:“一小娃没(mu)成色,擓上篮拾圪带”。“没成色”在咱这儿就是“没出息”的意思,“圪带”指柿子蒂子。这话是说小孩不专心上学,反倒去干拾柿子蒂这种没技术含量的粗活,是街坊邻里常用来念叨孩子的家常话,而且像这样的俗语,换个语序说“擓上篮拾圪带,这娃没成色”,意思也没变。</p><p class="ql-block"> - 谚语:“谷三麦六,菜籽籽一宿”。这是老辈人种庄稼总结的硬核经验,精准说的是谷子种下后三天发芽出土,小麦要六天,而油菜籽一晚上就能冒芽,直到现在,咱垣曲种地的人还会用这话判断庄稼长势,外地种庄稼的人听了,也能明白这是作物发芽的规律。</p><p class="ql-block"> - 歇后语:“安恭己埋爷婆——阵势大”。“安恭己”是咱垣曲当地流传的人名,“爷婆(yapo)”指祖父母。这话讲的是安恭己给祖父母办丧事时,送葬队伍绵延几里地,还大摆宴席三天,来的人都能吃,所以用“阵势大”形容场面浩大,咱聊天时说这个,就带着点调侃“场面办得太铺张”的意思,也有人羡慕不已。要是跟外地朋友提这话,他们多半不知道“安恭己”是谁,更get不到“阵势大”的背后故事,这就是歇后语地域性强的明证。</p><p class="ql-block"> 不管是俚语、俗语,还是谚语、歇后语,都是咱垣曲话的“魂”,藏着家乡的烟火气,也记着咱的根。平时随口说一句,就像跟老辈人、老乡亲唠家常,亲切又暖心。</p><p class="ql-block"> 一完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