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钢铁之证一一血火隧洞与璀璨星空</p><p class="ql-block"> 重庆较场口遇难同胞84周年祭 </p><p class="ql-block"> 艾 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防空警报拉响时,较场口的黄桷树正抖落蝉蜕。树下几个小朋友还在玩捉迷藏。此时,刚刚经历了"五三""五四"大轰炸的重庆,有谁能够想到,这座从未屈服的山城雾都,即将面临现代战争史上最惨烈的十八分钟?</p> <p class="ql-block"> 历史在侵略者炮火连天中显影。</p><p class="ql-block"> 1941年6月5日晚九时,日寇130多架轰炸机呼啸而来,投下115吨高爆炸弹与燃烧弹,将较场口防空洞口炸塌,涌入洞内的一万多市民因极度缺氧而拼命挣扎,抓扯乱踏,疯狂撞墙;哭喊声、尖叫声、瓦砾声绞成一团,以至渐渐被烈火吞噬……除门口百余人幸存外,其余全部身亡。清理现场时其状惨不忍睹。</p><p class="ql-block"> 无数燃烧弹将山城化为火海。日寇在重庆长达五年地毯式的狂轰滥炸,不知吞噬了多少无辜的生命。但残垣断壁间,“愈炸愈强”的铁血记忆刻下了这座城市不屈的钢铁脊梁。</p> <p class="ql-block"> 八十多年后,解放碑的钟声依然敲响,但不会再伴随警报。朝天门巨轮的汽笛划破两江夜色,高速列车穿云破雾奔向远方。磁器街的隧道遗址深埋地下20米——那里记录着32829条鲜活生命的陨落,也见证着巍巍山城从瓦砾堆中拔地而起,成为新兴的西部直辖市,长江上游经济带的璀璨明珠。</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弹痕犹在,但钢铁般的意志已铸就新篇。</p><p class="ql-block"> 隧道口的白菊依然年年绽放;幸存者后代制作的一只只灯笼,映红了热烈喜庆的解放碑广场;地铁隧道深处未爆弹的绣迹,化作了新时期轨道上飞驶的磁浮列车;曾经用弹片制锄的农民兄弟,已在智慧大棚里培育出高产耐旱水稻;旖旎南山巍峨,一队队中学生正健步行进;山城夜景迷人,年轻情侣正用智能手机拍摄解放碑一带的艳丽灯火……</p> <p class="ql-block"> 在民族复兴浪潮高歌猛进的今天,较场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被烧成焦土的街道,如今是重庆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经历了战火硝烟的洗礼,一座新兴的国际大都市正昂然崛起。解放碑商圈璀璨的霓虹与川流不息的人群,构成了这个城市最生动的现代画卷。但在这片闪耀的灯光之下,历史的记忆从未被真正掩埋。位于地铁较场口站内的"大轰炸惨案遗址展示区",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了当年的惨痛场景。那些三维立体的受害者面容与声光结合的爆炸效果,给每一个踏入这个空间的参观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p> <p class="ql-block"> 生活在和平盛世年代,当然不会忘记历史的灾难。每年六月五日,重庆上空都会准时响起防空警报。这不是为了制造恐慌,而是一个城市对历史的庄严承诺。在当年惨案发生地附近的小学里,老师会带着孩子们走过校场口的抗战壁画长廊,那些色彩斑驳的壁画讲述着八十多年前的故事。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志愿者陈建国,坚持了三十多年在这里为参观者讲解。他说:"现在年轻人看到的只是表面的繁华,但只有深刻了解过去的苦难,才能真正懂得今天幸福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 较场口的变化不仅是物质层面的重建,更是一个城市精神质变的过程。2024年的中秋之夜,一场特别的灯光秀在《人民解放纪念碑暨抗战胜利纪功碑》上演,以1941年至2024年的时间轴为脉络,用光影艺术展现了从废墟到新生的全过程。当年轻的程序员小李带着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朋友观礼时,他指着投影说:"看到那些轰炸的画面了吗?这就是我们重庆人为什么这么坚强的理由。"朋友则沉默一会儿才说:"我选修过侵华战争史,但只有在重庆,这段历史才显得如此鲜活"。</p> <p class="ql-block"> 暮色降临时,洪崖洞的灯笼会准时点亮。在灯火璀璨与嘉陵江游轮的汽笛声中,我轻轻抚摸着遗址墙上"愈炸愈强"的铭文,才发现每个笔画缝隙里都有萤火虫在闪闪发光。或许这就是重庆人的记忆方式:把最深的创伤酿成酒,在最繁华的街巷,致敬那些没能走到黎明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经历了战火硝烟的渝都人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迅跑。科技创新西部第一,龙头产业奋勇争先,一带一路的黄金水道,重庆制造走向世界……</p><p class="ql-block"> 山城健儿愈挫愈坚。朝天扬帆的璀璨灯火,正将这座英雄城市的不朽传奇,写进辉煌壮丽的星辰大海。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历史细节来源于重庆档案馆公开资料及幸存者回忆录撰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18日</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艾华,祖籍南充,现居重庆。中共党员,大学文化。自由撰稿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南岸区作协会员。从1980年以来,已在国内200多家报刊媒体发表新闻、通讯、特写、散文、诗歌、论文、科普等各类文章150多万字,照片200多幅,有多篇文章获奖。著有30万字的《艾华文集》。</p>