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美篇号:34150727</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海关书信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中国近代邮政的雏形</b></p> <p class="ql-block">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清政府推行"洋务运动",开始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依靠天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大兴"洋务",逐步使天津成为北方“洋务运动”的中心。仿照欧洲办法、设立邮政,开始列入清政府的议事日程。清光绪二年(1876年),赫德(时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在参与处理滇案(中英外交纠纷)时,提议清政府设立现代邮政机构,以改善通信并维护主权。清政府总理衙门致函李鸿章征求意见,李鸿章复信表示同意。并建议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今营口)、上海五处海关试办,由赫德负责,德璀琳具体实施。</p><p class="ql-block"> 赫德的建议直接推动了中国从传统邮驿向现代邮政的转型,强化了中央对通信权的控制,有助于抵制客邮(外国邮局)侵蚀主权。标志着中国近代邮政进入了起步阶段。</p> <p class="ql-block"> 天津邮政博物馆第二展室的最后部分,陈列了清末在天津筹办中国近代邮政的相关内容。</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二展室陈列的照片,左边是签定《天津条约》的场景,右边是清朝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p><p class="ql-block"> 《天津条约》是清咸丰八年(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强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包括《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天津条约》通过增开通商口岸、允许外国势力深入内地等条款,显著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对中国主权、经济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负面影响。</p><p class="ql-block"> 英国人赫德曾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达半个世纪之久(1861年-1911年),在任内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严格的海关管理制度,他主持的海关还创建了中国的近代邮政系统。</p> <p class="ql-block"> 下面两幅图片是第二展室陈列的绘画作品的照片。上面一幅是德璀琳向李鸿章汇报邮政筹办情况。下面一幅是赫德、德璀琳等商讨筹办邮政。</p> <p class="ql-block">德璀琳小传译文</p><p class="ql-block"> 德璀琳于1842年12月28日出生在德国尤利希。他于1865年4月15日参加海关工作,当时为四等帮办。在中国将近48年的工作经历期间,德璀琳在厦门、北京、上海、广洲、镇江、宁波、烟台和天津等地担任不同的职位。他于1872年 3月14日被任命为专员,次年成为在维也纳举行的奥展览的专员之一,1876年,被任命为费城百年展览的专员、1878年巴黎展览专员。1884年在广东工作期间,他与总督李鸿章建立紧密的友好关系,但在1900年间,由于一个重要政治家的去世,使他们关系破裂。德璀琳步入政界后,并不快乐,而是专心致力于中国业务。在天津担任专员期间,他对天津港口贸易的发展比其他外国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1904年,他陪同中国工程采矿公司总经理 Chang Yen Mao (张严毛)大人到达伦敦,对在义和团运动中侵占他们公司资产的英国公司提起诉讼,要求恢复对公司的控制权,最终胜诉。德璀琳生前的最后5年,一直居住在天津,尽管担任专员之职,但他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公司的业务上。1913年1月4日,德璀琳在天津逝世。德璀琳一生荣获了许多奖章和荣誉。</p><p class="ql-block"> 上面这段文字是第二展室展板上的内容。从题目中的“译文”看,应是引自外国人所著文章。下面在第三展室会看到陈列的外文书籍“德璀琳传”,这段话可能是从此书中摘译的。</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二展室陈列的德璀琳的名片(复制品)。看来头衔儿还不少。</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二展室陈列的海关公事封(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 天津是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祥地。清光绪四年(1878年),清政府总理衙门采纳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建议,并征得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同意,决定在北京、天津、牛庄(今营口)、烟台、上海五地仿照欧洲办法试办新式邮政,由赫德管理。赫德经与李鸿章商妥,指派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试办中国近代邮政。1878年3月23日,德璀琳在天津发布公告,成立海关书信馆并开放收寄中外公众信件。中国近代邮政由此发端。</p> <p class="ql-block"> 第三展室陈列了一组真人大小的蜡像,是当时以天津为中心试办邮政的四位关键人物:李鸿章、赫德、德璀琳、恭亲王奕忻。</p><p class="ql-block"> 下面两张照片中,坐在桌边、穿中式官服者是李鸿章,另一位坐在桌边的是赫德,站立者是德璀琳。</p> <p class="ql-block"> 恭亲王奕忻单独坐在一边,他是清末洋务派首领,1861年起主持总理各国事物衙门——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是他决定试办现代邮政的。</p> <p class="ql-block"> 据资料介绍,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是清政府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派出驻外国使节,并兼管通商、海防、关税、路矿、邮电、军工、同文馆(外语学堂)、派遣留学生等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p><p class="ql-block">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于清咸丰十一年正月二十日(1861年3月1日)正式成立。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据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第12款规定,改为外务部。民国初年,外务部改称外交部。</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中,总理衙门作为中国第一个正式的外交常设机构,标志着中国近代外交机构的萌生,开启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 天津试办近代邮政的机构初名海关书信馆,设于天津海关大公事房内(今天津海关旧址),1880年1月11日改名为海关拨驷达局(拨驷达为英语post译音,意即邮政),1884年迁至法租界紫竹林新址(今大清邮政津局旧址)。至1896年全国共有24处海关设立了邮局。</p> <p class="ql-block"> 天津海关大公事房(今天津海关旧址)是始建于1861年的天津海关新楼,1862年迁入。李鸿章曾于1888年视察了新海关大楼,并题写“津海新关”木匾。天津邮政博物馆里陈列的这块是复制品,原物现存广州中国海关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三展室陈列的一幅油画。图中描绘的是当年海河上繁忙的景象。当时北方的对外贸易,多在这里进行,所以,天津的海关修建在海河边上。</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三展室陈列的展板(部分),上边是海关书信馆使用的各式邮戳。下边有两张照片,左侧照片中(右边)是天津海关新楼,楼前是海河,河边停靠着船只。右侧照片是海关拨驷达局(今大清邮政津局旧址)外景。</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三展室陈列的展板(部分),上边是李鸿章和德璀琳相互来往的信函。下边是24个开办有书信馆的海关名称与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三展室陈列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邮史学家们通称的“五一公告”(复制品)。这是</span>中国第一个《邮政公告》,是中国最早制定邮寄收费标准的文件。</p><p class="ql-block"> 1878年3月23日,天津海关书信馆正式对公众开放。1878年5月1日,天津海关书信馆发布了第一份英文《邮政公告》。</p><p class="ql-block">公告内容:</p><p class="ql-block">一、天津海关书信馆信差于每天下午4时至10时30分之间出发,前往北京。除遇大雨或洪水外,信差将于16个小时内将邮件送达北京。</p><p class="ql-block">二、海关税务司署邮务处(邮局)于每天正午派出信差,该信差只携带寄往天津、牛庄(营口)、芝罘(烟台)和上海的邮件。</p><p class="ql-block">三、天津海关书信馆在开赴牛庄、芝罘、上海的轮船启航时发出有关邮件。</p><p class="ql-block">四、邮资由寄信人按照下列邮资表支付:</p><p class="ql-block"> 信函和公文每重半英两,北京、天津间收关平银3分,北京、天津与牛庄、芝罘、上海间收关平银5分。</p><p class="ql-block">五、如不逐件预付邮资,可申请使用邮资登记册,按月结算收费。</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三展室陈列的1878年-1882年邮政档案(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三展室陈列的石穆宁女士捐赠的《德璀琳传》。我认为第二展室中陈列的德璀琳小传可能是摘译自此书,但在网上没有搜到关于《德璀琳传》与石穆宁女士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 第三展室陈列的海关书信馆收寄的明信片(实物)。</p> <p class="ql-block"> 第三展室陈列的海关书信馆收寄的实寄封。</p> <p class="ql-block"> 近代邮政创办初期,邮运网络组织是以天津为枢纽的,一方面组建天津至牛庄(今营口)、烟台、上海的海运邮路,由招商局、太古、怡和轮船公司及运粮兵船免费带运邮件;另一方面组建天津至北京的骑差邮路。冬季天津海河封冻期间,另外组建了天津至大沽的骑差邮路,邮件经大沽港走海运,使陆运与海运衔接。冬季北方港口封冻期间,海运邮路停驶,另外组织了天津至牛庄、烟台和镇江等地的冬季陆路邮运线。</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三展室陈列的“胡永安致德璀琳书信(复制件)”。展室没有更多说明,我在网上搜到下面资料:</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十九年十月初四日(1893年11月11日),“信差胡永安关于完善邮路事致海关税务司德璀琳禀文”,主要内容为信差胡永安奏报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对当时正建设的京津大道铺修工程中涉及的工程量及相关花销等问题进行了汇报。</p><p class="ql-block"> 这封书信说明当时天津海关对邮路的建设是做了不少工作的。</p> <p class="ql-block"> 第三展室陈列了两幅国画。第一幅是“德璀琳实地考察京津骑差邮路”。真的是骑马实地考察,德璀琳为兴办邮政是费了心的。</p> <p class="ql-block"> 第二幅是步行邮差行路的场景。邮差肩挑邮件,手拄棍儿,扁担上还挂着马灯,说明不仅路途遥远,而且还要行夜路。</p> <p class="ql-block"> 天津邮政创办时开辟的海、路邮路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三展室陈列的当时邮寄的明信片实物。</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三展室陈列的津镇骑差邮路护照(复制品)。</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交通工具无法和现在相比,天津到镇江这么远的距离,也只能靠邮差骑马递送。天津至镇江的信差邮路护照是清代邮政系统中的特殊凭证,主要用于保障邮差在传递信件过程中的通行权益。早期邮路通行仍依赖传统信差制度,护照作为邮差身份证明的实物凭证应运而生。该护照的样式和用途体现了清代邮路管理的特殊需求,与现代的护照不是一回事儿。</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三展室陈列的津浦铁路邮戳实物。左边是“津浦邮车一号戳记”,右边是“汉英津浦邮车戳记”。</p><p class="ql-block"> 津浦铁路1908年开工建设,1912年全线通车。全长1000多公里,是清末民初南北交通大动脉。有了铁路,邮件的运送就快多了。</p> <p class="ql-block"> 邮票的雏形最早可追溯至17世纪中期,但世界上第一枚正式邮票是英国于1840年5月6日发行的“黑便士”<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世界邮政史上的重要里程碑</span>。该邮票采用黑色油墨印刷,面值为1便士,所以被称为“黑便士”。</p><p class="ql-block"> 邮票的发明对推动邮政发展,意义重大。1840年英国率先实施邮政改革,通过邮票这种预付邮资的方式大幅降低了邮费。改革前英国信件邮资高达工人月薪的1/3,导致通信受阻。新制度大幅降低邮资,使邮政服务平民化,通信量一年内增长了120%,推动了书信成为大众化的交流方式。这一改革由英国人罗兰·希尔提出,他通过调查发现传统邮费制度存在严重弊端,提出“先付邮资、贴用邮票”的方案,并设计出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 </p> <p class="ql-block"> 1877年3月,德璀琳调任天津海关税务司不久,即在向赫德提交的筹办邮政备忘录中提出:"邮票是简化账目"的好办法,应"即向英国订购印制邮票的工厂设备。"1877年5月赫德和德璀琳拟订计划,请上海海关造册处为印制邮票购进纸张十令,并把各种邮票底版刻好。</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二展室陈列的邮票图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的发行是在天津海关。</span></p><p class="ql-block"> 邮政试办之前,德璀琳即着手研究筹备印制邮票。1878年6月15日,德璀琳致函海关上海造册处请求"提供第一批急需的邮票"。全套邮票共三枚,面值分别为五分银、三分银、一分银。1878年7月24日首批五分银邮票运抵天津,以后分批陆续抵津,随即天津海关分批发往烟台、牛庄(今营口)、北京、上海及汉口、九江、芜湖、镇江、宁波等地海关书信馆出售。邮票的主图为"龙",因票幅较大,世称大龙邮票。</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三展室陈列的大龙邮票的有关资料。上边是大龙邮票的复制样张。大龙邮票票面为云龙戏珠图案,标注“大清邮政局”及面值,有面值1分银(绿色)、3分银(红色)、5分银(橘黄)三种。</p> <p class="ql-block"> 下边左侧是大龙邮票最早的设计图稿(复制品)——当时设计了多种图样。</p> <p class="ql-block"> 下边中间是1878年6月15日德璀琳致上海海关造册处涵(复制品)。就是在这封函件中,德璀琳请求"提供第一批急需的邮票",由此诞生了中国第一张邮票。</p> <p class="ql-block"> 下边右侧是1878年7月24日德璀琳签收第一批五分银邮票手迹(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三展室陈列的大龙邮票实寄封,这是天津邮政博物馆的珍贵藏品。</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下边左侧是大清总理衙门电报封(复制品),上面也贴了大龙邮票,由拨思达局寄送。</p> <p class="ql-block"> 下边右侧是贴有大龙邮票的赫德书信实寄封(复制品)与德璀琳家书实寄封(复制品)。这两件邮品都是文物,也是珍贵的藏品。</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三展室陈列的大龙邮票实物——这可是珍贵的藏品。</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三展室陈列的大龙邮票实寄封(1884年3月8日牛庄寄英国,贴3分银2枚,被人撕掉1枚)。</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三展室陈列的小龙邮票实物。</p> <p class="ql-block"> 大龙邮票发行于1878年,因长期印刷,印模磨损严重,印制图案模糊,且防伪技术水平低,所以,海关邮政又在1885年发行了小龙邮票。</p><p class="ql-block"> 小龙邮票比大龙邮票幅面缩小约四分之一,使用了水印纸张,提高了防伪水平。大龙邮票图案设计较为简洁,以云龙为主要元素。小龙邮票图案比大龙邮票细腻,龙的形象更为生动。小龙邮票在纸张质量、印制色彩、印刷精度等方面都有了提高,反映出当时邮票印制技术的发展和进步。</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三展室陈列的是贴有小龙邮票实寄封。</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三展室陈列的小龙邮票印样——这应该是批量印刷前试印的样张,给海关确认后再大批印制。</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三展室陈列的大龙邮票研究文集。</p> <p class="ql-block"> 华洋书信馆是中国邮政历史上第一个代办机构。德璀琳于1878年7月委托天津大昌商行设立邮政代办机构,取名华洋书信馆。资费由其自订,收入归其所有,人员工资及经费开支自负,收寄邮件由海关书信馆免费运送。赫德推荐海关总署华员文案吴焕负责监督华洋书信馆运行。后因吴焕大招商股,拟在全国各地普遍建馆,违背赫德、德璀琳开馆意图,遂于1881年与其断绝关系,至1882年底华洋书信馆关闭。</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德璀琳设立邮政代办机构,是因为海关书信馆刚开办、营业网点不足,为了尽快扩大业务范围、吸引更多客户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受赫德推荐监管邮政代办机构的吴焕却想扩大规模,另立山头,甚至取而代之,那就想多了,关闭是自然的,也就成了中国近代邮政发展过程中的一段小插曲。</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三展室陈列的书信馆牌匾。</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华洋书信馆的戳记。</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三展室陈列的华洋书信馆章程(复制件)。</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三展室陈列的华洋书信馆实寄封。左侧是实寄封背面,右下盖有华洋书信馆的戳印。</p> <p class="ql-block"> 这部分还陈列了华洋书信馆的创办者德璀琳的照片与简介。</p><p class="ql-block"> 德璀琳(1842-1913),英籍德国人,曾任镇江、烟台海关税务司,1877年任天津海关税务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