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敦煌丢失的文物而哭泣(随笔)

安琪大杨1983

<p class="ql-block">  题记:送孙回深圳,除做三餐饭外,其余时间闲着。儿子说,“南山博物馆有敦煌文物展您看吗?如看,我在网上给您预约。”听闻便说,“去看看吧,反正无事,闲着也是闲着。”儿子说,“那约周三下午吧,周然家。”</p><p class="ql-block"> 二十日下午便独自去参观了一趟,展览虽说逼真,也有实地看实物之感。但看后,心里非常压抑,甚至可以说:我的内心在为失去的文物流血、流泪、哭泣!</p> <p class="ql-block">  中国的三大石窟,我都到访过,而且莫高窟去过两次,算是较为了解的。今天到深圳的南山博物馆观看《大成敦煌》,虽然展览布置得气势宏大,史料也较为齐全,特别是复制品如同原物,令人惊叹,但我却激动不起来。在敦煌看窟,把所有开放的洞我都看了过遍,饱了眼福,但人是很累的。现场实物真切,使人有那种为先人们的举动、成果所感动、自豪外,是很难静下心来思考什么的。而今天看展览就不一样了,复制文物集中,且都为珍品,特别是详实的文字解说,仿佛让人在读部史书一般。如此这般,感受比去实地两次的感慨要大了许多。然而,这种感慨不是激奋,而是沮丧;不是自豪,而是悲伤。这种情感源于对大量本应属于我国的国宝级文物,证明我国灿烂文化的见证史料,被侵略者掠至国外,却成了书写我国被欺侮、被掠夺、被瓜分的史事见证,真使人有割腕刺胸的痛感。深刻!</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莫高窟的开凿始于公元366年。僧人乐尊在此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开启了莫高窟千年的佛教艺术旅。从此,民间僧人、工匠,纷纷来此开凿,它不仅是民间自发的信仰表达,也是民间艺术家们在此创作与施展才华的地方,更是历代显赫家族们传秉信仰、祈福平安的象征。几百年过去,莫高窟成了雕佛像、藏经书、绘彩画的圣地,也成了我国的佛教文化的瑰宝。然而,它也经历了从辉煌到衰败的历史转变。这转变与朝庭官方的认同、与经济的发达与否、与人们的信仰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时至明朝,随着政府的一纸封关令,使得莫高窟失去了官方庇护,400多年的风雨侵蚀,无人看护的洞窟逐渐坍塌毁坏。</p><p class="ql-block"> 直到1900年,莫高窟才被一名叫“王道士”的意外发现,让世界再次聚焦于这片被沙莫封存已久的佛教圣地。然而,这一发现,不是给莫高窟带来保护与复兴,带来的却是列强的掠夺与损毁,成了一场空前的浩劫。</p> <p class="ql-block">  二十日参观,让我看到的是一部莫高窟遭劫难的史书,它系统的记载了英、法、美、俄、日等国侵略者们的强盗行径。</p><p class="ql-block"> 有史料记载,西方所谓的“探险家”们,来敦煌不是“探险”,而是进行强盗的勾当,他们以极低的价格,甚至是欺骗和掠夺的方式,从王道士手中获取了大量的经文和文物。这其中,英国人斯坦因于1907年第一个进入敦煌莫高窟的西方人。之后,法国人伯希和等人、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俄周人奥登堡等人、美国人华尔纳等人相继来到敦煌进行大肆掠夺。特别是华尔纳,他虽是后到者,但是最狂者。他1922年发表声明,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已大规模拓展了人类的历史知识,从中国新疆带回了不朽的历史杰作,以此丰富了自己的博物馆,在这方面,美国人没有任何贡献,令人备感耻辱。中国那片区域如此广阔,我们寻求的信息如此多样,我们几乎不可能一败涂地。我们应在地上、地下全面开展工作。看,这就是强盗的嘴脸。1923年,他以“东方部主任”的身份,打着哈佛大学考古调查团的旗号,于1924年来到敦煌莫高窟,采取骗取和野蛮的手段,丧心病狂地带有毁坏性地,采用涂有粘着剂的胶布片敷于壁画表层,残忍剥离了莫高窟中的第320、321、323、328、329、331、372等属的唐彩壁画精品。还用低价的70两银子从王道士处骗取了328窟中的唐三彩供养的菩萨像和110号窟内北魏彩塑飞天像。1925年,他又想故伎重演,但在爱国学者与当地人士强烈阻止下,其阴谋终末得逞。</p><p class="ql-block"> 据不完全统计,仅敦煌莫高窟所丢失的文物经书等国宝就超万件。如于散落在了以英、法、德、美、日、俄等国家博物馆,这其中又以英、美、法、俄世界四大博物馆收藏最多。我退休前后,除英国的皇家博物馆未参观外,其他三家都到访过。这些博物馆按国度分展室,存放着他们从别国掠夺来的文物。前不久的六月到圣彼得堡参观国博馆,机会不好,中国部分未开放,未能看到沙俄掠夺的“战利品”,也未让自己明受伤害,只留下了猜测的隐痛。</p> <p class="ql-block">  在博物馆参观时,这张《国外收藏敦煌文献与文物的机构》图深深的吸引了我。据统计,共有4.7万件,分别被收藏在了英、法、德、俄、美国和丹麦、瑞典、芬兰、土耳其、日本、印度和韩国。说是被“收藏”,实则是被掠夺后的“文物安身”。对文物来讲,它们远离国土,倍受冷漠与“孤独”。对国人来讲,是血与泪和国耻。我听说一种流传,我国的故宫之所以未被列入世界级的博物馆,是因为文物没“多元化”,没有别洲别国的文物。</p><p class="ql-block"> 是啊,对一个从不侵略他国,不当强盗去掠夺别国的国家来讲,又哪来他国的国宝呢?所以,我只能为我国的故宫博物馆而“悲哀”了。同时,我为我国“移居”他国博物馆的文物而哭泣!哭泣它们“骨肉分离”……</p> <p class="ql-block"> 照片摄于二O二五年八月二十日深圳南山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文写于二O二五年八月二十四日凌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