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四层中庭处的“<b>寻迹巴蜀</b>”--四川地区考古新发现图片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前言</b></p><p class="ql-block">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暂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四川是文物大省和考古大省,现有不可移动文物65231处,其中地下文物34200处;先后有14个考吉项目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拥有国家大遗址9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3处、立项3处和全国首批唯一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国家遗</span>址类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项目。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指引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递,四川考古坚持“大考古、大研究、大保护、大展示”,成果斐然,以不断发现的丰厚文化<span style="font-size:18px;">国家遗</span>产展现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巴蜀地域文化特质,以丰富的研究成果谱写了“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的四川华章。</p><p class="ql-block"> 如想了解上篇展厅的详情,请点击链接<a href="https://www.meipian.cn/4ycyv3l6"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2023走进成都博物馆(上)</a></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如一处沉浸式考古发掘现场。 展览围绕巴蜀考古成就,精选出的</span><b style="font-size:18px;">考古遗址</b><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青藏高原的皮洛、成都平原的宝墩、震惊世界的三星堆、古蜀之光的金沙、“青铜王国”老龙头遗址、交通史上的奇迹金牛道、重大城市考古发现的东华门遗址等等。 这些重要遗址及近年来重大考古成就,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考古中国”巴蜀文明进程研究成就和卓荦诸夏的时代风华。</span></p> <p class="ql-block"> <b>金沙遗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b></p><p class="ql-block"> 金沙遗址是继三星堆之后成都平原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新崛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于2001年2月发现,是中国进入21世纪后第一个重大考古发现,也是四川继三星堆之后又一个重大考古发现。2005年8月,金沙遗址出土的商周太阳神鸟金饰被公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p> <p class="ql-block"> <b>皮洛遗址 </b></p><p class="ql-block"><b> </b><b style="font-size:15px;">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b></p><p class="ql-block"> 皮洛遗址是目前青藏高原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自2020年发现以来已开展2次主动发掘,首次建立了四川和中国西南地区连贯、具有标志性的旧石器时代特定时段的文化序列,展现了早期人类征服青藏高原的历史进程,串联起东西方的阿舍利文化传播带,被誉为“具有世界性重大学术和社会政治意义的考古新发现”。</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8px;">三星堆遗址</b><b style="font-size:15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b></p><p class="ql-block"> 三星堆<span style="font-size:18px;">遗</span>址是四川盆地面积最大、等级最高的先秦时期<span style="font-size:18px;">遗</span>址,是我国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代表。遗址发现于1927年,1934年首次发掘,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发掘工作,特别是1986年发现的两座“祭祀坑”,可谓“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2020年以史无前例的多学科融合考古,在祭祀区发掘清理了6座祭祀坑,引发了社会空前关注,进一步实证和阐释“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b> 邛窑遗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b></p><p class="ql-block"> 邛窑遗址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分布范围最广、成就最突出的古代青瓷窑场,由瓦容山、十方堂、大渔村等七处窑址组成,其中最为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十方堂窑址核心区约20万平方米。邛窑创烧于南北朝、盛于晚唐五代、衰于宋末,连续烧造八百余年,开创了复合彩绘、邓三彩等重要的陶瓷新工艺和技术,对中国古代陶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十九世纪末至今共经历了5次考古调查和3次正式考古发掘,反映了环窖是中国古代瓷业生产史上技术源流丰富且独具创新力的大型窑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邛窑</span>国家考古<span style="font-size:18px;">遗</span>址公园位于成都市<span style="font-size:18px;">邛</span>峡市,已发现了唐代建筑遗迹和唐宋时期的龙<span style="font-size:18px;">窑</span>、馒头<span style="font-size:18px;">窑</span>、作坊等大量古代瓷业生产<span style="font-size:18px;">遗</span>址,出土遗物数以万计,其中十方堂窑址发现的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遗迹</span>是目前全国罕见的、与瓷业生产密切祖关的唐代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遗</span>址。</p> <p class="ql-block"> <b>濛溪河遗址</b> </p><p class="ql-block"> 濛溪河遗址是国内罕见的集石器、动物与植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遗</span>存于一体的旧石器遗址。2021年9月发现,是国内旧石器遗址中展示人和环境关系方面最清楚、最系统的全要素透址之一。目前正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预计相关成果将有效推动“资阳人”化石、鲤鱼桥等遗址文化、年代的再研究。</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濛</span>溪河遗址位于资阳市乐阳桥村,已发现石器、动物化石等遗物上千件,并发现了大量植物遗存和少量骨器、木器。经初步测年,其年代在距今4.35万年前。</p> <p class="ql-block"> <b>桃花河遗址</b> </p><p class="ql-block"> 桃花河遗址是继皮洛遗址之后,四川旧石器时代又一罕见而重要的大型旷野遗址,其发现与研究是中国旧石器考古的又一重大突破。2022年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手斧、手镐、重型刮削器以及南方旷野遗址中罕见的动物化石等,遗物丰富、序列连续,初步揭露出三期旧石器时代文化,为讨论人类行为模式、遗址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提供了重要材料。</p><p class="ql-block"> 遗址位于四川省遂宁市香山镇,距今20万年至5万年之间,面积大、遗物多、密度高、地层清晰,为罕见的原地埋藏旧石器遗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宝墩遗址</b><b style="font-size:15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199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b></p><p class="ql-block"> 宝墩遗址是成都平原迄今所见年代最早、面积最大的新石器时代古城遗址,是呈现城市文明、稻作文明起源的重大考古发现,也是成都平原迈进文明门槛和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重要历史见证。遗址于1995年开始发掘,2009年成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子项目。以宝墩遗址为代表的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与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战国船棺墓葬共同构建了古蜀文明发展演进的四个阶段,是中华古代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重要实证。</p> <p class="ql-block"> <b>老龙头墓地</b> </p><p class="ql-block"> 老龙头遗址是迄今发现我国西南地区延续时间最长的青氛时代墓地。自1986年以来历经4次抢救性发掘,其中2020年4月开始的第4次发掘取得了重要成果,向世人展现了继三星堆、金沙之后的又一处独特“青铜时代的王国”,实证了西南、西北地区及欧亚草原青铜文化交流交往交融历史,体现出盐源盆地在欧亚大陆东部南北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遗</span>址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核心区总面积约12000平方米,发现商代至西汉早期墓葬1400余座,出土包括铜器和陶器在内的各类遗物6000多件(套)。</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罗家坝遗址</b><b style="font-size:15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b></p><p class="ql-block"> 罗家坝遗址是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规制等级最高的巴文化遗址之一。1999年进行了首次考古发掘,至今共完成8次发掘,出土文物极具历史科学价值和观赏性,提供了巴文化起源的新证据,为研究长江上游早期人类文明史增加新的考古资料,与金沙遗址、战国船棺墓葬并称为“继三星堆之后巴蜀文化的三颗璀璨明珠”。</p><p class="ql-block"> 遗址位于达州市宣汉县,占地1.03平方公里,距今5300-2000年,发现了房址、窑址、冶炼遗存等生产生活遗迹和贵族、平民墓葬,<span style="font-size:18px;">出土铜、玉、石、陶、铁器等礼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品。</span></p> <p class="ql-block"> <b>城坝遗址</b>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b></p><p class="ql-block"> 城坝遗址是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4世纪末嘉陵江中游晚期巴文化的中心遗址之一,遗址考古始于上世纪90年代,2014-2022年进行了系统性的考古发掘,尤其“津关”<span style="font-size:18px;">遗</span>迹为全国仅见,“宕渠”文字瓦当实证了文献记载中秦汉宕渠城及其所在,再现了战国以来巴民众繁衍生息的历史画轴和秦汉一统之下的多元文化发展面貌。</p><p class="ql-block"> 遗址位于达州渠县,面积约5平方公里,发现了城墙、城门、房址、墓葬等名类遗迹,出土了战国至魏晋时期金器、铜器、陶器、石器、简牍、竹木漆器等珍贵文物3000余件。</p> <p class="ql-block"><b> 老官山西汉木椁墓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b></p><p class="ql-block"> 2012-2013年发掘的老官山西汉木椁墓是轰动考古界的重大发现,出土的织机模型是迄今国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多综多蹑提花织机,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丝绸纺织技术研究的空白;墓中出土的930枚“天回医简”是迄今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中医专门医书。</p><p class="ql-block"> 遗址发现了西汉时期土坑木墓4座,出土大量漆木器、陶器、铜器、铁器等珍贵文物,尤以竹木制织机模型、医简及经穴漆人、木牍、玉质印章等最为著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b><b style="font-size:15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b></p><p class="ql-block"> 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是充分反映唐宋时期成都极高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的遗址。2007-2008年进行发掘,纵横交错长达数十余米的铺砖街道遗迹在中国城市考古史上十分罕见。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与文献记载的“富春坊”所在的位置吻合,是古代成都最繁华的商业区。</p><p class="ql-block"> 发掘面积4800平方米。大量的遗迹现象中,以唐宋时期的街道、房址和排水设施最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重要,共发现唐、宋时期大小排水渠16条、铺砖面路4条、泥土支路4条、房址22处。</span></p> <p class="ql-block"> <b>东华门遗址</b> </p><p class="ql-block"> 东华门遗址发现了秦汉至明清成都古代城市地标性文化透存,2013至2019年开展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填补了成都秦汉时期城市考古的空白,实证成都汉代“列备五都”、唐宋“扬一益二”的历史辉煌,进一步印证了成都城市2000多年“城址不改、城名不变、中心未移”的城市建造特征,是金沙遗址之后成都最为重大的城市考古发现。</p><p class="ql-block"> 遗址位于成都市青羊区,发掘面积41000平方米发现汉代蜀郡官署、隋唐至宋代摩诃池、五代宣华苑明代蜀王府、清代贡院等重要历史遗址,出土了陶器<span style="font-size:18px;">瓷器、铁器、铜器、钱币等上万件与成都历代城市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b><b style="font-size:18px;">江口明末战场遗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b></p><p class="ql-block"> 江口明末战场遗址是张献忠大西军与杨展南明军于1646年江口之战的所在地,2017年正式进行考古发掘,创造了4个之最、3个首次,即出土大西政权文物最多。明代金、银册数量最多,明代官银数量最多,明代金银首饰数量最多;是首次直接与民间传说相印证的考古发掘,首次发现张献忠册封妃嫔金册和首次发现明代藩王世子金印,成为中国近百年来最为重要的明清时期考古发现。</p><p class="ql-block"> 遗址位于眉山市彭山区,发掘面积27000平方米,出土了张献忠大西国金银印、金封册、西王赏功金、银币、明藩王府和各布政司府衙金印、铜印、金银封册和库银、以及三眼火铳、刀、剑、矛、箭镞等兵器和船篙、船钩、船钉等船具。</p> <p class="ql-block"> 二~四层参观后,我来到五层,参观中国皮影木偶展。</p> <p class="ql-block"> 2006年由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复,全国唯一一家冠名为“中国”的皮影专题博物馆落地成都博物馆;木偶皮影展作为常设展览之一,在博物馆五楼展示。</p><p class="ql-block"> <b> 影舞万象 偶戏大千</b>(一厅)</p> <p class="ql-block"> <b>影舞万象 中国皮影展</b></p><p class="ql-block"> 中国皮影戏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与文化内涵的民间戏剧形式,凝聚着我国传统造型与表演艺术的精华,是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经过千年沧桑岁月的历练,铸就了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的光影传奇。中国皮影戏凭借其精美的造型、精湛的操纵技艺、优美的唱腔与丰富的剧目,在世界表演艺术中独树一帜,历久弥新。</p> <p class="ql-block"> 皮影戏的历史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p> <p class="ql-block"> 展出全国各地的皮影戏</p> <p class="ql-block"> <b>砸銮驾</b></p><p class="ql-block"> 清代 河北 驴皮</p><p class="ql-block"> 陈州灾荒,曹国舅克扣赈灾星粮万余石,被灾民告发。皇帝特派包拯查办此事。曹妃向皇后诳借銮驾,欲以“闯銮驾不敬罪”陷害包拯。包拯则打退銮驾,惩治贪官。</p> <p class="ql-block"> <b>三国.古城会</b></p><p class="ql-block"> 清--民国 四川成都 牛皮</p><p class="ql-block"> 刘、关、张于徐州失散,张飞据古城称王,刘备先投袁绍,后与张飞会合。关羽诈降曹操后再辞曹护嫂投奔刘、张、相会于古城。</p><p class="ql-block"> 三国.斩蔡阳</p><p class="ql-block"> 清--民国 四川成都 牛皮</p><p class="ql-block">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奔古城。初见张飞时,被疑是真心降曹。关羽斩曹操军将蔡阳以明志,由此消除了疑虑。</p> <p class="ql-block"> <b>影舞万象 偶戏大千</b>(二厅)</p> <p class="ql-block"> <b>铁枝木偶</b>亦称铁线木偶于粤东、闽西一带。</p><p class="ql-block"> 人像高30-50厘米,由浮洋的泥头和双手、木雕的身体与双脚以及金属操作杆组成。其操纵方法与皮影类似,操作杆在木偶后面,故广东潮州、汕头等地俗称铁枝木偶戏为“纸影戏”。</p> <p class="ql-block"> <b>掌中施巧 布袋戏</b></p><p class="ql-block"> 布袋木偶是以“布内 套”(俗称“人仔腹”)连缀偶头及四肢、外着戏服。其内套形状酷似布袋,故名。较之其掌中施巧布袋戏他木偶,体形较小,偶头高约1寸。其操作手法为表演者把手抻进布内套,食指插入偶头,以大拇指为偶人左臂,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拢为偶人右臂,凭借手指、手掌、手腕操纵偶人做出各种动作。</p><p class="ql-block"> 布袋戏目前分布在福建漳州、晋江、惠安、湖南邵阳,台湾等地区。</p> <p class="ql-block"> 偶韵新姿<b> 经典剧目大观</b></p><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的木偶戏剧目,其主要来源为模仿和借鉴地方戏曲。它们既是中国木偶戏的表演精髓,也是地方戏的微缩形态,是具有传统戏曲性质的木偶戏。随着时代发展及社会的变迁,中国木偶戏涌现出了大批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木偶剧目,这些剧目在内容上自主创新,在形式上干变万化,更加适应现代舞台及时代需求。</p> <p class="ql-block">馆际交流 </p><p class="ql-block"> “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数干年来,天府文化以包容开放、交通成和的精神铺就了成都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色。作为城市博物馆,成都博物馆一直坚持以开阔的国际视野对话世界,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持续与国际博物馆及相关机构开展合作。成博先后与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博物馆、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博物馆等签署了友好博物馆备忘录,并与包括法国、比利时、智利、意大利等使领馆在内的外事机构加强合作,以期从多方面实现成博朋友圈搭建, 为更多市民提供在家门口看世界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成博与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ROM)于2019年签订友好协议后两馆保持着密切友好的学术交流,本次展览是双方首次展览交 流。参展文物多数为江户时期的出口货物或北美的日本移民所藏传世品通过捐赠、基金会购买等方式入藏ROM,,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展览计划在国内巡展三座城市,成都博物馆为苏州博物馆之后落地的第二站。同时,本次展览为成博展览季“多彩文明”主题系列是继“竞妍:清代中日伊万里瓷器特展”“一支铅笔诞生的世界动漫原画展<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灿烂的记忆:亚洲文明古国金属艺术展”等之后的又一次尝试,希望通过多元文明的展现,为城市文化注入多地区多民族文化互鉴与交流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 <b>他山寻玉</b> </p><p class="ql-block"> 自秦汉以来,中国的种稻、植桑、养蚕、纺织、冶炼等生产技术陆续传到日本,汉字、儒学、佛教、典章和艺术也为日本所吸纳与借鉴。尤其在隋唐时期(6世纪末一10世纪),中国的文化技术深深影响着东亚各国,日本先后十多次派出遣唐使,不断吸收学习先进的唐文化,推动着古代日本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b>人间竞风流 17-19世纪的世界</b></p><p class="ql-block"> 15-17世纪,欧洲的船队出发抵达世界各处海域,为本国寻找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这一深刻影响后世的重大时间被称为“地理大发现”,又名“大航海时代”,由此产生的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个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全球各地开始连为一个整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前言</b> </p><p class="ql-block"> 17世纪至19世纪中叶的两百多年,是世界发生剧变的时代。在欧洲,随着资产阶级的崛起,法国大革命开启了工业革命和人类社会的现代化之路,伴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东印度公司为代表的各国商船向遥远的东方拓进。与此同时,广袤的华夏大地上,明、清完成了王朝的更替,,步入繁荣的康乾盛世。隔海相望的岛国日本,正处于二百六十多年闭关锁国的江户时代。稳定的政治环境、发达的商业水平、成熟的市民阶层,催生出丰富多彩的大众文化。歌舞伎、浮世绘、漆器、净琉璃、茶道、香道、俳句、浮世草子等极具民族与地域性的文艺形式,均在此时期成形、完善并发扬光大,共同奠定了后世日本的文化底色。</p><p class="ql-block"> 中日文化交流始于汉晋、盛于唐宋,江户时期,中国亦是少数几个通过长崎港与之保持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国家。透过本次展出的江户时代器物,我们毫不意外地看到中日之间两千余年来绵延交流的痕迹 也希望通过鉴照山川异域间的交流与共鸣,感受文化地图上的时代特征。</p> <p class="ql-block"> <b>千利休画像挂轴</b>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世纪上半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纸本水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画家不详;书法:听松宗守(1889-1953)</span></p><p class="ql-block"> 山上宗珠(原名绍夫,1873-1957)收藏,山上夫人和梅泽家族捐赠。由加拿大文化财产出口审查委员会根据《文化财产进出口法》条款认证。</p> <p class="ql-block"> <b>肥前烧古伊万里风盖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江户时代(1603-1868年) 瓷器</span></p><p class="ql-block"> 此罐以欧洲当时盛行的洛可可风格为主体绘制日式庭园图景,显示了江户时代日本瓷窑产品借鉴西方艺术风格以利出口的现象。</p> <p class="ql-block"> <b>柿形香盒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世纪上半叶 粗陶器</span></p><p class="ql-block"> 山上宗珠(原名绍夫,1873-1957)收藏,山上夫人和梅泽家族捐赠。由加拿大文化财产出口审查委员会根据《文化财产进出口法》条款认证。</p> <p class="ql-block"> <b>户烧肩冲茶罐 </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江户时代(1603-1868年) 粗陶器</span></p> <p class="ql-block"> <b>宋加洛风格茶碗</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江户时代(1603-1868年) 粗陶器</span>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十一代永乐善五郎(1795-1855)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威廉·C·范·霍恩爵士捐赠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这件作品的质地和纹饰都明显借鉴了宋加洛器皿。宋加洛器皿原产于泰国,因其质朴的韵味而在茶界很受欢迎。</p> <p class="ql-block"> 1/<b>梅花图蓄火盅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世纪中后期 粗陶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三浦乾也(1821-1889)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span><b style="font-size:18px;">带盖水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 江户时代(1603-1868年) 粗陶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此罐的材质看似为金属,实则为陶瓷。罐身和罐盖上的纹章是德川*家族使用的蜀葵纹章。</span></p> <p class="ql-block"><b> 鹤图乐烧茶碗</b>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江户时代(1603-1868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乐烧袖陶器 三代高桥道八(1811-1879)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纪念已故威廉·C·范·霍恩爵士的捐赠品</span> </p><p class="ql-block"> 乐烧仅有黑和红两色,极少数有简朴的图案。这款茶碗采用黑色乐釉,外饰鹤、内饰龟--象寓意美好。</p> <p class="ql-block"> <b>萨摩烧锦手蛤蜊形香盒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世纪 器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纪念已故威廉·C·范·霍恩爵士的捐赠品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明清时代的苏州流行模仿自然界中的事物形状制作工艺品,这种技法对日本瓷器创作产生了影响。本件香盒非茶道用具,以蛤蜊为形,梅花为纹并辅以金饰,构思巧妙,制作精美。</p> <p class="ql-block"> <b>萨摩烧花瓶</b>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世纪 瓷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安大略省金斯维尔的A·莱斯利夫人捐赠</span></p> <p class="ql-block"> <b>肥前烧金襕手古伊万里茶碗</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江户时代(1603-1868年) 瓷器</span></p> <p class="ql-block"> 菊花图马鞍</p> <p class="ql-block"> 狮子马蹬</p> <p class="ql-block"> <b>江户时代的 “百科全书”</b></p><p class="ql-block"> “浮世”原为佛教用语,意为全世的生活,常球人生无常苦短,须尽欢处色尽欢。<span style="font-size:18px;"> “浮世绘”</span>发源于民间,富有浓烈的市民阶层趣味,内容包罗万象,有美人、武士、相扑、歌舞伎,也有街道市并、山川风景,花鸟鱼虫,更有社会时事,民间传说等,写尽繁荣俗世被喻为“江户时代百科全书”。</p> <p class="ql-block"> <b> 锦色渐染 </b></p><p class="ql-block"> 淨世绘的前身是融合了中国宋元水墨画风格、描绘日本本土内容的大和绘衍生出的风俗画。鼻祖菱川师宣(生年不洋~1694)最切借鉴明清版画的技法、进行小说、故事书籍插的批量绘制。其后逐茶将插画从书籍中抽离、制作“一枚*”(单页画),成为浮世绘的最初形态。</p> 邸内游乐图屏风 江户时代(1603-1868年) 屏风绘画、金箔和纸本设色 亨利·古斯汀夫妇通过安大略省传统基金会捐赠 这幅屏风描绘了风月场所中饮酒、唱歌和划船的场景。这种描绘世俗场景的绘画作品,一般由非官方、非传统画家创作。不涉及任何现实隐喻或深层意义,在江户时代初期受到追求纯粹欢愉的人们的欢迎。这种态度和画风为浮世绘所继承,成为展现江户时代普通人真实生活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结语</b> </p><p class="ql-block"> 17世纪至19世纪,是全球剧变的时代,在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近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潮流中,世界逐步连成一个整体,走向全球化。任何文化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都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不断的传播、交往勾连成相互映照、又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些不同文化因素的流动,带动了技术的迭代、文明的交流、思维观念和审美意识的转型与发展,在一个时代之后凝聚为人类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浮世绘、漆艺、茶道、净琉璃等为大众熟知的特色文化遗产在江户时期发展成熟,再现了生活中的点滴快乐与人们幸福美好的生活百态。一件器物一张画作一件作品,投射出鲜活的生命个体,也塑造了社会群体的技艺特点、审美意识,最终呈现出通俗与高雅、日常与艺术结合的浮世文化。这些文化遗产对现代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中展现出独有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b>人与自然 贝林捐赠展</b></p><p class="ql-block"> 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主席肯尼斯·尤金·贝林先生出于对自然的热爱,希望能将这些风景带给所有热爱自然的人。于是,他开始在世界各地搜集野生动物标本,并捐献给一流的博物馆展示。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已向中国十多家综合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和科技馆捐赠了价值十几亿元的珍稀动物标本。</p> <p class="ql-block"> 传奇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 <b>生命共同体</b> </p><p class="ql-block"> 大自然孕育了亿万种生命,包括被誉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无论是个体细胞还是复杂生命,都无一不诠释着生命的源泉与力量,展示着自然的神奇与奥妙。同时 ,大自然还馈赠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它们既是万物赖以生存之基,也是人类发展之本。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相互影响又相辅相成。人类在充分利用大自然馈赠的同时,理应尊重自然,保护自然。</p><p class="ql-block"> 本展从不同大陆多样物种的繁衍生息、动物的奇趣百态等方面,展示在地球这唯一的生命家园中,生命的演变及其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让人们在认识了解和亲近自然的同时,反思和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p> <p class="ql-block"><b> 狂野非洲</b> </p><p class="ql-block"> 辽阔的非洲大地拥有地球上规模最为庞大的动物类群,人类的祖先也是从这里走出。几百万年的地质和气候变化,使得非洲大陆的广阔沙漠分立南北,潮湿森林横亘中部,稀树草原夹布于森林和沙漠之间,高海拔林地和灌木林在东部和东南部延绵,孕育出极为丰富的动植物类型。在这未经开垦的原始之地 每一个物种都对生态平衡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b>动物社会</b> </p><p class="ql-block"> 非洲被认为是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之地。目前发现有79种灵长目动物。善于攀援、奔跑的青腹绿猴与豚尾和人类一样,都是灵长目动物,具有高度的社会性。</p> <p class="ql-block"> <b>跳跃高手</b> </p><p class="ql-block"> 所有生物都有为生存而进行殊死斗争,千奇百区的动物行为,都涵着动物生存的奥秘。善于跳跃跳羚,逃避天敌时一跃可高达4米,从起跳到腾空展现了力量和优美的身姿。</p> <p class="ql-block"> 非洲熊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森林之灵</b> </p><p class="ql-block"> 北美东那落叶林上层以高大乔木为主,如橡树、枫树、山毛榉、栗树、山核挑等。下层为小乔木、灌木、蕨类、菌类等。金秋时节 层林尽染。呈现出一片五彩绚烂的景象。这里,生活着类型多样的小型野生动物。</p> <p class="ql-block"> 吐绶鸡/野火鸡</p> <p class="ql-block"> 臭鼬</p> <p class="ql-block"> 白靴兔</p> <p class="ql-block"> 岩雷鸟、短尾猫</p> <p class="ql-block"> <b>神奇澳洲</b> </p><p class="ql-block"> 澳洲大陆在大约 9000多万年前与其他大陆分离。该地的有袋哺乳动物因地理隔绝,不受影响,至今保持着原始形态。这里的沿海地区有雨林分布,内陆属草原、中部为沙漠。许多特有的动物 栖息于此,包括袋鼠、*(er) 鹋(miáo)和考拉等。 澳洲东北的大堡礁是全球最大的珊瑚礁群,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地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 <b>有袋动物的家园</b> </p><p class="ql-block"> 澳大利亚是有袋动物最为集中的地区,,其种类达200以上,约占全球有袋动物的70%,分布于全境各类栖息地。其体型大小各异,体长从数厘米到一米以上不等,大部分生活在植被丰富的潮湿的森林中。这类动物的显著特点是母兽腹部有育儿袋,幼兽生活于其中。</p> <p class="ql-block"> 驯鹿</p> <p class="ql-block"> 柳雷鸟、雪鹄</p> <p class="ql-block"> 麝牛</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内还有一个常设展馆,因到了闭馆的时间,故我没有进去参观。</p> <p class="ql-block"> 成博建馆以来规格最高、珍贵文物占比最高的文明史诗重磅大展。 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 但我这次去时,已经撒展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