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赋 原创 母焕胜 崤函之险,天下莫比;雄关之峙,千载巍然。西扼秦岭之逶迤,东瞰河洛之苍茫,北枕黄河如带,南襟熊耳若屏。天开一线,控三河之喉咽;地裂千仞,当六国之要冲。此乃函谷关也,历沧桑而不朽,经风雨而弥坚,载华夏之文明,承千古之兴衰。 道教天尊·老子 昔者大禹导河,劈山疏水,初开崤函之径;周室东迁,设关守险,始立扼要之防。春秋之际,秦据斯关而霸西戎;战国之时,兵争此地而定乾坤。张仪连横,曾凭关以却诸侯;苏秦合纵,亦叩关而谋强秦。当是时也,关楼高耸,飞檐接汉;雉堞连绵,隐天蔽日。关门昼闭则烽烟不起,夜开则商旅云集。驼铃摇碎崤山月,马蹄踏破涧底霜,斯关之盛,甲于天下。 函谷关(the Hangu gate),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该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因其地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造最早的雄关要塞。
函谷关历史上有三座: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汉关东移至洛阳新安县,西距秦关150公里。魏关,遗址距秦关北5公里处,但在建设三门峡拦洪大坝时已被淹没,不复存在。 至若老子西出,著《道德经》于关下,“道可道,非常道”之语,遂成千古玄音。尹喜观星,知紫气东来,执礼而迎,得圣人之教。于是函谷一关,不仅为兵家必争之险,更成道家发源之地。青牛载哲思而去,丹书传至理而存,山因之而增慧,水因之而含灵。后世慕道之士,接踵而至,或寻老子之迹,或探玄牝之门,斯关之韵,又添三分仙气。 三门峡 秦并六国,据函谷而统六合。当此之时,关墙固若金汤,守军勇若虎贲。山东诸侯合纵伐秦,兵临关下,却见关门紧闭,箭如雨下,车不能通,马不能前,百万之师,竟莫能越雷池一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非虚言也。及秦末乱世,刘邦西入咸阳,避实击虚,绕关而进,秦之霸业,遂成烟烬。斯关之得失,竟系天下之安危,何其重哉! 汉兴之后,函谷关数度迁徙,然故关之险,始终铭刻于史册。汉武帝徙关新安,以拓关中之地;曹操征马超,再据故关而破强敌。唐时设关为镇,商旅络绎,胡商汉贾,云集于此,关下市井繁荣,酒旗招展,歌吹沸天。李白曾赋“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其壮景可知;杜甫亦吟“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其形胜可感。 宋室南渡,中原板荡,函谷关屡遭兵燹,关楼倾颓,雉堞残毁,然其险固之形,仍存于山川之间。元明以降,虽不复为军事要冲,然骚人墨客,登临凭吊者,络绎不绝。或观山河之壮丽,或叹历史之沧桑,或怀古人之幽情,斯关之魂,未尝稍减。 今之函谷关,虽非昔日之雄关壁垒,然古风犹存,胜迹遍布。太初宫巍峨依旧,传为老子著经之所;鸡鸣台遗址尚存,记孟尝君“鸡鸣狗盗”之谋;瞻紫楼雕梁画栋,忆尹喜迎紫气之事。登关远眺,黄河如练,绕关而去;崤山如黛,列峙两旁。春风拂过,古柏森森,似诉千年往事;秋霜降临,红叶满山,如绘万古豪情。 夫函谷关者,非独一关也,乃华夏文明之缩影,历史变迁之见证。它见惯了金戈铁马,也迎来了商旅驼铃;它承载了道家玄思,也记录了兵家谋略。它是险与智的交融,是刚与柔的共生,是古与今的对话。千载而下,它虽历经风雨侵蚀,却始终屹立于崤函之险,如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着中华大地的兴衰荣辱,守护着华夏文明的根脉传承。 观夫今日之中国,国泰民安,山河锦绣。函谷关不再是兵戈相见之地,而成了凭吊历史、感悟文化之所。八方游客,慕名而来,登关楼而思古今,临黄河而慨山河。昔日之雄关,今日之胜景,既存历史之厚重,又添时代之活力。 诗与远方的尽头·有一座美丽的廊桥。 噫吁嚱!函谷关之雄,在其地险;函谷关之韵,在其文深;函谷关之魂,在其不朽。它是山川之奇,是历史之珍,是文化之宝。愿此雄关,永峙于崤函之境,传华夏之文明,耀千古之荣光!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