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步月和留余堂

野火

薛勇勤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寻步月小传</span></p><p class="ql-block">寻步月(1793.12.23—1847.6.17),字云阶,号复生,原籍荣河县罗弋里五甲村(今荣河镇寨子村黄河雕塑博览园附近),因村庄接近黄河,每每遭受水患,于是,寻步月考中进士后便从该村搬迁至荣河县刘村。清道光二年(1822)参加山西省乡试中举人,清道光三年(1823)参加殿试,以二甲第八十七名进士及第。历任:六部主事用签分户部四川司兼办浙江福建司事、山东司主事、顺天乡试同考官、福建道监察御史、云南道事兼署吏科给事中、工科给事中、福建盐法道、福建按察使、湖北安襄郧荆兵备道等。</p><p class="ql-block">寻步月从政多任谏官,长期主管盐务及刑狱考核,任内两次蒙道光皇帝召见。任谏官期间针对盐业积弊提出改革主张,整顿福建盐务时清理积案并奏请减免赋税。任按察使期间,莆田监生诬告知县刘家达私藏盗贼,经其主持四十昼夜复审,查明诬告事实并恢复刘家达官职。《荣河县志》载其“正气凛然、不畏权势、廉洁奉公”。咸丰二年(1852),寻步月去世五年后,山西巡抚郭梦龄会同山西学政胡瑞澜联名上奏朝廷批准,将寻步月入祀乡贤祠。寻步月子寻銮炜、寻銮晋分别于咸丰二年(1852)和同治元年(1862)考中进士,形成“一门三进士”的科举佳话。</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二、寻家大院和留余堂</span></p><p class="ql-block">寻家大院,是寻步月建造的官邸私宅。院落坐北朝南,占地面积869.11平方米,前后两进四合院,整个院落雄伟壮观,布局严谨,共有南北二进院落。南院有大门与东西厢房,北院有东西厢房与正房,两院间用穿堂门相连。四周砖砌围墙高大森严,大门两侧、影壁、柱础石、门沿均有雕刻精美的石雕和木雕装饰。大院外有影壁、旌表等建筑,东西后院及打麦场、牛院等,现东后院、打麦场、牛院皆不存。</p><p class="ql-block">因遭受局部损毁,大院梁脊板已经不复存在。据寻氏后人及刘村老者回忆,结合清代的建筑规制和大院的建筑风格,寻家大院的始建年代应该是在清道光二十七年、寻步月丁忧回乡葬父期间。从建筑规制上,在清代,官员的官阶越大,所能享受的住房规格也就越高——从一品到九品,共18个等级,每一等级都对应着特定的住房规格,正四品的官员对应的是二进四合院。寻步月丁忧时,官居福建按察使兼盐法道,为省级专职官员(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道台”),按察使为正三品,盐法道为正四品,因而建造二进四合院合理合规。封建社会超越规制,叫僭越,是要犯杀头之罪的,所以民间很多人说寻家大院为寻步月考中进士后便营造的,实为大谬!从建筑风格看,寻家大院虽然总体坚持了晋南民居的独特味道,但也融入了南方徽派建筑的防火墙(俗称的“马头墙”)样式,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寻步月当时已到南方任职,借鉴融合了南方的一些建筑特色。西后院在大院以西,为典型的晋南普通民居,原建筑有北房三间、西厢房四间(现仅存北房,梁脊板尚在),建造于清道光二十九年,房主人为寻步月的第三个儿子寻銮泰,其人因不喜科举,故弃学而就西洋技器、金石收藏。有一年后土祠河岸崩塌,曾出土镈钟一组十三枚,其中有素命镈一(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郘钟十二(现上海博物馆收藏十、台湾中央博物院和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各收藏一),当时寻銮泰收藏其十。因为寻銮泰是一介平民,所以他的建筑只能是普通民居风格。</p><p class="ql-block">寻家大院最值得记述的就是留余堂。“留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说文解字》中,“留”,“止”也,“余”,“丰饶”也,“留余”的本义是“止于丰饶处”,其引申义就是凡事都要有度,留有余地,适可而止,尤其在为人处事上要勿过、勿满、勿贪。南宋福州人王伯大是嘉定七年进士,为官清廉正直,负有盛名。他曾撰写过《四留铭》,蕴含着深刻的“留有余”哲理:</p><p class="ql-block"><b>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b></p><p class="ql-block"><b>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b></p><p class="ql-block"><b>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b></p><p class="ql-block"><b>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b></p><p class="ql-block">“留有余”的思想,教育世人在各个方面都应留有余地,体现了深刻的人生哲学和对天地、国家、百姓及子孙的责任与担当。它教导我们,不应穷尽一切利益归己所有,而应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和谐,谋正当利,适可而止。这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规范,也是对社会和谐的追求,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不忘回馈社会,关爱环境,为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寻步月长期饱受传统文化的洗礼,饱读诗书,精通经学,深谙“留余精神”的精髓,再加之又到福州做官,必定多次听闻和看到了王伯大的“留余堂”及故事,因此,道光二十七年,寻步月回乡丁忧,借机建造古宅,便视“留余铭”为珍宝,尊其为治家格言和寻氏家训,希望大力弘扬,代代相传。与此同时,寻步月将正房命名为“留余堂”,并制匾额(今已不存),亲笔题跋曰:</p><p class="ql-block"><b>吕子(吕子即吕坤,明代著名学者,著有《呻吟语》)曰:“花尽发则枯,水尽流则竭”。话尽口说。事尽意做,便是薄命子,以其无余气也。人生得有余气。以之持己,则有余乐,以之待人,则有余地,以之居言,则有余泽,以之持家,则有余庆。是余之一享。有许多用处。特惠人不知留,即知之亦不肯留耳。余尝携一图章曰:“酒饮微醺花半开”(出自《菜根谭》,原文为:花看半开,酒饮微醺),亦留余意也。今取以颜其堂,既用自励,且愿我子孙,世世共守此训也。</b></p><p class="ql-block">这段匾额跋告诫子孙,为人处世要取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态度,这是儒家道德的高尚标准。《论语·雍也》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寻步月的留余堂跋,正是这一中庸思想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寻步月及为官子孙们,都能够做到勤廉为政,造福人民,留芳汗青。</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三、寻步月的家教传承</span></p><p class="ql-block">寻步月出身于黄河岸边的一个贫苦家庭,山西省向礼部呈送的入祀乡贤祠奏折中称:“家世寒素,无厚产,又居滨大河,田园庐舍履被黄流湮没,以故家益落,生计益窘。”其父寻金材,年幼时以拾薪卖柴为生,及年长方奔走陕西眉县讨生活,此间结婚生子寻步月。寻金材虽然生于困境,但眼光长远,他对儿子寻步月的训示是:“汝能读书上进,吾虽贫何憾!”因此,节衣缩食,供寻步月到庠序读书。寻步月果然上进,加之秉赋异于常人,年少就卓显才华,十二岁时立志:“将来富贵功名,或难预定;惟学以好人,则权由己操。”寻步月是家里的独子,这在当时非常少见,按说应当受尽宠溺,但是寻金材却从不娇惯,寻步月少时身体羸弱,父亲依然让他坚持每天下地劳作,耕读两不误,小有犯错,必严加责斥,并教育寻步月道忠厚诚实是作人第一要著,教诲其曰商贾市道尚离不得“至诚有恒”四字,何况读书为士子?寻步月任福建盐法道时,督臣(相当于今组织部考核办)向朝廷表奏其“朴诚笃厚,悃愊无华(至诚而不虚浮),外似不露才智,内实具有经纬”,正是得益于其父教诲。寻金材教子常以守孝悌为先。寻步月祖母聂氏年老失明,但性情刚烈,稍有拂意,便令其子金材与媳长跪请罪,寻步月年幼时,面对此情此景,每每“绕膝环跪”,为父母哀祈,从而换得祖母欢欣。寻步月考中进士,任职户部,其伯父早亡,留有四子孤立无援,寻金材修书一封告诉寻步月说,汝伯父母亡故在郿县,今汝已功成名就,何不迎伯父母枢归葬故土,与诸堂兄弟相聚。临终时,又嘱咐寻步月:“他日苟有寸进薄积,当体吾心,毋令诸侄失所。”后来寻步月丁忧期间,回乡久住,便为其堂兄弟四人置田百余亩。堂妹生二女一子,孤苦孀居,寻步月将其一家接至京城府邸直到其子女完婚,以慰父亲之心。</p><p class="ql-block">寻步月把修身作为人生首要。贫寒时孤身住土窑之中,手不释卷读书,每每夏秋之际,雨水众多,倾塌渗漏,他便躲避于几案之下,展卷自若,目不窥户。外人不能理解,寻步月笑呵呵地说,“读书当于身心日用间切实体验,若徒雕镂词章,犹玩物丧志也。”目前,万荣县博物馆藏有一幅寻步月手书的对联,弥足珍贵,联曰:“百福源头从德积;六经注脚在躬行。”正是他修身、治学的心迹体现。寻步月在教子方面也有严格要求,他生子六个(寻銮绩、寻銮炜、寻銮泰、寻銮庆、寻銮晋、寻銮熙),在他的教育培养下,不仅富有才干,而且令名显著。《荣河县志》(民国版)中,分别收录了寻步月家族六人,其中在“卷十五·名贤”中,收录了寻步月及其长子寻銮绩、五子寻銮晋、次子寻銮炜;在“卷十七·孝义”中,收录了其父寻金材、三子寻銮泰。一部县志,横跨历史数千年,这么多的人能够收录入县志,而且特别让人惊奇的是,在荣河县寻氏还属于一个人口非常稀少的家族,和荣河名门望族薛氏相比,自是不可同日而语。出现这样的情形,一方面是在寻步月的影响下,寻氏出现了“一门三进士”的大好局面,家族荣耀自然非比寻常,另一方面,清代光绪年间编修县志的主编之一为寻步月次子寻銮炜,近水楼台,在记述祖父寻金材、父亲寻步月及自己的几个兄弟方面,占有大量资料,因而详尽备至,仅寻金材一人,就洋洋洒洒近千字。而对父亲寻步月,除了“人物”卷专记之外,还在“艺文”卷专门收录了徐继畲为寻步月撰写的传记。寻氏家族的声誉因此而愈加彰显。</p><p class="ql-block">受寻步月的影响,其子从政的官声斐然于史册,为民的令名传颂于乡里。长子寻銮绩除了流传于陕西扶风县的“巧断蜈蚣案”传说之外,其孝义品格也让人折服。他十三岁丧母,数十年事继母和色婉容,由于父亲外放做官,寻銮绩对几个弟弟,凡有过失,督责有加,诸弟有成,其功莫大焉。寻步月病故于湖北,他乘舟奔丧,扶柩归里,过襄水时,江上忽然风雨大作,邻舟沉没者十有六七,銮绩劝随从众人乘小舟逃生,自己扶柩凛然曰“誓与父柩共存亡”,其孝行、义举可窥一斑。次子寻銮炜是寻步月之子中学问最高深者。他不仅一如父亲为官清廉,在担任御史时,奉旨查办山西太谷一民妇冤案,秉公办事,深孚众望,当地为此将其事编成戏曲《猪血计》四处传唱,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寻銮炜不管是在不在官场,都始终把治学、为民放在心上,为其母丁忧期间,他专门到河津文清书院主讲,士风为之一振。他了解到荣河县地瘠民穷,便亲上奏折,使朝廷当年免除滩地粮一万余担,荣民为之感恩。五子寻銮晋十六岁时就考中举人,众人皆羡慕不已,他谦抑自下,毫不以出身显贵而傲娇。任职河北南皮时,兴修水利,夙夜为公,调任保安州时,南皮民众三次赴省呈请留任,对其感恩戴德,寻銮晋道:“吾何能,惟清勤自矢”,因其积劳成疾,患不寐症,四十岁就英年早逝了。三子寻銮泰没有做官,但是,在荣河县,其名声不亚于其兄、弟。他躬耕陇亩,因其父、兄及弟皆以清廉著称,并无浮财,所以其家上上下下的开支,皆赖其土地收益。寻銮泰为人讲义气,乡里诸人有婚丧嫁娶事赀财不足,想法以接济,亲朋手头穷乏,倾囊而与甚至于自己借贷也要帮助。</p> <b>以下照片皆为寻家大院未修缮之前的老照片,为著名摄影大家李继旺先生拍摄。</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