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史料记载,在祖国的西南边境有一条被称为“茶马古道”或“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古道。茶马古道是滇西北、川西南至藏东南历史上茶马互市形成的一条茶马驿道。此道的开辟和形成比西北的丝绸之路要早两个世纪。西南茶马古道起始于秦汉时期,发展繁荣于唐宋,元明清,直至民国。泸沽湖女儿国地处滇川藏结合部的地理位置,是茶马古道上的商品集散地。特殊的地域,别具特色的摩梭马帮,驮铃声声,古道悠悠,千百年来摩梭马帮在漫长的茶马古道上历经艰难险阻,走出了辉煌,促进了各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商贸的交流、融合、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岁月沧桑,昔日的茶马古道,历经风雨沧桑,人事更替,马锅头、赶马人一个个离世,只剩一些日益剥蚀褪色的历史记忆。如今女儿国日月和已听不到南来北往的驮铃声,看不到马帮安营扎寨的账逢以及送别仪式,人欢马叫的喧嚣声已经消失,只有开基河涛声依旧。然而,女儿国马帮谱写的辉煌,摩梭赶马人的精神、呤唱,仍在女儿国流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面对茶马古道的种种艰难险阻,从不退缩,永往直前,不达目的地绝不罢休。面对艰难险阻,坚守信仰战胜困难的同时,以乐观主义者的风格苦中作乐。摩梭谚语说:“没有盐的汤不好喝,没有快乐的日子不好过。”无论春夏,或者秋冬,他们在茶马古道上白天,有时是烈日炎炎,有时是狂风暴雨,晚是蓝天当被,大地当床,不断的唱着摩梭民歌《阿哈巴拉是我的伙伴》:我们姐妹在一起,就像生活在花园里。高山顶上烧柱香,是祈求路途的平安。一个人只能活一生,就要快快乐乐过一生。我们姐妹走一条路,路程在远也觉得近。只要我们姐妹在一起,没有什么财富也心甘。到了这个新地方,就像太阳初升时,阿哈巴拉是我的伙伴,一天不唱它过不了日子……还不断的唱着《赶马调》:玛达咪!出门赶马的人儿呵,备好了马匹整好了行装,骑着马儿往外走,就要踏向远方的旅程,拱手三次告别我的美丽故乡。……赶马人走遍四面八方到处可以结交朋友;唯有在自己的家乡,才能见到自己的亲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后汉书·西羌传》载:“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逝,兵临渭首,天狄獂戊。忍季文叩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数千里,与众羌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为种,任随所之。成为牦牛种,越嵩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或都羌是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代羌人部落的中心游牧地,原在黄河、赐支河、湟河三河之间的青海一带。但古羌人迁徒无常,无固定居所。那里水草茂盛,就迁去放牧。战国时期,羌人部落首领为避秦国威胁率领族人部落向南迁移,经甘肃东南、川西北、川西南一带迁移至越巂,越巂羌就是纳西、摩梭的祖光。摩梭人先是迁居大渡河、雅砻江流域一带,后来又迁移以盐源为中心的金沙江一带(历史上金沙江曾称摩梭江)。至唐又向南迁,一部分从盐源、盐边、永北至姚州(姚安);另一部分由冲河、盐井河一带,迁移到木里、永宁、丽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元史·地理志》载:“永宁州,昔名楼头赕,接吐番东徼,地名答篮,么西蛮泥月乌逐出吐番,遂居此赕,世属大理,元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其字三十一孙和宗内附。”以此推算,摩梭在元宪宗三年以前已在永宁定居700多年,元宪宗三年距今又有700多年,所以,至今摩梭已在永宁定居1500多年。自青海一带不断南迁的长期迁移中,都是以游牧为主,同时种一些自食的粮食,直到在永宁定居,才逐步走向游牧游耕的农耕文明,摩梭人自称我们是从马背上走来的民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由于是“马背上走来的民族”,有悠久的养马史,既重视养马,又有养马经验。家家养马,骡马成群。民国时期,永宁蒗渠土司曾以马匹抵交国课税赋,永宁民间有“汉人发财靠土地,摩梭发财靠骡马”的俗语。永宁凉山骡马不仅数量多,而且是优良骡马品种。凉山骡马,其头适中,面清秀,眼梢突出而有神,耳短小直立,颈短而粗,四肢中等,蹄小而坚实,毛色以骡,栗毛为多,善于爬坡下坎,适应行走山间路,载乘兼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永宁骡马种原产于青藏高原,其体型敦实,胸宽腰粗,肢节粗壮,承载力强,持久性好,善走崎岖山路,一般负载60-70公斤,日行30-40公里,可持续驮运2-3个月。据宁蒗设治局建国前夕的统计,宁蒗人口17998户,总人口81957人。养骡马6294匹,其中,从事短途运输的1000多匹,从事长途运输的1000多匹,(其中,永宁摩梭500多匹,占50%),永宁摩梭有三之一家庭,有三分之一的男子赶马经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久远的“蜀身毒道”永藏茶马古道</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地处滇川藏结合部的永宁,不仅有美丽的泸沽湖,有神奇的摩梭母系文化,摩梭马帮的风采早已闻名茶马古道。秦汉时期,永宁蒗蕖成为“蜀身毒道”或“南方丝绸之路”之一段或支线。元宪宗三年(1253年)忽必烈南征大理国,率领中路军过大渡河、雅砻江、西昌2000余里,经盐源到永宁,驻兵日月河休整。不仅永宁日月和成为著名的茶马古道古迹。同时,进一步开通了滇川藏茶马古道,促进了各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商业的交流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编辑:丽江曹继 文/绣丽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