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董卿说文学是一艘船,载着人类的思想与情怀时,便知这舟楫上从来不是空无一人。从《诗经》里"蒹葭苍苍"的朦胧情愫,到《楚辞》中"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从盛唐"大漠孤烟直"的雄浑壮阔,到南宋"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婉转低回,文学的灯火始终在文明长夜中明灭,照亮过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忧思,也温暖过李清照"枕上诗书闲处好"的孤寂。</p> <p class="ql-block"> 撒贝宁说文学是回旋镖,多年后正中眉心。这让我想起木心的句子:"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年少读时只觉淡然,待历经世事匆忙,才懂那字句里藏着多少对从容的向往。就像辛弃疾写下"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时,或许未曾想过,八百年后的我们会在某个秋夜,对着满街桂香忽然读懂那份物是人非的怅惘——文学从不是当下的即时回响,而是埋在岁月里的伏笔,在某一刻破土而出,让你与千年前的灵魂猝然相拥。</p> <p class="ql-block"> 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精神的锚点。有人在《红楼梦》的大观园里看见繁华落尽的通透,有人在《平凡的世界》中找到挣扎向上的力量。那些被我们随手合上的书页,早已悄悄在心里播下种子,待某个深夜,被一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击中时,泪水里流淌的,何尝不是生而为人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 这便是文学的魔力:它是船,渡我们过精神的江河;是光,照见生活褶皱里的诗意;更是回旋镖,在漫长时光里,始终与我们的灵魂遥遥相望。当我们在文字中与古人对话、与自我重逢,便会懂得,所谓精神的富足,不过是在文学的星河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