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京城·地坛(下)

海春居士

  皇祇室院门。地坛皇祇室最初是作为供奉明朝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牌位的场所。每年举行祭祀活动时,礼部等官员会从皇祇室内请出太祖牌位,安放在方泽坛上进行祭祀,仪式结束后再将牌位奉回皇祇室。   到了民国时期,地坛一带逐渐荒芜,成为妓女集中之地。为了发展国民的德智体,时任京兆尹的薛笃弼决定将地坛改建为京兆公园。在改建过程中,由于全面开工整修费用过大,工程分为四期进行。在第三期工程中,皇祇室被改造成通俗图书馆,用于存放通俗教育丛书,设置阅报处和阅书处,供游人阅读,以增加知识。   除了作为图书馆,皇祇室外的祭坛也被改造成了露天讲演台。这个讲演台设有高竿悬挂国旗,周围安排听众座位,能够容纳数百人。讲演台上备有留声机,允许各界名流随时进行讲演,以便向平民传播知识。   地坛皇祇室院门的用途经历了从供奉祖先牌位的神圣空间,转变为服务于公众教育和文化活动的公共场所的变化。这种转变反映了社会功能需求的变迁,以及历史文化遗迹在现代社会中的再利用。   “皇祇室”是地坛的主要建筑之一,明、清两代是供奉皇地祇神、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五陵山神位之所。   皇祇室的历史可追溯至明嘉靖年间。明嘉靖九年(1530年),礼臣夏言上奏主张分祭天地,方泽坛(地坛前身)由此始建,皇祇室与方坛共同构成核心建筑。   皇祇室现辟为“地坛文物陈列室”。   陈列室正中是复原的“皇地祗”牌位。     “皇地祗”是中国农耕民族在原始宗教中对土地的崇拜而信仰的大地女神,被视为"万物之母,大地母亲"。千百年来,民众为了祁求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建庙塑像祭祀地母已成为虔诚的宗教信仰之盛举。   “四读”江河湖海神牌位。   “四海”海神牌位。   “五岳”“五镇”山神牌位。   “五陵山”山神牌位。   室内展出的祭祀礼器。   “黄釉礼器”是地坛祭祀专用礼器。   黄釉带盖牺尊。古代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肩部有对称的兽耳为饰。   黄釉荷叶盖仲尊。古代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器盖以阴刻线纹作荷叶脉纹。   黄釉双耳簋。古代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   黄釉带盖豆。古代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器皿。   黄釉双耳方簠。古代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   室内展出的地坛建筑构件。   绿琉璃正吻。   黄琉璃合角吻。   黄琉璃脊兽。从前面开始是骑凤仙人、龙、 凤。   继后是狮子、 天马、 海马。   黄琉璃套兽。   室内还陈列了众多的原地坛用品。   皇帝的代步工具“滑杆”。   滑杆是中国传统人力交通工具,属于肩舆的一种,结构简陋却实用,由两根竹竿和一把座椅组成,一般需两人抬行,而御用“滑杆”则为四人抬行。它主要适用于山路、小道等复杂地形,具有便捷灵活的特点。   编钟。   石编罄。   神鼓。   祭祀法器。   南棂星门。   近些年,地坛公园按照生态园林与精致园林的规划建设思路,投资千万余元,修缮了古建筑,改造了不良景观,取而代之的是平坦的方砖路面,柏树成行,绿草茵茵的新景点。   园内有一片用岩石叠成的假山。   园内有植物116种,草坪面积114000多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72%。   园内还建有精致的亭、廊、水榭和花架等园林小品。   园内现存百年以上古树168株,其中300年以上的古树多达80棵。   古树种类有侧柏、桧柏、榆树、银杏、国槐等,长势良好,千姿百态,既体现出饱经历史风霜的古老和苍劲,又表现出顽强的生活力。   地坛公园还按照清代乾隆时期的祭拜程序,编排了“仿清祭地礼仪”表演。   祭地礼仪,随着历史的变迁,内容也在不断扩充,并形成了一整套礼仪制度。   明清两朝祭地形式尤为隆重。每逢农历夏至或国有大事,当朝皇帝都要亲临地坛拜祭,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昔日的皇家坛庙,今日已成为广大市民、游人休憩、娱乐和游览的园林。   地坛作为京城历史悠久的神庙,其建筑设计与布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仅就公园的功能来说,也不愧是一座景色优美、四季皆宜的幽静仙境。 <h3 style="text-align: right"><b>—THE END—</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