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棵枯死的树</p> <p class="ql-block"> 上班路上的小树林里,看见了一棵枯死的树,一棵造型美丽的枯死的松树。</p><p class="ql-block"> 这松树何时枯萎的,不太清楚。但记忆中去年时它应该还是绿色的。从树上已经干枯的松果花也可以推断出,至少去年春天时它应该是鲜活的,长了茂盛的松针,结了浓绿的松果的。记得小时候学过陶铸的《松树的风格》,他说松树“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灭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无忧无虑地生长”。以松树坚韧顽强的生活习性,反观这松树的生长环境,它应该是不会这样容易就枯萎的。</p><p class="ql-block"> 那日注意到它的枯萎时,我特意去它的下面看了看,树下有它的木头的味道,有阳光的味道,还有风的味道。一根根的松针依然有序地排列在树枝上,松果已被风干成了一朵朵的玫瑰花的样子,点缀在枝头,就像是它们依然在茂盛生长的样子,只是随季节变成了另外的一种颜色罢了。这段枯萎的“华美”仍旧在诉说着它那曾经有过的繁华过往,它用自己留下的痕迹在向人们昭示着,枯萎与重生,是生命轮回的开始。如果这一切不是从根部的腐烂而开始的,那明年春天再来时,它也许就又会变成了嫩嫩的绿色。</p><p class="ql-block"> 走出小树林,又看见了路口旁边树荫下的那群老人。冬天时他们聚在路东边的空角处,阳光充足而温暖,夏天时他们则会聚在路西边的大树下,树荫浓密而清凉,一人一只小马扎,讲究点的会是一把带靠背的小椅子,有的还会提着一个鸟笼。他们似乎每日都会很准时地聚在一起,尤如每日按时上班的我们。他们都已是迟暮之年,大都已过了还能为儿女照顾孩子的阶段,能自己照顾自己而不为儿女添加负担已经是他们现在最大的价值。他们有的在相互谈论着时下的热点话题或是周边的家长里短,有的则沉默无语,眼神放空般地望着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和人流出神。每天能坐在街口晒太阳、唠嗑成了他们打发时间最主要的方式。叽叽喳喳的鸟鸣声吗,多少为他们落寞而缓慢的时光增添了一些生气!</p><p class="ql-block"> 网上曾有个提问:“假如多年以后,你送走了父母,世上再无至亲之人,你也没有结婚,你会干什么?”有人回答说:“坐在门口等父母来接我,就像小时候一样!”其实死亡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乔迁之喜,我们从有孩子的地方又回到了有父母的地方,我们自己又成了等待父母来接的幸福的孩子。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p><p class="ql-block"> 想起那日与孩子的对话。那日傍晚时分让他去给姥姥送药,回来问他姥姥在做什么,他说姥姥一个人在家,天都黑了她都没有开灯,他还说感觉姥姥很孤单,如果姥爷还在时就好了!听完孩子的话,我瞬间泪崩,我都能想象得到母亲当时的状态,一个人在黑暗的房间里,坐在床边望着窗外的暮色越来越浓,至直最后一丝光亮的消失!这样的日子母亲已经过了快五年了,绝大多时间陪伴她的是床头柜上78岁时的父亲的照片。儿女们再好,也代替不了他们风风雨雨一辈子的陪伴!孤独终老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遵循的宿命!</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自己初为父母时,每天上班、加班、接送孩子上下学如陀螺般慌乱忙碌、焦虑抱怨的那段时光。每天上班的路上总会在某一个路口处看见一群“无所事事”的老头老太,那时总会想,他们得有多么无聊,哪个地方能比呆在家里好?在哪里玩不好,非要在这车水马龙的大街口上一坐坐一天,天不黑不散。时至今日,人到中年才明白,对于他们而言,或许只有在这人来车往的大街口上才能让他们感受到孤寂的日子并不是那样的难捱,又或许是他们在等待远方的儿女,说不定今天他们会故意不打招呼就突然回来了呢,又或许他们就象是网上的那个回答一样,他们也在等自己的父母来接他们,如他们的小时候那样!生命的两端,人间的轮回!</p><p class="ql-block"> 那日与要好的两家朋友玩,就说起了怎样养老的问题。我们这一代人,指望孩子来养老是一个不现实的问题。结合我们每一个人的特长和多年脾性的了解与磨合,建议抱团养老,以我们的财力状况,尽量选一处山清水秀的可居之处,盖一个三五间房屋的小院儿,能满足我们既有独处的空间,又有能相互娱乐共处的地方就可,相互帮扶,相互照应,尽量争取能平和安祥地走完这人世间的最后一段路程。</p><p class="ql-block"> 于我们,不敢奢求“活着时像火焰绽放”,但能实现“熄灭时就瞬间退场”,就算是人生完满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